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主题音乐作品的后期混音思路与教学应用研究

2022-12-16华伟黄彪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声器人声主唱

华伟 黄彪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断建设与持续发展,红色文化作为伟大革命精神文化越发被广泛提及与应用。如何将红色文化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是摆在所有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中,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价值愈发得以体现,越来越多的红色主题作品亦随之诞生。本文拟从笔者所在的录音艺术专业参与制作的一部优秀红色作品——大型原创音乐剧《血色湘江》(以下简称《血》剧)为例,和读者探讨红色主题音乐作品的后期制作及其和录音艺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及心得。

《血》剧是为了纪念著名的湘江战役85 周年而创作的,取材于发生在广西桂林兴安、全州一代的湘江战役中真实的历史事件,以红34 师师长陈树湘为创作原型,讲述了湘江战役中红军后卫师在对敌战斗中鏖战到弹尽粮绝,最后陈树湘师长腹部中弹不幸被捕后宁死不屈、断肠明志的悲壮故事,全景再现了长征途中这场悲壮、惨烈、从容的战争场面,生动体现了红军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血》剧的主创团队在作品创作初期曾多次前往桂北地区湘江战役发生地进行创作采风,重踏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土地,搜集了大量一手素材,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者带领学生负责了《血》剧的前期排练和现场演出两大部分的音乐录音及后期混音工作,从2019年首演,到2020 年修改版,再到2021 年再改版,前后跨越了3 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制作经验。在工作过程中,制作团队时刻为该剧情节的跌宕起伏、音乐的激情澎湃所感动,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段血与火的燃情岁月,仰望血染桂北大地的英烈们不屈不挠的信仰之光。全剧的音乐风格悲壮、激昂,充满希望且感人至深。全剧共包含两幕八场加尾声,通过主角三男一女、配角老少八人及双管编制交响乐团、男声合唱团、原生态女声合唱团进行音乐的最终呈现,兼具中国民族音乐色调和西洋交响乐的厚重感。笔者计划用《血》剧排练录音中的选段《红色的军旗》为例,剖析红色音乐作品的制作思路。

该选段是《血》剧中第二幕第二场的第一曲,也是全剧的一个重要曲目。该曲目音乐部分包含主唱、男声合唱团以及整个交响乐团。乐曲开头由表现战斗集结号角般的铜管乐器引入,而后竖琴、弦乐以及木管类乐器进入,为人声的进入做出情绪上的铺垫,主唱人声在合唱人声出现后才进入,全曲层次分明,对比鲜明,表达情绪丰富,充满感染力。歌词“红旗红旗,红色的军旗,插满大地”使现场无数听众潸然泪下,仿佛置身湘江战役之中,无不感慨革命战争的伟大、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前期拾音方案

对该剧该曲目的拾音分别需要对主唱人声、合唱人声以及交响乐队进行拾音。首先,对交响乐队的拾音是这一环节相对的重难点。交响乐队的声音具有大气、恢弘等特点,若结合该曲目为人声加交响乐队的音乐形式,那么,在后期音响效果的呈现上,就既要有交响乐“融合”的整体音乐感觉,又要使人声与交响乐队相互“融合”。

在传统立体声拾音方式中,以声级差定位的拾音方式单声道兼容性好,声像定位较清晰稳定,但声音的空间感不足,如XY 制式、MS 制式等;而以时间差定位的拾音方式可获得较好的空间感和丰满的音响效果,但声场宽度具有一定局限性,单声道兼容性不好,如AB 制式等。而迪卡树拾音制式便结合了这几种拾音制式的优势,其三支传声器的三角形排列形式,使得声音到达中置传声器和左右传声器时形成天然的时间差和声级差,加上左右传声器对空间信息的拾取,使得迪卡树拾音制式在具有声像稳定性好的同时,又能提供较好的空间感和声场纵深感,非常适合大型交响乐以及歌剧的录音。因此,最终笔者决定采用迪卡树拾音制式作为主拾音方案。

