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移动媒介的应用研究
2022-12-16刘芳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刘芳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李晓敏 太原科技大学教务处
在人类精神生活世界里,音乐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类最高精神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是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的,是从人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能使人得到情感宣泄,净化心灵,提升精神修养。健康而美好的音乐艺术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同时还能提高道德修养、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等。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从开设以来就是遵循着以美育人的原则,通过音乐文化的传播,开拓大学生眼界,丰富精神生活,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能对学生的人格品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高校公共音乐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一,提升了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欣赏经典音乐作品,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加深了音乐的审美体验,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其二,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外音乐的播送、校园歌曲的传播、乐器演奏的普及、音乐晚会的举办、音乐比赛的开展等,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融入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但目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没有学习过音乐,导致很多应在大学前完成的音乐知识学习内容并没有掌握。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从小有学习乐器的经历,音乐感受和表达能力超出普通大学生。音乐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二者不容易兼顾。其二,因受到传统教育影响,很多音乐教师的内容也多停留于书本知识上,没有关注到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内容、类型等方面需求,也不太重视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其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轻体验,缺少对当下“互联网+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从社会与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信息获取的便捷性特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在影响着教育,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技术条件。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移动媒介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与传统网络媒介相比,移动媒介的便利性会更高。2022 年2月2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成为人们上网的最主要设备。
移动媒介是一种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传播群众效应的大众传媒,它是继新闻、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目前,移动媒介是网络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结合移动设备功能,同时还具有网络媒体的部分基本特征。比如:其一,移动媒介的设备体积往往比较小,分量轻,方便人们随身携带,还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普及范围广;其二,移动媒介具有交互性的特征。移动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可单向传播,也可多向传播;其三,手机等移动媒介设备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传播,充分展现出信息化的优势,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移动媒体将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发送到网络平台中。
移动学习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机会。从本质上讲,利用移动媒介,用户可以不被任何方式束缚进行学习。学习者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开展学习,并通过互联网,产生与教师、同学的交互,同时学习者还可以自定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移动媒介便携性、无线性、移动性等优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线下课堂外的任何零散时间,更好地学习。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学习者不需要停留在电脑桌前,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作息,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填补了课堂教学空白。
一、移动媒介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一)移动媒介的即时性
使用移动媒介时,教育活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利用课余的零碎时间就可以实现高频率、高密度的学习,使得教育覆盖面积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利用移动媒介学习,多以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出现,或多出现于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即时、方便地获取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移动媒介的应用不仅改变了高校公共音乐传统课堂的学习形式,给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全新的展现形式,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在线学习形式将学习者束缚在电脑前而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限制,有利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自媒体传播推动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出现了,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更能满足现在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就目前来讲,自媒体还仅仅只是应用在商业推广或者新闻传播方面,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够成熟。当前处于智能教学环境下,自媒体的应用价值应当被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如果能够将自媒体更好地应用于公共音乐教育当中,可得到公众更多认可,而这对大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便利性
移动设备使音乐教学活动变得更具有便利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将其和数据库有效地进行结合,有利于公共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学生可根据个人性格特征及爱好选择音乐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在公共音乐教育当中应用移动设备,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
(四)交互性
移动媒介带有移动交互的典型特征,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人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更是人与人的交互,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在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与线下课堂教学不同的交互形式,还因为不需要面对面的交互,避免了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一对多关系带来的信息沟通不畅,同时还能够减轻学生因为面对面回答问题带来的紧张感和心理压力。学生不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便可以通过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与虚拟学习共同体进行交流沟通和探讨。
目前,移动媒介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部分音乐教师对于移动媒介的信息了解得不够,不知道有哪些新型软件可以利用到教学中。除了常用的网络课程平台之外,还有一些专门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App 或者小程序可以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对于钢琴学习初学者来说,可以使用“一起练琴”“完美钢琴”等软件在线练习,提升练习的乐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这些App 还可以辅助教师运用于课上或者课后,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对软件和操作方法不熟悉,尤其是各种软件不断在更新换代,如何将软件功能最大化运用到教学中是有困难的。很多高校的老师们在疫情期间使用超星尔雅等网络平台授课,使用前都统一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有如何在平台发布课程、输入学生名单、组织讨论、布置作业等,而且初期使用时,老师们普遍反映还不如线下课堂方便,光操作的时间都比上课时间长。那么反观市面上门类繁多的移动App 和小程序,老师如何能够及时了解和使用,并且将功能使用最大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移动媒介等新技术,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只是把教材和黑板上的内容利用新技术放到了网络上。教学过程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使用移动媒介不应该仅仅是局部的和浅层次的,应该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真正促进教学改革。
