学习英语不影响文化自信
2022-12-17文与归
文与归
资深媒体人,从事评论写作近十年,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
英语课是不是太多了?从小学开始学英语是不是太早了?近几年,关于英语课的讨论,不时成为舆论热点。教育部对“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再次引发热议。
教育部答复指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的确,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规定,各科目课时占比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也只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左右。对比之下,英语教学比重并不高。
说到底,英语于我们而言,始终是一门工具。英语的世界性,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英语是当今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很多学术论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都是以英语为主要传播语言。对于很多科学和文化工作者来说,阅读英文版的作品,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有人或许会问,英语的工具性是很强,但也不是每个人毕业后都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吗?这就过于简单地理解了“工具性”。从小学习英语,并不只是为了长大后胜任工作,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孩子们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让孩子们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广泛的兴趣选择,挖掘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上,学习英语、利用英语,也是增强我国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把别人优秀的东西引进来,也是为了便于展现自我,积极地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不少优秀影视剧等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受到国外观众喜欢,这当中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重要“开关”—— 懂英语的庞大群体,尤其是80后、90后这些从小学习英语的新生代。他们或基于兴趣或基于丰富多元的事业,将我们的优秀作品翻译成为英文版,这才让它们有了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机会。
从这一角度来说,学习英语体现着更加开放、从容的心态。敞开怀抱,互通有无,博采众长,成就自我,这恰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当我们足够和世界相融的时候,别人也更容易看见我们、走进我们,进而反过来学习我们。
当然,学习英语还要注重实践,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在兴趣中学,边学边用。我们让孩子学习英语,目的是要“于我有利、为我所用”。秉持这一初衷,就不会纠结于“要不要”,关键只是在于“如何学”。
从什么年龄段开始学英语、英语课时占多大比重,这些都是可以讨论和调整的。但只有明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才能学得更自在,也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