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牧草饲料生产现状及其经济效益探讨
2022-12-17曾植虎
曾植虎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互助 810500)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特别是针对畜牧产品。牧草及饲料的品质直接影响畜牧产品的质量,优质的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且易栽培,如苜蓿及黑麦草等,牧草饲料针对食草禽畜而言,是值得选择的具有较强优良性的经济性粮食。牧草饲料产业生产状况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除此之外,牧草饲料的经济效益也与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活水平有着紧密关系。
1 发展牧草饲料的意义
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也得到了飞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牧草饲料作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水平也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若不采用牧草饲料进行基础支撑,将很可能出现饲料不足的情况,影响畜牧业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不会有如今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因此,牧草饲料的生产是促进畜牧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针对牧民而言,发展牧草饲料可有效提升其经济收入。
2 青海牧草饲料生产现状
2.1 牧草种植品种呈多样性
畜牧业的发展呈不断加速趋势,故对牧草需求量也有所增加,为了适应牧草需求量的增长,需不断进行探索,引进并种植优良、先进的牧草品种,经过试验确认品质后,大面积进行推广种植,在此背景下,牧草种植品种呈多样性。
2.2 牧草繁育基地科学化
优质牧草的种植生产需要高品质的种子作为基础,为更好地满足牧民需求,大部分地区都创立了繁育牧草种子基地,繁育出多品类、高品质的牧草种子,进而有效避免牧草种子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除此之外,在部分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还配有种子清选机等设备对种子进行清选及检验等,对提升牧草种子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总体而言,在不断地试验与探索中,牧草种子的生产具有更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以形成系统的种子繁育体系,对促进牧草饲料向着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2.3 种草模式多元化
多元化的种草模式使牧草种植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均明显提升,目前经常采用的牧草种植模式如下。
轮作种植模式:若想有效解决饲料、肥料不足的情况,可选择轮作的种植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将冬季闲置的田地予以合理利用。通过轮作、混作等方式对牧草进行种植,最大程度地提供牧草饲料的来源,以促进畜牧养殖的生产,扩大肥源,使地力更强,促进作物增产。此种植模式也可增加青饲料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缓解精饲料带来的压力。
结合种植模式:在幼林或果园中种植牧草,实现林草结合或果草结合,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有效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结合种植模式充分体现了总结发展的生产策略,种草即收益,通过生产牧草促进养殖业增收及林果产量,在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牧草饲料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
3.1 增强畜禽抗病能力及抗逆性
优质的牧草富含较多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可促进禽畜健康生长。部分牧草本身即为优质的保健蔬菜,比如籽粒苋,可有效改善禽畜的抗逆性,减少其死亡率,进而提升经济效益。苦荬菜、菊苣等可预防及治疗禽畜的胃肠道疾病,增强禽畜的抗病能力。
3.2 改善饲料供应问题
优质牧草对于土地资源及光热资源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且其自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避免土地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如,串叶松香草可用于低洼地的开发,沙打旺可种于盐碱地与沙滩地,冬牧黑麦草可种于果园与冬闲田。在具体种植过程中,可根据土地用养要求对牧草品种进行选择,充分利用其生物固氮功能,以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在初冬早春阶段,牧草饲料能够有效解决饲料供应不足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
3.3 促进母畜及胎儿健康
若在部分母畜的妊娠期与空怀期给予过多能量,会导致产仔率下降,也可能影响母畜的受孕。在母畜妊娠期内,母畜对于粗纤维的消化具有较高的效率,在母畜妊娠前期与中期及空怀期,多饲喂优质的牧草饲料,可提升母畜与胎儿的健康情况,进而提升幼崽成活率。究其原因,优质牧草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与矿物质,促进母畜与胎儿健康的同时,也因精饲料的减少而提升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3.4 节约精饲料,提升禽畜生长速度
与普通牧草比较,优质的牧草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能够使禽畜的生长速度更快。将牧草饲料与谷食类饲料配合对禽畜进行饲喂,可降低精饲料的投入成本,并缩短禽畜出栏时间,进一步提升养殖户经济效益。
4 促进牧草产业发展策略
4.1 重视高品质牧草培育
优质牧草的匮乏不利于牧草饲料向产业化发展,对此进行解决的有效策略即重视对优质牧草饲料予以研发,研究出与养殖业实际生产过程需求相符合的牧草饲料品种。与此同时,不可忽略已有的优质牧草,以完成现存牧草生产基地的建设,为优质牧草建立更多的实验与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快牧草饲料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4.2 加强牧草资源开发
部分草山坡十分适宜牧草的种植,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其作为牧草生产基地,青海地区具有较为广泛的草地资源,加上水源、光热条件等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牧草的生长期,进一步提升牧草饲料品质,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大对牧草资源开发力度,使牧草资源及牧草饲料得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
4.3 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
在重视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牧草生产的规模化及牧草饲料经营的产业化。若想有效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应充分了解牧草种植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合理的牧草发展技术,遵循扶优原则,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营产业化。提升牧草饲料产量,将牧草产品与畜产品相结合,实现牧草饲料与畜产品的流通,进一步实现共同产业化。
4.4 提升社会资金投入度
若想有效促进牧草饲料产业的发展,应从多渠道、多部门的对发展资金进行筹集,国家是对牧草产业进行投资的主要来源,其余还包括地方、个体等投资渠道,在投资过程中,应对种植积极性较高的种植户予以优先考虑,通过提升其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牧草种植范围的扩大。
4.5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当前“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政策中的重要因素,其对推动各行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国际经济大环境背景下,出口贸易等传统交易模式已相对落后,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进行结构性改革是必然趋势,通过进行侧供给改革,有效带动消费需求,通过创新意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稳步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具体体现:首先,重视科技,通过科技促进产业转型,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使牧草饲料的生产更具规模化。其次,以禽畜具体养殖需求促进产业转型,通过对牧草饲料需求的了解,对生产过程进行转型,并以需求带动生产,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
青海牧草饲料是青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需采取有效策略提升生产效益,同时发展区域经济,建立共赢局面,在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提升牧草饲料产业的经济收益,进一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