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策略
2022-12-16黄韵东
黄韵东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300)
1 乡村旅游地分类
乡村旅游地之所以在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在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交通资源等,挖掘资源特色,锚定发展方向,明晰功能定位,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差异化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1.1 乡村旅游地类型划分
乡村资源涵盖自然和人文两大类,依据乡村优势划分为自然地理类、特色文化类、农旅体验类三大类乡村旅游地。自然地理类乡村的山、海、林、田、湖、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各有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后疫情时代,自然资源价值日益凸显。文化是永恒的旅游课题,特色文化类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突出。农旅体验类乡村可发展其特色农产品、农田景观、农业科技等,实现农旅结合。
1.2 乡村旅游地功能
乡村旅游地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科普展示功能。
乡村旅游地通过旅游带动乡村发展,为乡村原住民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具有经济功能;乡村旅游促使社会不同经济水平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当地居民自身素质,同时乡村旅游地的特色资源、乡风淳朴,给旅游者带来不同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起到双向教育的作用,具有社会功能;乡村旅游发展受益于优美的自然资源,使原住民更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能有效优化环境,具有环境功能;中央一号文提到“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时间实践基地范围”,乡村旅游地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或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是天然存在的自然课堂和民俗文化课堂,具有科普展示功能。
1.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题分类
依据乡村旅游地资源禀赋、类型划分、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将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划分为科普教育主题、康养体验主题和休闲农业主题三大主题(见表1)。
表1 特色型旅游服务设施分类指引表
1.4 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分类
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是建在国家公园重要门户和游客主要通道上,依据自身资源条件发展建设,脱胎于国家公园边界外围区域的村庄、社区、聚居点,形成具有保护功能、展示功能、补偿功能、接待功能的新型聚居区。
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有潭岭村、秤架村、坪溪村、前进村、板长村、夹背村、新岭村共7个入口社区,以及五指山小镇、天井山小镇(结合洛阳镇)共2个公园小镇。根据各社区周边资源特征划分为自然地理类、特色文化类、农旅体验类三类乡村旅游社区。
自然地理类有潭岭村、前进村、夹背村、天井山、五指山。潭岭村有潭岭天湖景观,周边有连州天龙峡、天堂岭等;前进村周边有广东大峡谷,适合自然观光休闲旅游;夹背村周边有罗坑大草原;天井山和五指山小镇森林资源丰富,可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特色文化类有秤架村。秤架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瑶族文化、南粤古驿道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有英明古村自然村,可发展研学教育、文化展示、文化创意等产业。
农旅体验类有坪溪村、板长村、新岭村。坪溪村周边有九节茶种植园、人工鲟龙鱼养殖场,板长村有梯田、果园,新岭村周边有上铭轩红茶博物馆、积庆里红茶谷,农旅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旅体验项目(见表2)。
表2 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设施配置主题类型选择表
2 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2.1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原则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原则主要有:以人为本,差异配置;公平性、均等性;更新与利用;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差异配置。同时考虑原住民与访客、科研人员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将规划视角切换至居民与访客的现实需求上,以人为本,以民为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1]。
公平性、均等性。优先考虑使用者出行特征和日常需求,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同时,各项设施规模配置需考虑服务门槛人数,以方便管理。
更新与利用。结合乡村更新动态,依照农村集中归并点、农村保留居住点等进行利旧改造引导,倡导小规模、渐进式地更新和可持续地利用。
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密度、建设规模、已建设施等情况,实现设施配置全面化、效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设施配置,科学引导乡村发展。
2.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乡村旅游地除了满足原住民需求还需要考虑访客的需求,多样的人群特征和需求对社区公共服务提出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的要求,应把生活型和旅游型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生活型公共服务设施侧重原住民服务能力和聚落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环境卫生五大类。旅游型公共服务设施侧重旅游发展影响因素、旅游市场竞争力发展情况和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等,主要包含基础型服务设施(旅游集散设施、食住游购娱设施)、特色型服务设施(科普教育类设施、森林康养类设施、休闲农业类设施)。
3 乡村旅游地核心服务圈划定
乡村社区生活圈指村庄建设范围内,从满足乡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角度,结合乡村居民的日常出行规律形成的乡村地理活动单元。划定合适的社区核心单元规模,有利于后期社区规划在详细规划层面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实现村民有效自治,单元规模设置需考虑村民参与集体行动便捷性。
