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2022-12-17张小燕
张小燕
(南京国环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42)
城市建设需要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但过去城市建设中人力、物力成本消耗较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使得城市生态环境愈发恶劣。随着绿色经济战略的推出,城市经济建设也应积极践行可持续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普及绿色环保理念。
1 可持续性战略的实质
人类活动既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也要为后代人留下生存空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资源开发,都要考虑后代人需要。这都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人口、资源、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生态环境逐渐失衡,只有保证人与自然协调,选择与地球环境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水平才能稳步提升。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污染排放,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确保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协调性。
2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度地对环境造成破坏。只有保障环境的稳定性,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共赢,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强化我国综合国力。由于我国人口基数与其它国家相比较大,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多,使得资源消耗也就较为严重,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使资源开采量增大。在开采中,如果不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则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控制生态资源的开采,确保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保障经济的健康增长[1]。在提升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应具备生态危机意识,结合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处理好各种污染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性与稳定性,提高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为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3 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水质污染问题
水污染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造成水污染主要是因为废水无序排放,比如生活废水流入河流之中,以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到河道中等等。已经被污染的水源会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导致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对成人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造成威胁,甚至会引发癌症。我国城市河流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而河流都承担着城市生活供水的重任,一旦污染问题加剧,则会影响周围生态环境,也会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另外,大气污染也会导致水污染问题,极易形成酸雨等现象,酸雨进入到河流中,则会导致水源污染问题加剧。
3.2 噪音与光污染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现代城市生活离不开手机、电子设备、高楼大厦等物质支持。此类物品会导致污染问题加剧,并形成新的污染源,如电磁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等。电磁污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光污染会对人们的视觉造成严重冲击;噪声污染会影响正常休息[2]。但此类污染在生活中却十分常见,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威胁,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甚至对健康造成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处理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新型污染问题。
3.3 大气污染
城市人口密度在不断上升,工业企业也较为集中,工业化生产离不开燃料消耗的支持,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燃料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大,使得空气污染问题加剧。常见的大气污染包括地面的灰尘、车辆尾气及以及工业废气等等。它们对大气质量产生了严重威胁,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分为颗粒与氮氧化物。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尤其是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空气中存在着许多有害气体,包括重金属元素、二氧化硫、铅化合物等等,如果每天呼吸这样的污浊空气,会导致肺癌发病率增加。此外,如果二氧化硫气体大量排放,会引发酸雨问题,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产量,甚至引发树木枯死等严重问题。雾霾天气也是大气污染的一种形式,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虽然许多城市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治理,但大气污染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3.4 固体污染
固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于包括固体生活垃圾,与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垃圾。我国的垃圾产量大,主除了因为人口数量多,工业生产导致固体垃圾数量增多也是主要因素。城市与农村相比,人口数量较多且生活速度较快,所以形成的垃圾也就更多,而此类固体废物,如果不采取有效地处理,使其无害化,则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引发垃圾堆积成山等问题,对城市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城市居民健康。
3.5 基础设施损坏
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居民区、工厂、道路等建设占有了一定的自然环境资源,大量绿植被砍伐用于建筑物,城市绿地具备的环境调节功能逐渐消失,各种类型的环境问题逐渐涌现出来。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老化也导致污染问题加重。城市排水管网有一半左右的基础设施属于老化设备,污水处理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污染治理效果[3]。在城市污水处理时,由于缺乏基本的资金保障,设备不到及时维修。虽然会收取相应的污水处理费用,但此类费用却并没有用到设备维修中,因此无法保障各种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此外,无害化垃圾处理效果,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由于受处理技术与处理资金的影响,许多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处于试验阶段,无法保证最终的处理效率。
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1 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要想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实现可持续性目标,就应当积极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管理的功能,使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能够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的可靠支持,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共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周边的环境问题,而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支持的同时,也可以唤醒人们的制度意识,约束群众自愿加入到环境保护队伍中,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各种问题,针对各个污染源,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定,并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使得环保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支持。同时,也要针对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立法内容,改进相关条例,使得环境保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随着法律制度的出台,城市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有了明确规定,用各种惩罚制度约束了人们的不良行为,实现可持续战略的稳步推进。
4.2 加大城市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如果只依靠环保职能部门做工作是不够的,要加大城市环保宣传力度,在居民生活中渗透环保理念,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为城市的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支持。在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时,要获得群众的认可,通过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提高全体居民的环保意识,保障环保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从而对城市环保工作不断推进,保护生态的稳定性[4]。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环保理念宣传力度,借助多元化的宣传渠道,使环保理念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借助社区活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与措施,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主动完成环境保护工作;或者借助多媒体平台,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环保政策,让人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环保战略,引领居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另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不断提高群众的自觉性,制定出完善的教育方案,加深群众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比如在校园开设环保课程,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环保工作中;企业也要进一步落实环保理念教育,让员工能够自觉遵循环保规定,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
4.3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目前我国城市布局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规划不合理,尤其是旧城区改造与城市的建设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这很容易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城市改造工作时,要考虑到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并跟上城市经济的步伐,确保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策略。在对城市布局进行规划与调整时,可首先处理一些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污染源处理不达标的重工业工厂,淘汰一些与现代社会需求不符的企业,将新能源企业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主要范畴中。同时可以将未来生产趋势污染较轻的企业转移到人员较为稀少的区域,减少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要优化城市绿化方案,通过构建绿地系统,设置自然屏障,形成良好的生态布局,使得城市景观得到优化,保障城市绿化水平得到提升,缓解温室效应等问题,控制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
4.4 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实践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方法,通过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对传统技术行业的改进,实现废物的充分利用,控制资源消耗等问题。随着循环经济的逐步落实,不仅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够提高这种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威胁。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要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模式,并将其与城市的建设方向相协调,从而不断改进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协调一致。另外,在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时,要进一步重视优化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控制自然生态的浪费,让循环经济为城市绿色助力。
4.5 科学治理城市污染
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对城市的污染源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污染的问题一般较为集中,相关部门要对生活垃圾类污染加大控制力度,落实惩罚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5]。比如相关部门可对此类污染采取集中的控制与处理措施,通过污染排放收费的形式,控制城市污染量;或者根据城市的实际状况,确定污染排放量指标,一旦超过预期标准则需多缴费。如果企业在污染处理过程中,因为没有落实相关标准而导致污染元素超标,相关部门则要加大处罚力度,比如取消生产资格或者资金惩罚等。各地政府更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成本投入,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技术,实现对污染问题的精准治理,从而控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6 开发生态保护基地
不同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特色,在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也应该体现出城市的现代化风貌。在打造城市建设特色时,除了要完善绿色基础设施以外,还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的历史特色,改善生态保护基础,使得绿色基础设施更具感染力。因此,在进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时,相关设计人员要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适当地融入绿色元素,如人文雕塑等等,使得基础设施既具有环保功能,也能够强化历史文化内涵。比如在建设文化公园时,既要加大城市绿色覆盖面积,也要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明。同时还应该对城市的周边环境进行优化,采取空间序列的排列方式,丰富市民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可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宜的植物,实现对生态保护基地的全面开发,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问题成为了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想维持城市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城市居民身体的健康,就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现状,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加大对城市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使各种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大力宣传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