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2022-12-17关颖雄

学术探索 2022年8期
关键词:格局规律马克思主义

关颖雄

(华东政法大学 刑事法学院,上海 2016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新时代出现的新样态是着眼于中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照。立足哲学视角研究发展问题,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当前深层次、多视角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尤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开展整体深入的解读,基于更高的站位厘清新发展格局全貌,深度认识其核心要义,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领悟其深厚的哲学意蕴,能够为新时代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遵循和行动旗帜。

一、新发展格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握和破解了一系列重大发展难题,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起,就始终如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此来把握和认识中国的发展问题,并将其固定为中国共产党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从来没有动摇过。在此领域,毛泽东做出了典范,诸如《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论著都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今天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彰显了根据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社会中不同程度出现了淡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危险倾向。对此,邓小平指出:“进行改革开放,将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坚决不能丢掉老祖宗!”[1](P369)正是这一勇毅的魄力和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并将其作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遵循。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根据中国的发展实际,以更加积极、更加自觉的姿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发展问题、解决发展问题,并将其融入发展实践的方方面面,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哲学的视角来分析,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集中彰显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发展格局的思维逻辑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始终得以代代相传,并贯彻于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形成之中。习近平于2013年指出:“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起,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哲学、有效运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2]习近平于2015年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集中学习,旗帜鲜明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党人必须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熏陶,积极主动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整体增强党员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解决重大发展问题的能力。”[3]在习近平的思维逻辑中,以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为基础的理论创新,其根本条件是整体吸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养分和智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养分和智慧集中体现在观点、立场以及方法的智慧性和科学性,体现为发现发展问题、分析发展问题、探索解决发展问题的正确路径。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命题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再到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出场,都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法。尤其是习近平以更加强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以新发展格局的出场方式,做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生动的现实关照,结出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硕果。

(二)新发展格局自身蕴含深刻的唯物辩证法

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直接与唯物辩证法存在紧密的联系,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矛盾实质问题)向发展话语转变的现实表达,言简意赅,突出主题,内涵丰富。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语义,方能深刻诠释明白,从根源上切实理解其本质。换句话说,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出场之时就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场域之中。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但它从主要特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环境的深刻变化、循环规律演进历程、矛盾内部多元化转变、循环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不断优化的循环结构、持续完善的制度安排等现实发展情况出发,根据辩证思维做出契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正确判断,科学回答了“新发展格局是什么、为何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目标、重点、布局、方向、方式、动力、步骤等诸多重要问题。深刻把握这些问题,必须依赖唯物辩证法的强大思维,做出符合理论逻辑、契合发展现实、思路正确的新概括,上升为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科学运用辩证法”[2]的智慧硕果。

(三)新发展格局体现了认识论与实践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非常注重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融合在一起,高度认同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想,强调这是凝聚高超智慧的改革方式,是高度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深刻体悟到,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尤其重视实践,认识和感悟“实践出真知”的深刻认识论魅力,明确指出“在坚持实践第一原则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理论创新”,[4](P43)并将这一原则整体内化为自觉遵循的实践观。据此,习近平对“认识、实践、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做了系统梳理,精辟地指出:“必须依据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深化认识、深刻总结经验,达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融合统一,在融合与统一中发展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历史表明,正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融合统一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得以创新发展,催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镌刻着深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融合统一的印记。脱离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融合统一关系,难以厘清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形成及其思想境界。习近平“知行统一”的崇高实践观,是长期治国理政实践积累的思维结果,集中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把握和科学运用。习近平不仅躬身践行“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统一,也主张“全体党员必须运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强调在认识论基础上树立辩证统一的思维”。[5](P62)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贯穿于中国发展的现实之中,正确分析“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方法”。[5](P235)习近平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之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真理运用于理论创新之中,善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治国理政、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上贡献卓著,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写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旗帜上,赋予其显著的实践论特点。因此,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形成,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刻认识的创新成果。

二、新发展格局是对“三大规律”更深刻的认识,实现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增强主体实践主动性的融合统一

