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指导校内外合唱课程中存在的悖论及其解决方案
2022-12-16姚婧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姚婧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合唱艺术是美育教育中的一个类别,随着 “双减”政策的实行,越来越多的高校音乐教师参与到校外合唱教学中来,相对于欧洲中世纪初单旋律的格里高利圣咏发展到中世纪后期的多声部声乐作品,而由此于15 世纪末期派生出的欧洲某些声乐学派的多声部合唱,中国的合唱则是由群众歌唱演变而来的。中国合唱的历史追溯有几个方面:古代佛教中有诵经这种类似合唱的形式,民间的合唱音乐形式并不流行,更多的是在京剧中,会有一些齐唱的唱段。中国现代合唱艺术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很多传教士来中国,基督教学堂在华设立,唱诗合唱也因此盛行。基于此,中国人在民国时期创作本民族的合唱作品,以赵元任作曲的《海韵》等为代表的合唱歌曲如雨后春笋般诞生。高校音乐教师指导校内外合唱课程,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持续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师指导校内外合唱过程中存在的表演教学法悖论
合唱艺术的分支很多,高校音乐教师目前除了担任校内的合唱指导外,很多教师都会参与到校外的合唱指导中。校外合唱训练对象年龄、学习背景参差不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也因此产生了教学中的悖论。以中小学为例,合唱课属于非学科类课程,而并非所有学校都有专业音乐教师教授这门课程。很多中小学会有副科教师,而一些副科老师,往往要兼职很多附加工作,比如一些行政工作,以及音乐和美术课程。随着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部分学校意识到专业合唱课程师资力量的缺乏,聘请了高校教师做合唱训练教师。例如南京江宁区某些高校教师有计划作为志愿者,开展中小学合唱训练。高校音乐老师建立中小学合唱团,这是一个学科实践性的挑战也十分具有可行性,理由是:1.成本低,仅需要少量和低价格的教学材料;2.适合几乎所有类型的学校和交流项目;3.训练后出合唱成品的速度快;4.高校可以将一些中小学纳入高校合唱教学实践基地,将校外合唱指导纳入高校教学系统,每年成立新的校外合唱团,派遣高校教师指导并进行教学交流。
然而在高校音乐教师真正参与到校外合唱训练过程中会存在两个矛盾性的目标——追求合唱音乐表演的质量和追求合唱训练中的教学质量。合唱音乐教育以各种形式存在了成百上千年。而基于学校环境的合唱在教育与音乐艺术之间存在一些问题:教育过程是否比合唱表演成果更重要?合唱教育与音乐艺术的关系是什么?表演与教学法的关系如何平衡?由此也衍生出了两种合唱教师,其中一种教师的行为被表演目标所驱动,另一种教师的行为以针对学生合唱训练的教学法为导向。
合唱教学中由矛盾产生的悖论是事实存在的,悖论是一种包含两种相反思想或命题的思想,在当前高校音乐教师合唱教学中存在的其中一个悖论的两种命题可以表述为:1.表演本身是合唱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2.获得引导表演的知识和技能是合唱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
如果我们认为其中有一个命题是错误的,那么这些陈述在“非此即彼”的意义上并不矛盾。但是事实上,一方面,对于追求表演成果的合唱教学,可以称为“强调绩效”的合唱教学,绩效与教学挂钩显然是牵强的。但是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合唱绩效教学获得的大量表演经验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教育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就像一个企业员工在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中一样,需要成功的工作经验。但是很多“绩效型” 教师为了在学期末或者公开演出中拿出完美的合唱演出作品,就会在学生中筛选他们认为合格的适合参与到训练的学生,这就造成了这种校本合唱活动标准提高了,能够得到合唱学习的被“剔除”的学生远远超过“合格”的学生,这时候“表演为上”的合唱教学的目标就与“为所有学生提供音乐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合唱训练的成品演出,这种“绩效价值”未必会被学生接受从而大大降低他们对于合唱活动和音乐学习的兴趣。
表演在合唱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一直是全世界合唱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主题。纵观中外,自北美无伴奏合唱运动开始以来,人们就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例如,在20 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雅各布·埃文斯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合唱音乐教师之一,他认为合唱的目标是教育,表演只是为了证明合唱训练的效果。回眸中国合唱历史,20 世纪初兴起的学堂乐歌开始,西方的合唱形式开始在中国播种、发芽。1913 年李叔同谱写出三声部学校合唱曲《春游》,标志着中国合唱创作迈过了起跑线。我国的校园合唱作品也是由此发展而来。我国的合唱研究,尤其是合唱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音乐表演实践研究,比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合唱教师更重视合唱表演。具体表现为:以牺牲其他教育目标为代价,注重排练有限的合唱曲目,并有特定的表演目标,追求完美的舞台表现。合唱教师在“音乐”与“教学目标” 之间的抉择,决定了教育与表演本身哪个更重要。这就造成一个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在舞台表演中表现出的表演能力远高于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日趋功利化和表面化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合唱艺术的发展,这些教学理念都是将表演和教学放在了对立面。
而事实上,合唱音乐教学受表演和教学两方面的指导目标,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让表演和教学在艺术上互相服务,将合唱的教学过程和合唱表演成品最优化、艺术化才是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合唱训练方式。
