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困境及相关对策
2022-12-17钱久芹
钱久芹
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困境及相关对策
钱久芹
(中共长丰县委党校安徽合肥231100)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处高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文章基于对安徽省长丰县近年来“三农”发展帮扶措施及成效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农村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增收困境,提出了促进转移就业、转变生产模式、健全社会保障、盘活土地资源等以扩展增收途径,提升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强化教育引导,鼓励勤劳致富,以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困境;对策
我国已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但居民收入差距仍处高位。2020年5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地强调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 000元左右”[1]。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需要缩小这种群体发展差距,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5,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
本文在对安徽省长丰县农村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
1 长丰县近年来农村发展整体情况
1.1 全县整体经济情况
长丰县地处安徽省中部,连接合肥、淮南、蚌埠三市,县域面积1 841 km2,2021年末户籍人口81.13万人,辖14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长丰经济一直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为761.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1.2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30.39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350.33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3.3∶46。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93 922元,比上年增加12 017元。
1.2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7%;实现增加值82.72亿元,增长4.6%。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2.79万亩,粮食总产量65.1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0.12万亩,蔬菜产量34.37万吨。作为全国设施草莓第一大县,长丰素有“草莓之都”称号,草莓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总产量突破35万吨。2021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322元,同比增长10.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043元,同比增长10.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746元,同比增长10.7%。
1.3 长丰县“三农”发展帮扶措施及成效
1.3.1 就业服务
近年来,长丰县在就业服务工作上多方发力,当好“中介”。一方面精准摸排企业用工信息,另一方面组织人员逐户上门摸清家庭就业情况,线下牵线、专场招聘的同时,还依托“三公里智慧就业”“长丰智慧就业App”等各类创新平台,以及“幸福长丰”微信公众号等,搭建招聘云平台,及时推送用工信息。为提高就业质量,县人社局和培训学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群众就业本领。乡村公益岗位的开发和设置也为部分就业困难群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和收入。
1.3.2 产业扶贫
2018年以来,长丰县累计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9亿元用于全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共建成市级标准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65个,45个贫困村均建成1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村平均增收5万元,每个基地平均带动贫困户20人。推行“四带一自”项目,让园区、龙头企业、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带动贫困户,自己从事特色种养业。连续5年制定《长丰县特色种养业精准扶贫奖补办法》,发布《长丰县特色种养业精准扶贫奖补项目验收操作规程》。“十三五”以来,对开展草莓瓜菜、稻渔共养、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发展的贫困户给予奖补,兑现奖补资金1.25亿元。全县9 100户具备特色种养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中,实现7 284户稳定发展特色种养业,户年均纯收入超过5 000元;全县3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 350户贫困户参与特色种养业发展,年增收稳定在2 500元以上。
1.3.3 土地流转
在做好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长丰县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除了合理流转村里闲置土地资源并择优引进外来农业大户外,长丰县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依据自愿、有偿原则,将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流转给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经营。按照“土地保底收入+绩效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即村民可获得每亩400元/年的保障性收入,土地合作经营净利润的50%按照土地入股面积分红,剩下50%纳入村集体收入,由合作社适时按农民和集体7∶3的比例分红。农户不但能获得入股土地的保障性收入,还能获得土地合作经营净利润的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参加生产经营,获得务工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县已有60个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78 000多亩。土地流转不仅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1.3.4 村集体经济
长丰县通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和“双千”工程(村居拥有1 000亩左右土地经营权、村集体购置工业厂房1 000 m2以上)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并大力推广“红桥模式”“大路模式”“金丰模式”[2],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截至2020年12月,全县24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 651.34万元,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52个,30万元~50万元16个,10万元~30万元129个,5万元~10万元44个,全面消除5万元以下空壳村。
1.3.5 社会救助
长丰县近年来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落实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措施。2020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救济39.56万人次;农村特困人员供养人数0.6万人。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救36.78万人次;农村特困人员供养人数0.55万人。2022年以来,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72 561人次,支出保障金5 316.2万元。
目前已经纳入低收入监测系统的农村低保对象24 220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4 332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47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545人,目前已经摸排确认低保边缘家庭5 383户7 051人、支出型困难家庭145户188人,为各部门落实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措施提供底数。
2 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困境
2.1 增收途径偏少
随着农业生产潜力的不断挖掘,传统农业内部靠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不大,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已转为非粮和非农产业。目前普遍存在乡村产业发展质效低、农民增收途径少的问题。部分乡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附加值较高的种养业参与率和从业水平都比较低;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缓慢,乡村产业链短,农业附加值低。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外出务工和财政转移支付。第一产业附加值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农民缺乏增收途径从而选择外出务工,加剧农村“空心化”,制约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2.2 自身活力缺乏
