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困扰图书出版业的几个问题
2022-12-16朱卫净
文|朱卫净
揭开伤疤,是为了疗愈;既要疗愈,则必须对症下药。
2020 年以来,因为疫情的影响,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大众出版领域,增长乏力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出版业的很多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有些问题是长久存在的,有些问题是随疫情和经营业态变化而衍生出来的。
当前出版业面临的问题很多,我觉得急需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出版集团对主业不够重视。伴随着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各地纷纷成立了出版集团。这些出版集团成立后,都努力做大经营规模,出现了不少百亿公司、双百亿公司、三百亿公司。要快速做大规模,靠做书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在做大出版产业的招牌下,一些出版集团做起了出版业以外的生意。有投资银行的,有投资房地产的,还有做外贸的,等等,生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说起来是以其他生意养书,但其他生意红火了之后,书却被进一步冷落了。于是,在一些出版集团那里,真正来自出版的销售收入占不到集团收入的一半,有的甚至不到20%。在称赞这些出版集团经营成绩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出版集团吗?我觉得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要求这些出版集团在做其他生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出版工作,必须履行出版集团的出版职能,承担起文化传播使命。出版集团的社会角色定位就是出版,出版集团不把出版作为主业,就是不务正业,那些其他业务是其他行业也可以做,并可能做得更好的。
第二,图书编校质量成为顽疾。之所以说编校质量是顽疾,是因为它一直缠磨着图书出版业,却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如今,“无错不成书”是经常被说起的一句话,读者们这么说是讥讽出版物的质量,出版从业人员这么说是一种自嘲、一种无奈。尽管出版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各种专项质量检查,出版物的差错率还是不断超标。近年来,连一些老牌出版机构甚至名社、大社的质量也守不住了,在多次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中,名社、大社因为差错率超标而被点名批评的绝不是一两例。这是可怕的,因为名社、大社素来以编校质量过硬而被称道。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一是出书太快,二是编校人员技能低下。为了维持规模增长,在选题质量不行的情况下,只能增加品种,用品种堆积规模。出书品种多,用在每本书上的时间必然少,很多书连审校次数都得不到保障,编校质量怎么能好?另外,编校人员的技能确实存在问题。如今,很多出版社不设校对部门,它们的书都委托社会上的校对公司来校对。校对公司招聘的校对人员大都是些文凭不高的外来打工者,在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时,暂以校对为生,校对公司只管用人,而疏于培训。这些人校对出来的文本怎能没有差错?如何提高编校质量?我的建议,一是优化选题质量,向单本书要高效益,从而压缩无效选题;二是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各出版社必须设置校对部门,管理部门还要通过技能考试让校对人员持证上岗;三是对质检不合格的出版机构要给予严厉惩罚,可以考虑核减其书号,甚至取消当年该单位评奖、评优资格。
第三,跟风出版践踏原创精神,成为出版业毒瘤。跟风出版也是长期困扰出版业的一个问题。前些年,跟风出版的表现是一本书畅销了,一批跟风书就会马上做出来,与那本书争夺市场。现在的跟风出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出版机构在做公版书,也就是中外名著。除了管理部门,大概没谁能说得清楚现在市面上有多少“四大名著”在卖,大概也没谁能说得清楚那些长销的外国文学名著究竟有多少版本。另一种跟风的形态是一类书好卖了,出版机构便一哄而上,都来做这类书。典型的例子是少儿图书出版。这些年,看到少儿图书卖得好,全国有一半多的出版社涉足。分析跟风出版的动机,我认为一是趋利避险,新开发选题总是冒险的,而跟风畅销书或畅销产品线,风险总会小些,相对而言,更容易赚到钱;二是法律惩罚小到不足以让跟风者畏惧。但是,大家都跟风,谁来做原创?谁来用创新的选题开拓市场,为读者服务?所以,必须认真整治跟风现象。我的建议是,出版管理部门在发放书号时一定要认真把关,坚决不给那些跟风书特别是类型跟风书书号,而被跟风的出版社也应该习惯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原发权,惩治不正当竞争。