笔者在美国纽约长岛大学访学期间,也是纽约长岛女声合唱团的成员,参与过合唱团的全程筛选队员工作和排练、演出。相对于国内高校内设置的合唱课程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合唱团会接纳高校周围工作生活的业余合唱队员,而因为报名人数有限制,同时为了保证合唱团的整体水平,也会在每年学期开始的第一周进行合唱队员的试唱筛选。相对于“绩效型”筛选,这个合唱团更趋向于“人性化”筛选。因为在长岛大学除了传统合唱团,还有爵士声乐合唱团,在女声合唱团筛选的成员嗓音条件并不是很适合演唱高难度的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时,合唱指导教师并不会去执行所谓的一票否决制,而是根据面试人的情况请他们做爵士声乐的试唱。笔者也尝试过一次,整个面试氛围轻松愉快,指导教师会用启发式的态度鼓励每一位面试者,而不是像工厂领导在流水线前筛选不合格的产品。基于美国是移民国家的特点,他们的合唱团也接纳不同肤色、人种、唱法的歌唱者,所以在排练曲目时,就会在各种不同民族、国家、题材、体裁的曲目中演唱得游刃有余,这也使得整个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始终保持平稳,合唱风格呈多样化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师在校内外合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管理学悖论
高校音乐教师能否在高校范围外的合唱指导活动中取得成功,初期的训练课程反馈十分关键。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内,教师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人格魅力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合唱训练的兴趣程度和今后的合唱训练效果。在合唱教育中,较教学能力而言,管理能力更是对教师的考验。
目前很多高校合唱课程以及校外青少年合唱训练活动中,聚焦点和研究、训练的范畴局限在合唱指挥法、极致的音准、音色、舞台表演、音乐表现等合唱表演技术范畴,合唱管理甚少被作为独立的训练项目、研究课题得到重视。对于合唱作品的急功近利,还体现在合唱周边产品的渗透。目前由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音乐产业商业模式化的大力推进,合唱周边产品如乐谱、图书、合唱训练课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组织者的重视,合唱活动与出版商、自媒体公司的关系日渐紧密,与文化管理方面研究的联系却甚微。
管理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行为体系结构,由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合唱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音乐技能水平和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储备,还必须具有合唱排练中至关重要的元素——管理模式,包括合唱团的组织、合唱计划的执行,课时的管理和分配等;而这些合唱管理模式中包含的演唱测试方法、合唱训练管理制度的制定、合唱声部划分、队形排列能力、选曲能力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能够激发学生在第一次合唱排练时产生对合唱的浓厚兴趣,也是教师必备的能力。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训练校外合唱和高校合唱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为:1.高校合唱团的成员很多是具有音乐学习基础的大学生,而校外合唱团成员即使有音乐基础也很有限;2.高校学生是成年人,对于音乐拥有自己的理解;而校外合唱队员年龄段参差不齐,更多的学习唱歌的方式是模仿,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够独立;3.对于某些设有音乐专业院系的高校而言,合唱训练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学习态度必然相对于社团活动要更认真,甚至一部分综合性高校的合唱社团活动也算入学分,参与课程的学生对于合唱训练不敢怠慢,而校外的合唱团成员学习关注点则在学科类课程,或者本专业的学习,而非音乐类。4.高校的合唱团,通常有非常精通钢琴伴奏的学生或者老师,但是在校外做合唱指导,教师要胜任钢琴伴奏和声乐指导两个职位,而且往往要兼顾一些乐理知识的讲授,这对教师的音乐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合唱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些差异,模仿高校的合唱训练方法,这会使在校外合唱排练时效果欠佳,尤其是青少年合唱。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本职工作是教授高校在校生的音乐课程和合唱课程,培养的是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音乐相关专业的大专或者本科学生,或者是帮助学生完成选修类课程及社团活动的学分。年轻教师,尤其是那些即将领导校外合唱表演团队的教师,经常模仿影响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的教学技巧。当这些教学技巧与我们在大学所教授的内容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问题。
笔者访学期间的音乐教育学导师詹妮弗教授,同时也是长岛亨廷顿中学生合唱联盟的主席,作为中学生合唱团的校外指导老师,她的管理理念结合了大学合唱团的理论和中小学合唱指导的多年经验,在排练中,尤其注意细节的处理,始终避免重复演唱。并且会让她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助理指导老师,负责处理平时排练、演出的组织工作,这样她可以专心研究合唱曲目的教学工作。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她会教授学生合唱管理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每次的合唱排练前10 分钟,会给一位研究生做试讲,进行纠正指导。而这种管理模式也使她一人负责三个不同类型的合唱团——爵士声乐合唱团、女声合唱团、中小学合唱团时,没有压力,科学高效。经常会有她同时带领三个合唱团参加演出并表演不同的曲目的情况,无论是在表演前的发声练习的选择还是曲目、表演风格的分配,都是非常严谨的。而在任何曲目的排练中,几乎看不到“重头再来”情况的发生。一切的合唱训练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曲目为中心,善于发掘合唱成员的声音特色,在选择领唱时,也会根据表演场合的需求,一个声部分配ABC 三名不同的领唱,领唱的学生并不会因此而有优越感,在合唱过程中,她高度强调团队的合作精神,创新“茶话排练”“访谈排练”,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而不是一味的“唯作品”歌唱。
