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素质研究
2022-12-17滕学玲
滕学玲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中心小学,甘肃 永登)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语文课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新教材所选文本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丰富语文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为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也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有很多,要想基于此强化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就必须联系实际,对教材内容做出深入钻研。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与目的,它要表达的情感也是特定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课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文本中蕴含的美可以从学生几个角度进行挖掘。
首先,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能够让学生产生丰富的审美享受。不论是高山流水,还是花鸟草虫都蕴含着不同的美,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等层面来给予欣赏体验。比如,以《海上日出》为例,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朝霞、旭日呈现出的那种梦幻般的色彩之美做出深入体会。又如,在学习《观潮》过程中,可以对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做出进一步领略。还有就是《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通过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能够让其对山水展现出的独特的清、静、奇的图画之美有更深的感受。还需要考虑到的是,教材中描绘出的自然美,其实是意象的一种凝聚,并非是对自然的复现,所以,在欣赏教材中的自然美时,不要被其外部形态所束缚,还要对其中展现出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做出全面分析。
其次,通过对语文教材中一些美好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够发现其中呈现出的人格美、智慧美与情感美,从某一层面来讲,这也是对社会美内涵的一种集中体现。比如,《杏儿熟了》这篇文章能够将长辈对小辈的那种疼爱,以及小伙伴之间展现出的敬爱、友爱之情充分呈现出来。又如,《你们想错了》中,在朗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透过文字体会方志敏等革命先辈的人格节操,感受其廉洁奉公、中心为党的大义。总之,只要是拥有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以及无私奉献等美好心灵、品质的人物,通常都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文中思想主题的深入发掘,还要把握契机,以适合的方法来加强引导,强化小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最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蕴含的美也是不容忽视的,诗句中营造出的各种佳境也是强化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素材,应给予足够重视。比如,以《早发白帝城》为例,在具体讲解中,就可以围绕始终展现出的意境美来开展审美素养培养,让学生在赏析中更进一步地体会其中所表达的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以及诗人呈现的热情奔放的情感。这类诗词中展现出的意境美,通常都可以做到情、景以及内容、形式上的协调统一,应带领学生把握细节,用心去体会。
二、通过感情的朗读表达美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在发现美、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够将美更好地表达出来。首先,在范读中,教师通过有感情地给大家范读,既有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有助于学生、教师、作者情感共鸣的激发。且在范读中,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进行模仿,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朗读水平。其次,在自读中,学生可以对作者表达的情感做出深入揣摩,进而不断受到文章思想情感的熏陶。再者是引读,可以通过引读一些特殊、说明问题的句子、段落,为作者、读者真美情感的抒发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年的圆明园是多么辉煌,还描述了圆明园惨遭毁灭的历史,通过阅读与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对其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还会明确侵略者的行径,对其行为产生愤恨之情。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将重点放在一些词句上,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方式做好对词句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激发出来,同时,能够获得强烈的情感熏陶,对语言文字中展现出的深刻内涵做出充分感悟。且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一定可以将文章的意、形、情读出来。因此,对于朗读在理解课文、语言表达以及陶冶情感方面的作用,广大语文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三、创设教学情境来领悟美
(一)在比较中发现形象美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时机,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对比分析文章中的美与丑,并在揣摩、理解过程中,对美的想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阶段的社会现状或某种深刻的哲理,读物能够教育读者,并且能够影响读者的思想世界。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审美感受之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从而在对比中发现形象之美。在对比中,学生要提高对审美对象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其中包含了对真善美的识别,还包括了学生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感悟。以《西门豹》为例,其中就展现出了鲜明的对比特征。在具体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先围绕西门豹、巫婆这两个人来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自身理解,从不同层面表达出对美、丑的真实看法。在借鉴、比较中,学生可以对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做出正确认识,以此来强化审美素养培养。为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比较分析人物之间的外表和内容、形象与本质,以及主观和客观。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既可以对美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也能够逐渐懂得该从哪些角度去评判这种美。
(二)推敲中体会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句式优美多样的散文内容,还有对话极具个性的记叙文、用字凝练且传神的诗歌,对此,在具体讲授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结合现有知识经验做出细致推敲、欣赏,这样既有助于语感培养,同时还能为他们带来美的熏陶。在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对课文进行推敲,从而对其中展现出的语言美做出深入体会。
1.传神词语的细致推敲
通常情况下,不论是诗人还是作家,在创作中应用的词汇都非常传神,不仅形象,还能够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这是其精妙所在。比如,以《鸟的天堂》为例,其中有一段关于绿叶的描写:“那么多的绿叶……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且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堆”这个字的运用,不仅巧妙,还非常传神,就像是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一样;还有“明亮”这个词在这一段落中的应用非常巧妙,把树叶明亮并且有光泽的特点展示在大家面前;而“颤动”一词,将原本静态的树叶描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在具体讲授中,若不带领学生对这些字词做出认真钻研,学生难以对文章中表达的美感做出充分体会,因此,在强化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加强对传神词语的细致推敲,创造更多发现美、体会美的机会。