第四,无底线打折销售剥夺了出版商利润,扰乱了市场秩序。自网上书店出现以来,图书销售的打折之风就从未中断过,并且,这些年新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让打折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一本书只卖一块钱的现象。之后打折之风又从线上平台刮到了实体书店,这也可以理解,线上平台打折那么厉害,实体书店不放折扣,根本无法生存。实实在在做书的出版商们不堪其苦。线上平台对读者打折销售,打掉的折扣却要让出版商来承担。如果出版商不肯承担这些折扣损失,新媒体平台根本就不会推你的书,线上平台也会在促销季屏蔽掉你的产品信息,年底时再以暂不结账逼你吞掉那些折扣损失。如果出版商配合他们的打折销售政策,图书销量也许会放大,但结算时你的收益会大大缩水。网上书店、新媒体平台这些年的打折销售对出版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除了大量剥夺了出版商的经营利润外,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实体书店的销售深受影响。因为实体书店打折很少,很多读者到实体书店只看书不买书,看到了喜欢的书,他们会到网上书店或新媒体平台去买。实体书店成了网上书店、新媒体平台的体验店。有些实体书店为了促进销售,也开始做起了以打折为主要手段的促销活动。当然,这些打折的损失也要出版商承担。
打折销售是长期困扰我们出版业的一个怪现象。出版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出版商的利益,为了防止不正当竞争,是不允许新书打折销售的。这些年来,不断有出版界内外的知名人士以各种方式呼吁整治新书打折销售乱象。图书是特殊商品,对待特殊商品,政府应当有特殊的办法来管理。相信不久之后,有了政府的强力干预,这一长期困扰出版界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第五,纸张疯狂涨价引带书价不断攀升,必将影响图书销售。近年来,纸张的价格持续波动一般是上半年高一些,下半年又会低下来。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纸价一直在上涨,没有任何回落的迹象。纸张价格上涨,书价就必须跟着上涨,否则利润难保。于是,认真研究新书定价、为重印书调价,成了很多出版社的重要工作。经过几年来纸张价格的震荡和今年的不断上涨,如今的图书价格,比之于几年前,已经涨了不止一倍。应该说,在这次大涨价之前,中国内地的图书价格相比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明显偏低的,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的书价也明显偏低。问题是,纸价还在涨,书价也还必须跟涨。在这一轮大涨价结束时,书价会是什么样,眼下真的很难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判断的,书价上涨后,人们对图书的价格体系会越来越不信任,购书的积极性必然下降,方兴未艾的全民阅读氛围必然遭到冲击。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查一查纸张涨价的原因,如果真的有人在恶意操控市场,要给予严厉打击。
第六,盗版图书肆虐,正版书受到严重冲击。这是个长期困扰中国出版业的老问题了,之所以再次提起,是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没能解决,还在困扰着出版业。当下的盗版书运作有几个新趋势: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盗版书的外在形态越来越接近正版书,一般读者难以辨别;二是盗版书的内文差错率明显降低,原先盗版书存在的大量的错字、漏字现象,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三是销售平台利用法律的空子明目张胆地售卖盗版书,出版商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打赢官司,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被损害而徒唤奈何。没有人能说清楚盗版书的市场究竟有多大,反正,一本书只要畅销则必有盗版。出版商在利润微薄的当下,还要忍受盗版对自己的伤害。盗版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只是伤害出版商,它还在践踏法律的尊严,还严重地伤害了整个社会创新、创造的激情。
怎样才能彻底解决盗版屡禁不止的问题呢?我想,一是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尤其是对盗版经销商的打击力度,就是由于多年来对盗版经销商的惩罚力度偏低,在抓到盗版经销商的时候很少能牵出上游的批发商,更不要说真正的后台盗版出版商。各大网络平台上的盗版店铺更是使用“随时删链接,随时上链接”“随时关店,随时开店”等游击战术应对当下的网络平台低惩罚力度的打盗手段。二是要把针对盗版的“地方保护”变成“地方责任”。长期解决不了盗版问题,一个关键的障碍是“地方保护”。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税收、就业等实际利益,变成了盗版商的“保护伞”。必须让盗版问题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挂钩,从而压实地方政府在打击盗版上的责任。三是增加人员投入。现在,专门做打击盗版工作的人员明显不足,没有人是干不成事儿的。
揭开伤疤,是为了疗愈;既要疗愈,则必须对症下药。我以上列举的可能都是当前出版界面临的突出问题,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顽疾,该下猛药就必须下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