二、移动媒介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移动媒体网络平台资源,重建高校公共音乐课堂结构
传统高校公共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以“一对多”为主,教师讲授新知识,课后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完成知识内化。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习”“学会学习”等能力的提升。目前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涌现出了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尔雅、雨课堂等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在众多网络课程资源中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内容,或者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录制教学内容,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 等移动端App 提前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新课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在线下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学习”“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和组织方式,构建出新型课程与教学形态。例如在课堂导入部分,传统课堂中的老师往往会通过提问等方式回顾上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但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却是寥寥。现在老师们可以利用手机游戏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首先,教师需要在游戏中注册账号,根据网站提示,编辑知识点和测试问题。老师可以编辑被选择答案的条目、内容,以及现场每一道题答题的时间。课堂上学生通过手机登录老师设置的页面,并在页面里回答老师提前设置好的问题。学生登录后,所有人都能看到已登录学生姓名和数量。为了不给学生带来答题压力,影响答题结果,学生可以用昵称登录,这样减轻了学生犯错后担心老师责骂的压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答题开始后,由老师逐条打开题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点击正确答案。答题完毕后,所有人都会看到前三名成绩,老师的后台能够看到学生答题的对错情况,非常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知识点对错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教学策略。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移动媒介的应用促进教学改革
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要确立 “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核心使命。移动媒介信息传播的特性改变了教学知识呈现的方式,高校音乐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混合教学模式”,将音乐知识的基础内容放到线上,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知识的认知和推导过程,既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还能提升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在《交响音乐赏析》课程中,传统课堂上的老师一般会先讲作曲家的生平和曲目创作背景,接着让学生聆听作品,之后教师再对作品的结构和情感进行分析。这种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高,自主学习动力也无从谈起。针对这一问题,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与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将移动媒介中的软件和课程进行有效利用。课前将作曲家生平和作品背景、音乐作品等基础知识的资料上传至客户端,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了解和学习。学生对作品有了感性的了解之后,线下课堂上,教师以提问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演讲、音乐角色扮演等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作品的意义等。教师将抽象的、静态的交响音乐知识直观化、动态化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本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能力是被充分调动的,课堂氛围是充满活力的。
(三)利用移动媒介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想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解决好重点和难点这两个问题。在传统的高校公共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通过语言叙述、多媒体PPT 展示、演示等途径来完成重难点的讲解。但是在“互联网+”高等教育模式下,教师应该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水平,高校公共音乐可以开设音乐理论课程。开设音乐理论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它提高了学生评估、理解和容忍对立观点的能力。由于音乐史课大都是密集的理论课,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信息保存在短期记忆中,学生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这些知识。因此,创造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使用以上的感觉器官发展他们的学习力和创造力,确保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享受课程带来的美的感受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使学生长期记忆不同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一组内部推选出一位组长和一位副组长。每一组同学在课前一周都会收到老师发来的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和学习要求。在课堂上,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时间根据题目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来定。小组成员边讨论边用手机登录小组指定的WPS 等具有在线编辑功能的软件,将自己发言的内容编辑发至小组公共写字板。再由副组长统一整理后发送到老师指定的班级公共写字板内。完成小组的工作后,各组使用电子白板做演示,并选出一位代表做一个简短的演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处于一个被动的过程,它是一个有效的、持续的、发展的、需要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过程,因此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时代,学生应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移动技术的不断革新,恰好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提供了有利工具,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交流和情感体验提供了更加多样、便利的路径。
(四)利用移动媒介交互功能丰富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公共音乐课堂中,学生课后完成作业一般都要等到教师批改完成,下次上课后发下去之后才能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学生往往错过了练习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端办公或学习软件中的多人编写功能,设计针对性的在线练习,既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也便于师生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些App 软件中,学生可以上传演唱或者演奏的作品,这些演唱作品既可以让老师看到,也可以让同学们都看到。作品上传后,学生自己可以先做自评,之后是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他评。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对专业水平的评价能力,还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对于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此类学生提升学习活动参与度。
(五)运用自媒体,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自媒体是当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网络媒体,它具有灵活发布图文、视频等各类信息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自媒体具备覆盖率高、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等优势,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教育者可根据教学需求,利用自媒体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讯息,比如音乐家专访、音乐会现场、曲种的介绍和表演等,不仅拓展了教材容量,还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促使大学生产生多样化的音乐审美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新兴媒体之一的移动媒介,被充分利用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不仅可以推动大学生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升教师信息教育水平,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因此,高校音乐教师一定要加强对移动媒介的应用,并在具体的改革实践当中,加强公共音乐移动教育的覆盖面,根据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公共音乐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