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
2022-12-16海南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 海南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李 茵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入红色文化意义重大。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与塑造;一方面,通过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积极做好红色文化的融入与渗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与传承红色文化,这对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的价值
1.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材教案。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曲折跌宕,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从全国性的延安革命根据地到地方的诸多红色基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浩若星河,教育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融入红色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这对于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与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基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紧密围绕红色文化主题主动丰富教材、完善教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与认识相关历史、有关时政知识,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2.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从这个概念出发,对于学生而言,通过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与应用,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实现知识点和意识形态上的融合贯通并产生共鸣,从而内化升华为爱国爱人民的最朴素的情感。比如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通过结合相应的红色故事与英雄人物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接纳红色文化,震撼学生内心,进而感化学生。显然,演绎具有历史真实厚重感的革命故事,或结合实际,进行革命教育基地的参观考察,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与弘扬。
3.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与熏陶过程。除了课堂教学与具体的知识实践,还需要经受“红色洗礼”,即经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如坚持正确的信念理想、不怕艰难险阻乃至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以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等等。新时代的大学生自然没经历过革命风雨的历练和磨难,难以体会那种感觉,但历史的真实性和厚重的感染力可以教育人,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可以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民的思想品质。因此,让学生群体拥有革命历史的“感同身受”尤为重要。只有懂得,才会珍惜。这就是思政教育的魅力。
显然,红色文化的融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在思政教育中有效渗透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树立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保驾护航。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途径
1.做好教育思想转变,正确审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为了进一步促进思政课中红色文化的引入与渗透,应积极做好自身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正确审视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毫无疑问,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导者,起着引领作用。通过积极转变教师教育思想,可以在教学工作中结合红色文化对思政课教学形式进行充分拓展,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意欲结合李硕勋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本身应对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有了充分的了解,思想上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方法、手段及其可能引发的思考要有充分预案,从容应对,保障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如设计这样问题:“同学们通过对李硕勋烈士的事迹进行学习,大家有怎样的感悟?”“李硕勋烈士身上有哪些红色文化的闪光点呢?”等。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答案,随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
通过结合相关问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对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和教学艺术的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2.引入网络教学资源,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现在是网络时代,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做好网络教学资源的发掘与运用,结合新型技术进一步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以便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其网络题材的多元化,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运用起来十分方便,理应充分发挥。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更具有先进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与此同时,要学会在鱼龙混杂的多样性网络资源里去除糟粕,留取精华,为红色文化的教育实施做好资源选择。比如近期拍摄成功业已公映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英雄人物黄继光》,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或者布置关观后感等作业,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如通过结合网络资源展示董存瑞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如讲述有关细节或者鲜为人知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
3.丰富思政课形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思政课的要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多在课堂教学完成,但联系实际就更多倾向于实际行动了。因此,扩展思政教育的形式是必要的,也是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比如最近国家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课程里增设劳动课就是典型的“联系实际”,教书育人的必有环节,不可忽视。同理,高校思政教育也应该强调“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加深领会,促进全面发展,这是思政教育的一把金钥匙。
毋庸置疑,思政课在融入红色文化后有了丰富的实践机会。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广分布等特点为思政课的红色之旅提供了许多机会。几乎每个省都有一定数量的革命教育基地,从首都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毛主席纪念堂,再到陕北延安,从江西瑞金到南京,无一而足,均有可供游览瞻仰的革命圣地,红色教育题材数不胜数。应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学生的红色视野,结合教材需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教育功能。
4.科学设计课后作业,推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为了有效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应积极做好课后作业的科学设计,从而有效发挥作业所具有的导学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课后作业的科学设计应基于如下原则:
(1)着力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思政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口授,以理论讲解居多,学生有无吸收、有无消化的情况易被忽略。因此,课后作业要围绕这些问题来设计,强调目的性,考察教学整体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安排做好基奠。
(2)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需要答案的问题。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有针对性,不一概而论。依据学生的了解程度而设计课后作业,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学生认知偏差会导致答案的不一致,但可从中发现表现优异的和表现欠优的差距,从而因材施教。
(3)考虑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教育界一直倡导的教育目的之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自主性,课后作业的设计必须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原则性答案自然不能随意改变,但原则之外的问题可适当放开,这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也让教师更全面了解自己学生的思想境界,利于因材施教。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依据学情调整红色文化融入的方式。从教育工作的角度分析,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与反思,以便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与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工作组织形式,继而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方式的改进,提高教学针对性、适应性。教师可以结合红色文化的应用情况,及时转变红色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方式。
通过及时对学生思政课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点评与分析,帮助学生纠正存在的理解误区。例如在组织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及开展相关测验,教师可以对学生红色文化真实掌握情况进行有效评估,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推动红色文化教学质量的改善,促进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优化。
应用效果行不行,评价说了算。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特别重要。依据当前思政教育现状来看,笔者有几点看法供参考:
(1)教师进行公开课,引进同行专家听课打分。虽然这种形式已屡见不鲜,笔者想强调的是,这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广泛听取同行专家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2)红色文化的融入也要依据时代发展需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大纲以外新挖掘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作为教学单位的实施范围应有明确规定,谨防失误。
(3)各项评价标准的设置应通过所在教学单位的统一认同,或经主管部门认定为科学有效的。已经过时的,或者有失偏颇的,或师资队伍里有不同意见的,均应与时俱进完善后方可运用。
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政意识的养成,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应积极做好红色文化的了解与分析,结合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融合与应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思政教学形式,不断促进红色文化在一代又一代新人当中得到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