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和特殊性,是客体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总是与发展主体有计划、有目标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存在于诸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合力”之中。人类一切活动都需要尊重规律,规律不可改变,但可以利用规律、顺应规律推进事物的发展。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是对“三大规律”更深刻的认识。习近平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略高度,在诸多重要论述中,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三大规律”,积极提升运用规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习近平于2015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党要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必须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需要全面掌握辩证法来深刻认识规律,牢牢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6]习近平于2016年再次强调:“只有在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才能以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7]习近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认识“三大规律”,在尊重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全面把握“三大规律”,指导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指导发展实践效果的强弱。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功能,才能使得出的理论越来越接近规律,才能真实反映现实发展需求,全面推进中国的发展进步。二是,深刻认识规律,在发展实践中切实遵循规律,发挥规律对社会发展的客观指向作用,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实践自由。同时,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将其贯穿于理论创新之中,以新理论更好地指导发展实践。三是,深刻认识“三大规律”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做到的,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和凝练,持续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到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形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上升到了更新的高度。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研讨班上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认识“三大规律”,实现经济循环的顺畅和自立自强的高水平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肯定了新发展格局,就其核心要义来说,新发展格局是在深刻认识“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发挥发展主体的自觉性作用的结果,实现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增强主体实践主动性的融合统一。

(一)新发展格局蕴含对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党执政规律表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治国理政的主体,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始终如一的、坚定不移的执政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凝练了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内核理论:“在党的领导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8](P30)在推进经济建设中提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对党的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系统概括党的执政规律,深刻认识党执政的本质,这是必须遵循的执政规律。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尊重执政规律,以稳如泰山的政治定力,无论是“权力共享制”的干扰,还是“民主化”“多党制”的蛊惑,都始终如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像中国这样14亿多人口的大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56个民族团结一致,主体能动作用和历史发展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和高度认同,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心骨”。这是执政的历史必然和本质,是不可背离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苏联背离了执政规律,走入了“政党多元化”的歧途,错误地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丧失民心、痛失政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破解中国一切发展问题的核心在于党,言简意赅、内涵深刻,是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对党执政规律的生动诠释。

(二)新发展格局蕴含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区别和联系在一起,拉开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陆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依靠谁建设社会主义”等诸多时代问题后,这些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程序性运用。实际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是完全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因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能够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不能完全包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没有普遍适用性,只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效。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突出特征。

(三)新发展格局蕴含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考量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征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本质的、必然的内在关系。社会发展规律是内隐的,并不是外显的,往往内藏在人类的实践之中,体现了人类由“必然王国”转向“自由王国”的社会发展轨迹,即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对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来说,永不停歇地创造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求。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是着眼于中国发展需求而形成的理论,内含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耦合的战略要求: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以强大的国内市场与供给能力实现内部循环,以此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聚合效应和规模效应,释放强大的经济发展动能,推进全球经济的快速恢复和稳步增长。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是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国际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实现双循环需要实现深层次、宽领域、广范围的对外开放,必须依靠国际循环。诚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新发展格局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相互推进。”[9]这些重要论述正是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核心之一。这些理论蕴藏于“十四五”规划之中,旨在使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的社会发展对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这所有都纳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框架之中,是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对人类社会发展最佳的回应,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真理性融入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范畴之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运用的真实写照,并在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具体证实。

三、新发展格局内涵事物发展“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段性”成果的融合统一

唯物辩证法整体揭示了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客观事物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显著的“连续性”,持续不断地进行着量的积累,客观事物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推进事物不断转变成新的运动,呈现出“不间断性”和“连续性”。在客观事物的动态演进中,因为外部环境和内在矛盾的复杂变化,又推进客观事物发生质变,或使客观事物出现“阶段性”特点,造成前后的发展阶段存在区别,中断了原来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非连续性”。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集中反映了这一辩证性的创新发展特征。

(一)新发展格局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将其固化为我们党优良的政治基因,成为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实际有机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指导作用。毛泽东坚决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远见卓识地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序幕。在这一重大的思想转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没有任何变化,而是将马克思主义转换为中国发展场域中的语境和表达方式,通过大众化、普及化的语言和思维,将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进而有效转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毛泽东开始,就已经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始终不变的主线,以“接力传承”的方式相传至今。从邓小平的经典之语“老祖宗不能丢”,到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是所有共产党人抵制各种诱惑的精神支撑”,[10]集中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守,包括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表现为鲜明的理论创新的“连续性”。