3.1 现行相关社区生活圈层级划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构建“15分钟、10分钟、5分钟”三层级社区生活圈,服务范围人口规模分别是:15分钟生活圈服务范围800 m~1 000 m,服务人口规模为5万人~10万人;10分钟生活圈服务范围500 m,服务人口为1.5万人~2.5万人;5分钟生活圈服务范围300 m,服务人口规模为0.5万人。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2]社区生活圈主要分为城镇社区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两类,其中乡村社区生活圈配置层级为构建“乡集镇-村/组”两层级社区生活,《指南》提到“村/组层级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可综合考虑乡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分钟可达的空间尺度,结合行政村村庄建设边界确定”。
《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3]构建行政村层级(乡村便民中心)和自然村层级(乡村邻里中心)两层级社区生活圈。其中行政村层级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800 m~1 000 m,服务人口100户~500户;其中自然村层级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300 m~500 m,服务人口30户~100户。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仙桃为例》[4]文章以居民出行距离为依据将公共服务社区需求划分为4个空间圈层,根据圈层在核心区配置不同服务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5]。幼儿与老人的徒步界限圈层(徒步15 min~30 min)布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小学生徒步界限圈层(徒步1 h)、中学生徒步界限圈层(步行1.5 h或自行车30 min)、机动车圈层(行驶30 min左右)分别配置对应服务半径的服务设施。
3.2 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圈层划分
依据社区的人口规模、行政等级情况、原住民生活需求及设施服务范围等分为“小型乡/村驻地-自然村(居民点基本生活圈)”两级社区生活圈因素进行差异化配置(见表3)。
表3 社区人口规模划分表
3.3 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核心区范围划定
3.3.1 核心区规模划定
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划定15分钟核心服务圈层,设定核心区规模为50 ha~200 ha。核心区划定的影响因素有:社区的地形状况、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社区单元区位条件。核心区边界划定以土地地类图斑为界、以生态红线为界、以南岭国家公园范围边界为界、以自然地貌(河流、山体、坑塘水面)道路等为界。
3.3.2 核心区圈层等级划分
依据人口规模、行政等级、自身资源与周边资源特征,把入口社区分为“小型乡/村驻地-居民点基本生活圈”两级社区生活圈,划定的核心区生活圈与所处行政村/乡/镇、南岭国家公园、周边资源景点、周边自然村之间的形成密切联动发展关系,情形有二:1)核心区与小型乡/村驻地生活圈重叠,则需重点配置服务周边的生活型服务设施,同时可适当配置与自身资源匹配的旅游型服务设施。2)核心区与自然村生活圈重叠,则重点配置符合村庄资源优势的旅游型服务设施为周边景点访客提供旅游服务,同时适当配置生活型服务设施满足原住民生活需求(见图1,表4)。
表4 入口社区核心区划定规模及区位表
4 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设施分类配置指引
4.1 乡村旅游地生活型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生活型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乡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6],包括行政文体设施、医疗设施、福利设施、教育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见表5,表6)。
4.2 乡村旅游地旅游型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是营造一个让城里人找到故乡、让村里人留在故乡的场所空间,让乡村成为当代人安放乡愁、寄托田园生活梦的地方。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分为基础型旅游服务设施和特色型旅游服务设施。
表5 生活型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规划指引表
表6 生活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引表
4.2.1 基础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指引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提升旅游硬件实力。基础型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有旅游集散设施、食住游购娱设施(见表7)。
4.2.2 基础型旅游服务设施选址指引
交通优势:可选址具有良好可进入性的对外通道或通往特色资源节点主要道路上。景观优势:可选址具有依山傍水等景观资源突出的区位,如溪流旁或山脚下。文化优势:可选址社区闲置或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公共建筑、社区节庆集聚场所,如社区宗祠、社区文化中心、历史遗址、古树名木旁等。其他特色:可选址具有地域空间特色的建筑、基础设施完备处、人流量较大的商业街、社区集市等(见图2)。
表7 基础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指引表
4.2.3 特色型旅游服务设施分类指引
结合乡村历史背景与文化元素发展特色型旅游服务设施,差异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乡村(见表8)。
表8 特色旅游服务设施配置指引表
4.3 入口社区设施差异化分类配置
4.3.1 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旅游型公共设施配置案例
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资源禀赋各有偏重,人口规模、行政等级情况、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依据社区特色实行差异配置策略(如表9所示)。
表9 入口社区旅游型公共设施差异化配置指引
4.3.2 秤架村入口社区设施配置案例
1)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
以秤架瑶族乡英明古村建设方案为例,英明古村为核心区范围,选定周边秤架瑶族乡、成家林场等纳入研究范围。
统筹周边村落规模及建设情况,建设“一主,两辅,多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体系。以“集散功能+展示功能+旅游要素配置”为功能设置的前提,提取社区特色元素,融入南岭文化品牌,打造社区迎宾门户[8]。
一主:秤架村为驻村中心圈层,主要集中布置生活型公共服务设施;两辅:入口访客中心、秤架林场访客中心两个居民点基本生活圈,应结合自身资源和周边资源配置旅游型服务设施;多点:在英明村入口、干坑、大坑、洋坑、江脚等设置驿站(见图3,表10)。
表10 秤架瑶族乡入口社区设施配置规划指引表
2)核心区设施配置指引。
入口社区核心区位于英明古村,其设施以居民点基本生活圈层配置,适当配置生活型设施满足原住民需求,主要配置旅游型公共服务设施为周边景点提供旅游服务(见表11)。
表11 英明古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表
5 结论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发展对乡村居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满足访客近郊观光休闲需求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提出以下对策:立足居民应满足其文化娱乐、养老等日常生活需求问题,合理配置养老服务站等社会福利设施和文体科技设施;结合访客需求优化旅游集散及依据旅游资源特征配置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