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

2022-12-17省政协委员王德松

乡音 2022年2期
关键词:京津冀成果协同

■ 省政协委员 王德松

(作者为燕山大学副校长)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协同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协同创新指数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但仍存在制约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因素,迫切需要破除制约因素,实现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一体化。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要素空间分布不均,创新能力存在梯度差异。京津冀人才呈现断崖式落差,双一流高校数量为34∶5∶1,每10 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为3.5∶2.2∶1;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2020 年京津冀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为11∶0.6∶1。

二是产业承接匹配度不足,创新资源合作共享欠缺。北京市以高精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河北省以传统产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为主,产业和技术梯度差别大,影响科技创新深入合作。

三是创新资源联动性不够,科技成果区域转化受限。北京市创新供给与津冀创新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大量的科技成果跳过津冀到长三角、珠三角完成转化。

四是创新政策统筹性不足,协同创新支撑体系不强。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影响,三地在统筹配置科技资源、技术成果转移、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备规划和政策。

二、主要建议

(一)推动要素资源流动共享,提高我省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以全局为着眼点,推动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调机构,破除体制、行政壁垒;以项目为牵引,围绕产业承接、雄安新区建设等工作,促进人才优势团队形成;以雄安新区为载体,实施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以数字技术为平台,实现人才资源与用人主体精准对接。继续推动科技资源互通共享。发挥三地政府间协调作用,借助数字化平台优化配置和共享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资源,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二)增强创新资源内部流动,提升我省产业承接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实现精准承接。围绕河北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协调京津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车间、供应链协同制造等优势领域形成集群式技术输出,精准对接我省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瓶颈。强化资源统筹,形成发展合力。围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联合编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三地产业链和创新链分工。推广典型经验,达成以点带面。推广中关村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经验,面向京津冀地区建立技术商业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将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技术、设备等优质资源与我省企业对接。

(三)提高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促进成果区域转化落地。加强重大主题联合攻关。京津冀共搭产业技术对接平台,行业协会列出攻关技术清单,委托三地特别是北京研发机构研究,鼓励北京研发机构面向津冀产业改造需求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强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用创新主体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链。推动转化平台共享共用。建设京津冀联合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平台,面向全区域产业链,打通创新链,实现创新成果共享共用,加速实现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联合转化局面。

(四)优化政策协同配套机制,完善协同创新支撑体系。打造开放公平政务环境。逐步消除京津冀区域市场壁垒,实现科技企业、产品、机构等资质的三地互认,共享优惠政策。建立科技创新协同管理机制。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的资质通认制度和技术规范及管理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探索面向三地的“揭榜挂帅”“悬赏制”“赛马制”等科研管理方式。深化科技园区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三地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多种模式共建科技园区。

猜你喜欢

京津冀成果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