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沙门氏菌病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2-12-17韩霞
韩 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 定西 743000)
我国养羊业历史悠久,羊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牧民们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近些年,随着羊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蓬勃发展,羊疫病的防控难度也逐年增加。沙门氏菌病是规模化养殖中最易暴发流行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一旦发生感染,若发现处理不及时,便会快速蔓延至整个羊群,导致剧烈的发病和严重的死亡,给牧民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对促进养羊业健康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体
沙门氏菌是该病的病原体,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呈短杆状,有鞭毛,没有荚膜,不会产生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其中,羔羊主要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柏林沙门氏菌而导致出血性腹泻;而妊娠母羊主要感染流产沙门氏菌而发生流产。该菌对干燥、光照和腐败等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能在粪便、土壤和冰箱中存活几个月。但该菌对温度较为敏感,在60℃加热15分钟就会被杀死,同时对化学消毒剂也比较敏感,通常0.3%过氧乙酸、3%来苏儿、2%氢氧化钠或10%~20%石灰乳等大部分的消毒药物都可将其杀灭。
1.2 易感动物
该病没有品种、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任何羊只都会感染。其中,刚断奶的羔羊感染率高于新生羔羊,成年羊、青年羊的感染率要高于老龄羊;而妊娠母羊通常是在分娩前1个月内最易感染该病。此外,除了流产沙门氏菌外,其他沙门氏菌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因此,兽医、屠宰人员等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防护。
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羊和隐性带菌羊是该病的直接传染源。其排除的粪便、尿液,分泌的乳汁、精液,脱落的胎衣、羊水等都含有大量的病菌,而被这些污染的饲草、水源、饲羊工具及饲养员衣服等成为了间接的传染源。健康羊只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该病,同时也可以经过生殖道和未完全闭合的脐带进行传染。此外,该病还可以通过飞鸟、鼠类、虫等进行传播。
1.4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特别是潮湿的阴雨季节,育成期羔羊主要在春夏季易感染该病,而妊娠期母羊在晚冬和早春易感该病。该病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往往呈地方性、散发性流行。在规范的饲养条件下,该病不易侵入羊群,但若出现管理不当、环境潮湿和营养不足等情况,羊只便易发生感染,发生腹泻,严重引发死亡,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2.1 腹泻型
该类型多见于羔羊,发病初期,患病羔羊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不振甚至废绝,弓背怕冷,不愿走动,常卧底不起,体温升高至40~41℃,排出粥样的黄绿色稀粪。随着病情的发展,排出混杂血性肠黏膜的水样恶臭味粪便,并伴有腹痛,发出尖叫声。部分病羊呼吸急促、鼻腔分泌大量的黏液,咳嗽加剧。在发病2~5天后,病羊眼球下陷、痉挛抽搐,最终因脱水严重和极度虚弱衰竭而亡。而耐过急性型的会转变成慢性型,在感染2周后痊愈。
2.2 流产型
该类型通常发生于妊娠期母羊分娩前2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至废绝,体温升高可达到41℃,流产前几天阴道分泌大量的脓性物,鼻腔黏液性鼻液增多,咳嗽加剧,出现腹泻。产出的活羔羊感染力沙门氏菌,表现出精神萎靡,虚弱无力站立,常常在产后第二天死亡,有的甚至胎死腹中或当天就死亡。
3 剖检变化
3.1 腹泻型
病死羊尾部污秽不洁,将其进行解剖,可见肠道内容物呈半液体状,肠黏膜充血,有黏液附着,并夹杂着小血块,呈弥漫性或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结肠和回肠发生膨大,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真胃呈空虚状态,胃黏膜充血肿胀,存在小血块。心包膜和心外膜存在点状出血点;胆囊黏膜肿大;肝脏充血肿胀,呈黄白色坏死病灶;脾脏呈紫色,并肿大至原来的2倍左右;部分病死羊会出现肾脏皮质部位出血,且皮下发生胶胨样水肿。
3.2 流产型
病死母羊主要表现为子宫炎症,解剖可见子宫充血肿胀,存在出血性浆液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有时还存在滞留的胎盘。产出的死羔羊表现为全身性败血症,组织水肿,脾脏和肝脏均发生肿胀充血,且存在坏死灶。
4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粪便、肠系膜淋巴结、胃黏膜、脾脏组织或者病死母羊的粪便、阴道分泌物及死羔羊组织,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麦康凯琼脂等鉴别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培养,再挑取疑似菌落线划线后穿刺接种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上。若在三糖铁琼脂出现斜面为红色,底部为黄色,且混有些黑色。为进一步确定,还需通过VP、MR及产气产酸试验等等进行生化鉴定,若结果为VP试验呈阴性,MR试验呈阳性,能产气产酸,并能利用柠檬酸盐,不会产生尿毒酶和吲哚,结合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确定为沙门氏菌病。值得注意的是,腹泻型的沙门氏菌病需与大肠埃希菌病进行区别,大肠埃希菌病多见于羔羊,表现为腹泻与败血症;流产型的沙门氏菌病需与布氏杆菌病进行区别,布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及不孕。
5 防治措施
5.1 免疫接种
预防是遏制疾病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根据当地该病流行的特点,制定免疫预防接种计划,及时接种沙门氏菌菌苗。
5.2 药物治疗
病羊通常可选用一些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土霉素、硫酸黏菌素、呋喃唑酮、恩诺沙星、磺胺嘧啶、硫酸卡那霉素。用法如下:按体重肌肉注射0.05~0.1毫升/公斤土霉素,1次/天,连续注射3天或饮水中添加硫酸黏菌素,按每100克对水150公斤,1次/天,连续内服5天;又或按体重肌肉注射10~15毫克/公斤硫酸卡那霉素,2次/天,连续注射3天。另外,使用抗菌药后,还需静脉注射由50~80毫升/天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30~50毫升的5%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药液,1次/天,连续注射3天,以防止病羊严重脱水;并再结合微生态制剂或者胃蛋白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但需与抗菌药物分开使用。
另外,病羊也可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常采用的配方为郁附败毒汤:郁金30克、阿胶30克、诃子30克、炙甘草10克、白术30克、地榆30克、蒲公英60克、槐花20克、苍术30克、熟地60克、白芍60克、黄芩20克、香附30克、石榴皮20克、木香30克、首乌20克、黄连16克、陈皮30克、龙胆草20克、黄柏20克、乌梅30克、车前子20克,混合,加水煎煮2次,候温灌服,每天2次,该配方为10只羔羊的服用量。
5.3 加强饲养管理
此外,在日常生产实践中,还需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一是保持栏舍卫生洁净,及时清理粪便、更换垫草,定期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虫灭鼠。二是提供舒适通风的饲养环境,特别是在阴雨潮湿的季节,栏舍要保持干燥,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各种应激。三是保证羊只日常的营养需求,提供优质饲草和干净水源,科学合理的饲喂。四是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检疫工作,一旦发现羊只患病,立即隔离治疗,并对栏舍、产房内外进行彻底的消毒,病死的羊只及产出的胎衣进行无公害处理。
6 结语
在羊养殖中,羊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牧民需充分认识到该病对羊群的危害性,坚持以防御为主,强化日常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实时监测羊群的健康状态,结合菌苗接种,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提高养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