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广州港支撑先导作用把《南沙方案》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访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
2022-12-17张涛
本刊记者 张涛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迎来了新的重大政策利好。
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抢抓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发展机遇,抓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和重大任务,把《南沙方案》擘画的蓝图细化为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落实。
近日,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接受《中国水运》记者专访,就落实《南沙方案》、增强枢纽功能、推进转型升级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中国水运》记者:近期,《南沙方案》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广州南沙先后被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综保区等政策,此次方案的出台赋予南沙重大战略定位,为南沙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港口作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推进落实《南沙方案》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益波董事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运发展,作出了“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南沙方案》出台必将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引擎。
近年来,广州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港口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依托南沙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港口,提升综合航运服务能级,完善海陆双向物流通道,做好保通保畅等重点任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南沙方案》的出台,赋予南沙重大战略定位,站在国家政策的风口,广州港的发展具备再上新台阶的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湾区之一,经济总量约12.6 万亿,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港口群之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 万TEU,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三个枢纽港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对外开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沙方案》提出合理增加南沙年度用地指标,支持按程序推进解决龙穴岛南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广州港在南沙港区龙穴岛拥有较为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及日趋完善的集疏运通道,腹地空间广阔,具有后发优势。
随着区域港口资源优化协同,将进一步提升广州国际集装箱枢纽辐射和集聚能力。近年来依托大型化、深水化和专业化的码头基础设施,广州港集团加快推动区域港口联动协同发展,建设运营项目已覆盖广州、东莞、佛山、中山、潮州、茂名、云浮、揭阳、韶关等地,以广州港为核心枢纽,联动珠江水系中小港口和粤东粤西两翼港口发展格局已初步显现。《南沙方案》提出要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集装箱运输将加快形成“海港+内河港”的互动综合网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广州港集聚和辐射能力,增强广州港核心枢纽功能。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南沙方案》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将促进广州国际航运资源要素集聚。《南沙方案》支持实行更大力度的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发展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方案实施,将为广州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加强对内对外联动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有利于促进物流、资金、信息、人才等航运发展要素的集聚,提高广州国际航运资源集聚度。
广州港将抢抓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发展机遇,积极担当作为,在港口能级提升、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开放合作等领域深化合作,加快提升港口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航运物流功能,着力建设航运物流大枢纽、对外开放大通道,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为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发挥支撑先导作用。
《中国水运》记者:我们注意到,《南沙方案》强调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广州港作为大湾区航运物流产业的重要载体,有哪些具体的发展举措?
李益波董事长:广州港集团作为广州港主体企业,正按照《南沙方案》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发展质量,当好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主力军和南沙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排头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贡献港口力量。
首先要强化港口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大、人口密集、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对发展大局至关重要。经过多年发展,广州港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粮食接卸港,华南最大的滚装汽车枢纽港,湾区重要能源接卸港,与区域港口共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世界级港口群,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粮食能源安全中发挥港口支撑性作用。
目前,广州港正加快实施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南沙粮食码头扩建工程、南沙近洋汽车码头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港口综合能力和供给韧性,为湾区原材料、民生物资进口和工业产品出口提供高效稳定的物流通道。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高效节约利用宝贵的岸线、海洋和土地资源,加快建设集装箱、粮食、能源和滚装汽车专业化深水码头集群,更好适应全球产业和航运发展需要。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议精神,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港口用地、用海等资源要素保障,加快南沙国际通用码头、南沙五期等重大规划项目建设,推动港口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打造货运大枢纽、能源大动脉、粮食大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效率港口、品质港口。
其次要强化港口在经济产业循环中的枢纽节点功能。“十三五”以来,广州港集团加快完善港口综合物流网络,集装箱班轮航线从105 条增长至200 条,海铁联运班列从6 条增长至32 条,内河支线从51 条增长至72 条,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但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在物流网络通达性、服务功能便利性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广州港集团将加快完善海陆双向物流通道,提升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功能,深化区域合作,携手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在通道建设上,依托南沙区位优势,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RCEP 地区国际班轮航线,深化沿海班轮航线合作,优化航线布局,推动国际、国内班轮航线协同发展,更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积极拓展国际、省际和城际班列,推动南沙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发展集装箱、汽车、粮食散改集等特色班列,进一步完善驳船支线网络,打造立体畅通、内通外联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
在服务功能上,依托南沙发展空间优势,加快建设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完善保税物流、冷链物流、中转集拼等功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市场主体合作,打造集商品集散、贸易、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枢纽,促进新业态发展,发挥港口在强产延链中的战略先导作用。
在国际营商环境上,依托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契机,加强与口岸、海事、港务等部门沟协同,加强数据互联、信息互通,进一步推广“湾区一港通”“提前申报”“船边直提”等便利化通关模式,提高无纸化办单水平,为促进大湾区制造业产品出口和国际优质产品进口提供高效便捷物流通道。
再次,要强化港口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按照错位发展、互惠共赢原则,加强与香港国际航运中心联动,推动航运物流、多式联运、船舶交易、航运金融、期货交割等合作,研究共建大湾区联合航运交易中心,完善南沙-香港水上物流通道打造供港物资快线等粤港特色航线服务,与香港适时恢复国际邮轮航线合作,推动共建世界级港口群。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强南沙港区与中山、佛山、茂名、云浮、韶关、揭阳等地港口合作项目协同,构建大湾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珠江沿线物流产业大通道,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中国水运》记者: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是《南沙方案》的重要要求,也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广州港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转型升级?
李益波董事长:绿色低碳、智能化、自动化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广州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实践,广州港正积极顺应科技潮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港航业深度融合,加快自动化码头、智慧港机、智能理货等技术应用,推动港口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以科技提升港口发展动力。
我们将加速推进港口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化及自动化港口,是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要素。广州港通过建设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推动通过5G、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在港口装备中的应用。南沙港区四期码头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方案,不仅在模式上属于全球首创,同时也为堆场水平布置的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借鉴,为整个港口行业的自动化码头发展提供了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港口信息互联互通,数字化助力港口生产运营水平不断提高。推广“一站式”“无纸化”“零接触”服务,打造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市场主体、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互联共享,建立港口物流全链条动态监测机制,实现货物运输可查询、可跟踪、可追溯,提高港口作业安全性、便捷性,港口服务体验进一步优化,综合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绿色港口建设。2021年积极推动内河船舶LNG 动力改造工作,成为广东省首批内河船舶LNG 动力改造项目。在省内率先对8 艘内河船舶实施LNG 动力改造。在码头全面推广光伏发电,利用屋顶面积共15.47 万平方米,年发电量总计1350万千瓦时。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今年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初步测算8 艘船舶完成改造后,对比柴油每年碳排放量减少将超过10%,改造项目将于2022年完成。
近五年来,广州港加大船舶岸电、污水循环、清洁能源等项目投资,专业干散货泊位、汽车泊位覆盖率100%,集装箱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76%,珠江游船、拖轮等港作船舶100%使用岸电,岸电覆盖率全国领先,为推动港航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了港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