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赭红印初心 二十六载富民情
2022-12-17刘登枝
□刘登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也是我们基层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1996 年,我从农校毕业后,怀揣着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的初心,来到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冬枣研究所工作。当时,正值冬枣大面积推广关键阶段,但群众对既不能当饭吃,又不是生活必需品的冬枣种植非常抵触。“冬枣这么好,你们怎么不种?”“都种上冬枣,谁给粮食吃?”面对群众质疑,镇上划出200 亩地让党员干部带头试种,我第一个报了名。可没想到,种上的冬枣树不结果,被村民们笑话为“公树”。我边学习边摸索,借鉴苹果环剥技术,跪在树下给枣树环剥,手上磨满了泡,衣服划烂了好几身,整个冬枣生长期我吃住在枣园。第二年,试种的冬枣喜获丰收,一斤卖到十几元,亩均收入过万元。群众看到翻了几十倍的收益,纷纷主动改种冬枣。我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术。有了技术支撑,产量和品质有了保障,全镇冬枣种植面积很快推广到2.8 万亩,枣农个个喜获丰收,“沾化冬枣”这个品牌也逐渐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可。
沾化冬枣产业走过红火的20年,但近年来,遇到种植人员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品种单一等发展瓶颈,群众纷纷开始改种其他作物。2019 年,组织委派我担任区冬枣中心主任。“二次创业”的重担落在我的肩上。我和同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坚决不能让冬枣这棵“富民树”倒下。我们召集农技专家讨论研究,广泛调研,寻找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改变沾化冬枣“靠天吃饭”的现状,确立了推广“设施大棚+沾冬2 号”栽培新模式的工作思路。就在我们准备带着乡亲们大干一场的时候,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几十年的种枣习惯,你能说改就改?”“我建了大棚不赚钱怎么办,你给我出钱吗?”老百姓质疑声四起,阻力非常大。
我和同事分工做群众工作。刘家下洼村种枣大户刘宏伟质疑声最大,我就一趟趟上门找他商量,最后我提出:“我个人出钱给你盖大棚,赔了算我的,赚钱了你再把大棚钱还我。”就这样,刘宏伟改接了“沾冬2 号”,盖了大棚。2020 年,冬枣成熟期的一场冰雹让枣农受灾严重,但刘宏伟的冬枣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卖出了80 元一斤的高价,三亩地收入近50 万元。我们还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协调金融机构推出全额贴息“大棚贷”政策,枣农建大棚,政府补贴一半,另一半可申请“无息贷款”,不用枣农拿一分钱。经过推广,全区冬枣种植模式实现了大转变,冬枣大棚发展到6.1万亩,枣农收入实现翻番。
回顾26 年的历程,工作上,我问心无愧,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热爱的冬枣产业;生活上,我亏欠家人太多。但是,每当看到枣农丰收的喜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