2.钻研富有个性的对话
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对话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因此在钻研对话的时候,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适合他(她)说,但却不适合别人说,以此来实现对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中呈现的美感的进一步体会。比如,“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是来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对此做出深入钻研,进而充分认识到这句话不仅含义深刻、幽默,也能够表现出鲁迅先生虽处于恶劣环境,但依然具有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之,在小学语文课上,通过带领大家对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做出深入钻研,既可以做出对文章内容的透彻理解,也能够强化审美素养培养。
3.注重优美句子的欣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占据着较大比例,可以说每一篇散文在审美素质培养上发挥的作用都是非常显著的,应给予充分利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句子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句子。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对课文有一些记忆,同时对课文内容产生一些理解,此时带领学生进行二次朗读,并且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找到喜欢的句子并画出来。在朗读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并挑出重点的句子进行赏析,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体会,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意识。生动语言的展现往往都离不开优美句式的支持。有的句式是对称的,强调要体现出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主要体现的是段落美。以《桂林山水》为例,在这篇文章的创作中,作者用词非常传神,对句式的使用也很讲究。如以“山、水”这两段的描写为例,巧妙引用了工整的排比,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语感,能够将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征生动、细致地展现出来。在具体讲解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复诵读,对各分句之间存在的结构联系做出准确把握,让学生在诵读、分析中对其中展现出的优美韵味进行反复的回味,进而获得更多美的熏陶,将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这一情感全面激发出来。
(三)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美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不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生活阅历都非常有限,所以,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也大多局限在浅层,难以展现出对美的鉴赏能力。对此,在具体讲课中,教师既要创造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大胆地想象,还要传授适合的想象方法,引导更多学生在想象中对文章表达的美的意境做出深入体会。为此,在具体讲课中,语文教师要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并以熟悉的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推理,结合事物发展、联系实际生活展开充分想象,以此让小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中的美学元素,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要对教材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因为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文章,让学生在对文章的想象和理解中领悟课文中的意境之美。比如,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在具体讲授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相应的图片或是视频,面对画面内容一边听音乐,一边想象,并且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雄伟巍峨的瀑布从天而降、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画卷。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对祖国壮阔的山河有更深入的体会,也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全面激发。所以,在语文课上,为了从整体上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应整合各类资源与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强化想象力培养。
四、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创造美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培养审美能力并非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大胆夯实拓展性教学,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内容与审美意识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在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学元素,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所蕴含的各种美。然后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写作进行融合,当学生完成了观察工作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回忆以及思考进行文章的仿写,从而促进他们文章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帮助其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研读”也是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路径,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语言,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作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的一些情节,或者是结尾来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或者是改写。比如,“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是《火烧云》的最后一句话。在读到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下去”之后的情形是怎样的?又如,在结束《凡卡》的学习后,可以鼓励学生围绕“凡卡的梦”这一主题来发挥想象力,让学生以不同形式翱翔在凡卡的梦当中。这样既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也能够在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美的机会,以此强化审美素质培养,优化语文教学成果,让学生在联想和回忆的同时能够获取知识,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语文知识中蕴含的美有很多,也在等待着被教师挖掘出来,从不同层面展现给学生。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还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作出深入钻研与全面挖掘,并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来优化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出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索语文知识的同时,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样不仅有助于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而且能够确保学生各方面潜能得到全面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