合唱的排练策略可以认为属于合唱管理,很多教师因为过于急躁想排练出合唱作品,急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常常会一遍遍重复排练类似“让我们从头开始再来一遍”,而循序渐进的合唱排练策略才是真正高效的。当老师很快就要与他的合唱团成员进行第一次训练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如何根据学生的声音合理安排他们的位置,正确划分声部,即使是齐声合唱,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音色的合理划分也十分重要。合唱管理模式是在合唱指导过程中的必备能力,在合唱指导实践中这种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对于教师自身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涉及的具体管理技能是高校合唱教师在指导合唱过程中的必备能力和自我提升的培养目标之一。
三、两种悖论的解决方案
这两类悖论的两个命题其实都是不对立存在的,都是正确的命题,而解决他们的方法就是使两者在合唱教学过程中达到相互平衡。这种平衡能为参加合唱训练的学生带来除了音乐之外的收获。据世界大学新闻网报道,美国合唱团的一项全国性研究发现,与不唱歌的孩子相比,合唱的孩子在学业上更成功,社交能力也更强。在这项研究中,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将孩子的学科类成绩好的功劳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在唱诗班参与合唱训练和演出。“合唱团除了有出色的音乐表演外,还提升了一些积极的品质,这些品质与儿童和成人时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紧密相关。”美国合唱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迈尔·贝克说。“这些益处对于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尤为重要”。表演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体现教学成果,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对于表演质量和教学质量的平衡把控就十分重要。尽管在合唱教学中这两者的平衡对合唱教师是个挑战,但是引导表演的知识和技能为有限的学生提供了高效的、无限的音乐教育。表演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错误,我们需要深思熟虑教育目标、音乐艺术、课程安排和结构设置。学生合唱需要表演,但是舞台表演仅仅是合唱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跟学生参与其他音乐活动例如音乐鉴赏、创作活动相比,专注于合唱表演的学生要花更多的精力在舞台展示上,相对较少能体现他们对于音乐深刻的理解。合唱是声乐艺术,艺术之声应该是“美”之声,“心”之声,真情流露,真心表达,真诚体会合唱之美,艺术之美。尤其在中小学合唱训练中,高校教师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表演技能之外的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政策上,可以将一些高校外的中小学、中专院校纳入合唱教学试点,将合唱纳入高校合唱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成立新的校外合唱团,聘请高校教师指导并进行教学交流。教师可以适当但是不要过于苛刻地筛选合唱队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视唱筛选,主要考察音准、是否在变声期、对合唱活动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每学期排练适当数量的合唱作品,目的不是为了合唱表演的功利性,而是让学生们感到他们正在参与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从而产生成就感。通过合适的合唱管理模式下进行的合唱教学促进对学生学科类课程学习能力的提高。
合唱训练的管理也是门艺术,我们的教师、专家在指导、研究合唱的同时,更多应该结合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展相关培训、组织专业教师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售卖教材、乐谱、唱片、教学视频、课程等周边产品。经济效益对于某些中小学合唱活动而言,不应该是主要驱动力。高校音乐教师与校外教师合作指导,这个不仅是合唱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让高校教师获得合唱音乐教学的实践经验,研究如何与高校外的青少年进行互动,这对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是有促进作用的。当下的教育现状,比起美育,更重视智育。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是人的活动的产品……这种活动可以由旁人学习和仿效,艺术品完完全全是资禀特异的心灵的创作。”爱因斯坦在他的著作《爱因斯坦论科学与教育》中写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促进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合唱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送者,仅仅停留在感性上对音乐的认知,而更应该通过合唱训练提高学生情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于高校教师合唱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太多文献关注点都在音准、音色、适龄的声乐教学法等针对不同年龄段在声乐技能方面需求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很少关注诸如人际关系、社交和音乐本质的研究,而这些却是合唱指导教师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校外合唱成员,不同于高校的学生,不同的年龄段都有自身特殊的需求。有些学生会刻意回避与指导教师接触,实际上他们更渴望寻求指导、尊重和学习的榜样。所以他们会模仿教师在合唱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而此时学生的品质、人格会在教师的正确干预下得到转变,这是学科类教学不能涉及的。教师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处在一个素质拓展领域的赛道,合唱教学中的存在各种矛盾,需要寻求策略优化,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