部分农户观念落后,市场意识、竞争创新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风险意识,对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低收入人群是老弱病残等基本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自身活力客观受限;部分农民缺乏文化、技能,自身发展能力受限,就业水平不高;还有部分人群抱有“等、靠、要”思想,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此外,受知识水平、视野阅历和经验等因素限制,部分村干部对国家政策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在执行政策上犹豫不决、思前想后,更愿意凭经验办事或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能力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对策建议
3.1 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劳动力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劳务工资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3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 958元[3],占比最高,超过42%。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民就业稳岗位,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帮扶和支持工作。
第一,当好用工媒介。及时掌握低收入农民就业情况和企业用工情况,做好对接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
第二,做强县域经济,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在江苏、浙江等一些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还吸纳了大量外来劳动力,为本地居民带来更多创收机遇。
第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提高就业承载力。例如,长丰县可以抓住其草莓、瓜果等特色农产品,加大二三产业投入,支持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及休闲观光等产业,以便村民就近务工,从事农产品采摘、分拣、包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作。
第四,在乡村建设和治理中以工代赈。202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在谋划实施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时,要妥善处理好工程建设与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关系……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特别是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合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
3.2 优化农业经营模式,提高经营性收入
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6 566元[3],占比接近35%。但其增收潜力有限,特别是分散从事传统种养业,收益低、风险大,这也是农民种养积极性下降、土地撂荒、农村空心的重要原因。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要从提升品质和效率入手,走品牌化、市场化道路。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并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及现代育种步伐,着力提升品种品质和单产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推广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产出效益。
第二,发展特色种养,提升品牌价值。传统耕种容易解决温饱问题,但难以增收致富。在“亩均论英雄”的时代,特色化、高品质产品才能获得高收益。在长丰,草莓种植使亩均效益达到4万元,大棚蔬菜,一个春节旺季一亩芹菜的收入就是3万元以上,稻虾共养使每亩地收益增4倍……这背后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适应当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结果。
第三,一体化开发运作,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一方面,推进特色作物县域品种布局精准化,建立优质品种产业化开发基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走品牌化道路。另一方面,推动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通过大数据预测市场价值和供销关系,提高农产品供需匹配度。
3.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转移净收入
农村居民的转移净收入主要是指政府惠农政策所得,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是农民增收的另一重要支撑。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3 937元[3],占比接近21%。稳定转移净收入,一方面,要稳定和加强农民的耕种补贴,按时足额把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稳步提升各项补助标准。此外,对于低收入农户,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因为一些靠政策兜底、短期帮扶脱贫的低收入群体,尚未实现自主稳定发展;一些家底薄的农户遇到变故,也需及时救助渡难关。例如,对医疗自付费用高的农户进行核实并给予分类帮助。
3.4 盘活土地等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比最低,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只有469元[3],占比不足2.5%。低收入群体拥有住房、金融等财产较少,土地作为重要财产,盘活土地资源对于增加财产性收入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村民,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分红无疑是最好的增收方式。
第一,衔接落实国家关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招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或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到村流转土地,发展产业。
第二,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健全征地补偿安置机制。
第三,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此外,壮大村集体经济可以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更多财产权,增加其财产性收入。要健全适合集体经济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集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3.5 强化教育引导,增强自身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4]。
第一,要深化德治体系建设,凝聚正能量,激发干部群众的情怀担当与干事热情。第二,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低收入农户自身素质,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就业增收能力[5]。第三,强化政策的增收引导力,弱化政策的保障依赖性。简单化地送钱送物会助长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对于受身体素质制约的低收入群体,要保持政策托底的稳定性,同时辅以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引导,以激发其潜在的其他智能。对于思想素质有待提升的低收入群体,要完善政策救助的公开透明,引导观念更新,让政策成为群众放手大干的定心丸和勤劳赛富的激励剂。对有意推卸家庭责任、钻营讨要帮扶救济等违反公序良俗的人,要加大惩戒力度。对有劳动能力的“懒汉”,要持续做思想工作,引导其走上正路,让其在持续增收的过程中增强对自身和未来的信心。
4 结语
脱贫攻坚虽然使农村贫困居民收入显著增长,但与中高收入者差距并未明显缩小,要推动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较快增收,必须坚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政策,放活市场,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以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李实.怎么看“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J].半月谈,2020(11):10-11.
[2]邹蓬蓬.长丰县:党建引领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EB/OL].(2021-10-29)[2022-07-21].http://www.hfxf.gov.cn/jcdj/djzh/18169761.html.
[3]国家统计局.2021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2022-01-17)[2022-07-1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1/t20220117_1826403.html.
[4]李春华.树立全局观念决胜脱贫攻坚[N].经济日报,2017-09-22(15).
[5]李孝轩.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N].学习时报,2019-03-13(A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29
F323.8
A
2095-1205(2022)10-95-03
合肥市市情研究会2022年度课题成果
钱久芹(1982- ),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