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提灌蓄水工程的重要性
2022-12-17宿兰
宿 兰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甘肃 景泰 730400)
长期以来,水资源通过各级泵站直接提到田间地头进行传统的轮灌,在灌溉过程中,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夏秋种植比例失衡,导致春季灌溉用水极少,提灌泵站长期低负荷运行,避免不了成本资源的浪费。但是灌溉高峰期或者干旱天气叠加时期,泵站全负荷运行,水资源依然紧缺,农作物得不到适时适量灌溉。所以提高农田水利高效节能灌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配套蓄水工程,科学合理的调水灌溉,确保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合理利用,成为现代农田高效灌溉实施的重要措施。
1 水利提灌工程中存在的短板
1.1 调水效能低
提灌泵站担负着农田水利灌溉的重要任务,对灌区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多阶梯提水泵站的客观原因,各泵站之间的水量要达到平衡。以景电工程为例,通过几十年的运行和经验,发现提灌泵站渠线之间是否有蓄水工程设施对平衡调水、稳定顺畅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前建设的一些大中型提灌工程,由于当时技术和条件的限制,没有配套调蓄工程,简称“直肠子”,泵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区间水量不协调,需要频繁开停机进行调水,特别是长距离干渠之间,区间调水供给严重不足时,有的泵站区间常常出现水在溢流,由于没有泄水蓄水池,溢流的水就白白浪费掉。由于一些突发原因,干渠一旦发生水泵跳闸、渗漏或者溃堤等事故时,如果没有应急泄水蓄水池,等排除完事故,渠道大量的水都会白白流失。大量的损失导致渠道使用效能大大降低。
1.2 灌溉用水不均衡
在灌区的种植结构中,由于市场价格因素,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极不平衡。小麦等作物由于产量低,因此种植比例少,而产量高的玉米、马铃薯等秋粮种植面积大,这就导致每年春季灌溉农作物比例小,用水量少,提灌泵站长时间低负荷运行,从成本的角度看,对于泵站的人力成本和经济运行影响非常大。但是到了6、7、8月,在夏秋粮的灌溉重叠期和高峰期,灌区泵站全负荷运行也解决不了用水短缺,耕地年年“喊渴”,季节性缺水成了萦绕在灌区老百姓心头的一块“心病”,当遇到干旱年份和市场导致春夏秋作物种植结构严重失调的叠加局面时,季节性缺水更加雪上加霜,农作物受灾严重,最终大面积减产。干旱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灌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严重不足,农民经济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
2 水利提灌配套蓄水工程的意义
2.1 实现提灌时间和空间的均衡
蓄水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农田灌溉的水环境。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在这个过程中,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内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集中力量建设。景电灌区作为重要生产粮基地,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要统筹规划,根据泵站支渠沿线灌溉需求,建造容积不等的调蓄水池,提高水资源在时间、空间的调蓄能力,利用蓄水池可以在干旱雨水少的时候及时补给灌溉农作物,提高农田抗旱防灾的能力,保证这一季农作物的收成。在灌溉用水少的时候储满水,以供高峰期及时补给灌溉农作物。通过蓄水池,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控和拦蓄,可以对农作物灌溉用水量进行有效分配,科学调节和控制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提升灌溉利用率,使灌区农作物有效地抵抗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进而提升农民增产增收。
2.2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对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刚性约束日益增强,水资源紧缺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位置更加凸显。农业用水占了很大比例,是推进节水重要领域。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是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滴灌、管灌等高效节能灌溉广泛推广应用,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配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蓄水工程的配套建设,尤为重要。滴灌、管灌等高效节能灌溉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而沿黄灌区一到黄河汛期,含沙量非常大,因此需要蓄水池沉淀,提升水质,才能实现滴灌、管灌和水肥一体化的节水灌溉,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蓄水工程的配套建设,是确保农业高效节能的重要工程措施。
3 提升水利提灌蓄水工程的措施
3.1 要补齐工程短板
在大、中、小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中,要提前设计,积极配套配蓄水等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抗旱、蓄水、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工程调水,不断提高供水能力。一是修建调蓄水池,在用水少的季节向蓄水池分水,在农业用水高峰期补水灌溉,实现调水与用水平衡,增加调峰能力和节能降耗灌溉的双实效。还有个好处就是蓄水池蓄水后,实现随机取水,解决了“渠道来多少,必须第一时间把水配出去,群众不分昼夜都要进行灌溉”的老问题和弊端,通过修建调蓄水池、沉淀池结合起来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可避免重复建设。二是修建泄水蓄水池,就是当泵站渠道出现事故溢流时,可把溢流水装入泄水蓄水池,作为应急工程设施,在事故排除后,进行重复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提用水能源单耗,提高了运行效率。
3.2 合理规划加大工程建设
要提前谋划农田基础配套,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抢抓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根据灌区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大规模建设农田水利灌溉配套工程,整体统一推进建设。瞄准灌排设施配套齐全,有利于调水稳定平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节水灌溉的目标,把调蓄水池的建设纳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根据节水灌溉面积的大小、调水渠线的长短、事故应急泄水容量来规划修建调蓄水池的容量,使各方面的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灌区政府要抢抓国家水利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配合水资源建管单位,合力补齐农田灌溉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3.3 推进水利提灌设施提质升级
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挡升级,促进农业灌溉的智能化,是实施现代化灌溉的重要方向,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迫在眉睫,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做好水利工程配套调蓄蓄水工程,这是推进泵站自动化、农田灌溉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运用蓄水池的蓄水,进行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等水肥一体高效节水灌溉。在此基础上,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实时准确的获取农田的土壤墒情、渠道水位、渠道流量、泵站运行状态、闸门运行状态、现场视频等信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实现灌区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提高灌区的运行效率,减少运营成本。最终实现灌区管理信息化、调配水合理化、量测水精准化、控制自动化,为实现高效现代农业提供技术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提灌灌溉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担负着调水、农田灌溉、抗灾抗旱,实现稳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灌区乡村振兴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深入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立足水资源禀赋条件,推进提灌灌溉工程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