(二)新发展格局具有显著的“非连续性”特征

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条件,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发展任务和目标有所差异,所要破解的发展问题也各有不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破解发展问题的考量势必出现差异性,与不同发展环境相适应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成果势必出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即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呈现出理论名称、理论内容的差异,这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之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表征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非连续性”“阶段性”的特征。

(三)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把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放到辩证唯物主义中考量:第一,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探索,并未脱离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方向,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继承性”或“连续性”。第二,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性、推进方式以及科学内涵的特殊性,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破土而出”,由此反映了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创新性”或“非连续性”。

(四)新发展格局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中形成

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考量,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均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理论创新的“连续性”表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一脉相承,各个理论之间没有否定关系。“非连续性”反映在主体的理论创新,“阶段性”理论创新成果是基于前面各个理论的高度肯定基础上的深度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整体深化,中国共产党持续凝练和创新理论成果,以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指导发展实践。这一“螺旋式上升”的理论创新趋势,集中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正是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中形成的。

四、新发展格局内含丰富的辩证思维,实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融合统一

恩格斯认为:“任何民族想登顶科学最高峰,必须具备理论思维。”[11](P467)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时刻牢记恩格斯的教导。恩格斯所指的“理论思维”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其根本就是“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是科学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正确方法,是认识社会发展真理的理论根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哲学思维来推进理论创新,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坚定不移“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12](P15)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验证了这一辩证思维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蕴含诸多辩证法思想,科学运用辩证法思想,制定破解难题的对策和战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习近平着眼于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想、创新思维、底线思维,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思维方式均包含辩证性,不同点在于辩证思维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涵。在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中,辩证法思维贯穿于全部内容的方方面面。

(一)辩证思维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贯穿在客观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相互联系的关系,彼此相依、彼此促进。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中普遍存在辩证思维,集中表现为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片面突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能大幅度收缩对外开放,也不能片面突出“国内国际双循环”,忽视国内局势变化,不能以固化的思维坚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传统发展思路,需要基于强有力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互相促进和良性互动。一是突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所处的支配地位,重塑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显著优势。越是畅通无阻的国内大循环,就越能生成对世界各国各种资源的吸引场,就越能推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具有稳固的国内经济基本盘和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凭借此生成对世界各国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资源配置力。二是着眼于通过国际循环全面提高国内循环水平与效率,提升中国生产资源配置能力和生产要素质量。通过加强和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整体提高国内循环的能力和效率,又能够强化中国的服务水平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扩大中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优良的辩证思维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既着眼于中国的发展诉求,又立足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生动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时代价值。

(二)战略思维

立足于宏观和整体的战略思维,着眼于眼前的实际情况,科学研判发展趋势,为实践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战略思维富含辩证思考,通盘考量现实与未来、短期与长期、整体与部分。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战略谋划得好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13]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有的放矢,全面折射出强大的辩证思维力量。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体现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着眼于全国的发展需求而言的,不是不同地方的“省、区、市”内部的小循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必须避免出现“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忽视全国大循环的畅通、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防止走入只关注“自己的小循环、本地方的小市场”[14](P484)的错误歧途。全国各地必须将本部门、本地区的各项工作纳入新发展格局之中通盘谋划,整体发挥“中央、地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全国一盘棋”局面,建构“部门协同、高效联动”的发展体系,形成畅通无阻的国内大市场。全国各地必须找准自身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探寻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习近平反复强调必须因地制宜准确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其中,习近平指出“发挥长三角的比较优势,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14](P365)“深圳必须加强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能力,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通作用”[14](P411)“浦东必须发挥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作用,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桥梁”,[14](P437)等等。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有机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与“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等融合统一,整体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三)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思维

唯物史观思维的核心在于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在长期执政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中,早已将人民至上熔铸于心,并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创新之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拜人民为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12](P27)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人民是决定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必须突出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激发人民群众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创造性和自觉性,使人民群众在新发展格局中增强获得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习近平强调:“检验中国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就是看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保障了人民的各项权益。”[15](P213)习近平将新发展格局与践行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深度结合起来,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不同侧面诠释了人民至上的道路,党领导的新发展格局,其实质就是人民的发展事业,人民不仅是发展实践的主体,也是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在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中实现了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格局规律马克思主义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于潮流 问格局——FCTA的2019雕镌时尚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