为了进一步增加声场宽度、增加现场感,便于后期环绕声的制作,笔者又分别加入了左右两个侧展传声器,并在乐队内分别为竖琴、木管、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定音鼓以及合唱团等声部或乐器设置了补点传声器进行拾音,主唱人声单独设置传声器进行拾音。竖琴作为小音量乐器,在交响乐团中往往容易被其他乐器的音量所掩蔽,单独由主话筒拾取到的声音清晰度以及质感都欠佳,因此设置点话筒来加强。而针对木管乐器设置的点话筒同样是为了加强其清晰度和声音质感,同时也能够平衡与弦乐组之间的电平关系。定音鼓的颗粒感往往很难通过主话筒拾取,因此对其设置点话筒来进行强调。而对弦乐组的点话筒设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其清晰度和质感。

在前期录音时就需要关注到作品的音乐性,录音过程中要结合总谱以及实时监听,随时根据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传声器距离、角度的调整等等。并在此阶段就需要结合作曲家创作音乐时的意图,关联后期缩混时可能要做到的处理,最大程度上确保后期音响效果呈现、声场再造等问题,也可以让后期的音乐缩混能更完美的呈现作品。

二、后期混音思路

后期混音大致可分为音量平衡、声场再造以及美化处理三个环节。

(一)音量平衡

混音的第一步,是要对作品的整体比例关系进行调节。就该采用迪卡树拾音制式为主,辅之补点传声器的以大型交响乐队伴奏的音乐剧作品而言,笔者整体的混音思路是“以主为主,补点为辅”,即以迪卡树拾音方式的主传声器为主,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点传声器轨道的使用与调节。例如某独奏乐器清晰度、质感欠佳,此时便可拉起该独奏乐器补点传声器轨道的推子,适当调节其电平,对作品整体进行画龙点睛般的辅助作用。如若某补点传声器轨道在使用后,反而让该轨道在与主传声器轨道同时发声时使乐器的音色受影响,出现浑浊感、降低了原有清晰度,我们便可对该补点乐器轨道弃之不用。具体调整上可以以人声和乐队为两大部分进行比例调整。进一步细化,在人声上又可对主唱人声与合唱团人声、乐队上分别对交响乐队内部各声部、各乐器之间进行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调节。

在处理过程中,笔者首先对迪卡树拾音制式的主话筒轨道进行电平的比例调节,此过程中发现小提琴声部的电平较其他乐器声部电平过大,于是调低了相对应的左话筒轨道电平,做到了各声部间的电平平衡。笔者在补点话筒各轨道调节时以主话筒轨道的电平做为参照,且分别在各轨道比例调整上采取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方法。首先从人声组的电平比例调节入手。前文已经提及到,由于主唱人声是单独设置传声器拾音的,且主唱人声不同于合唱团人声,其不在乐队内部,主话筒无法拾取到主唱的直达声,主话筒内的主唱人声为反射声。而作为音乐剧作品,主唱人声至关重要。因此,在大致调节完主话筒的比例、电平后,笔者对比主话筒整体电平调节了主唱人声的电平大小以及主唱与交响乐队间的比例关系。余下的合唱团人声部分便对照主唱人声比例进行调节。在此之后,将主唱人声轨道的电平作为其他所有乐器部分轨道电平调节的参考,其他补点乐器轨道的电平调节以主唱人声的电平大小为参考进行比例关系调节。人声部分之后进入乐队部分的调试,最后再到所有轨道的整体比例关系的再调节。

调节过程中在对主传声器轨以及补点人声轨进行独听时,笔者发现竖琴、定音鼓以及木管等乐器清晰度以及质感明显欠佳,因此便结合作品曲目中出现的乐器独奏的段落部分,对众多补点传声器轨道进行了电平调节。首先将上述竖琴、定音鼓及木管等乐器参照主传声器以及人声轨进行一个电平的补偿和平衡操作,之后对弦乐组的补点轨进行电平调节,平衡弦乐组与人声以及其他乐器的比例关系。对弦乐部分的电平调节一方面是平衡与其他部分的比例关系,更主要是为进一步加强弦乐组的清晰度,提升整体声音质感。

在此过程中,笔者又分别对各轨道进行了声像位置的调节,在主传声器轨道的声像的调节上,左侧展传声器和右侧展传声器分别处于中左和中右的位置,左、右传声器声像则在极左和极右的位置,中置传声器在0 的位置。人声上主唱人声传声器声像位置为0,两轨合唱人声为立体声音轨,在该作品中笔者将其声像调至左右80 以及70 的位置。乐器补点部分则根据交响乐团站位进行调节。

交响乐作品的音乐呈现需要有一个整体、融合的感觉,在音乐缩混环节首先就需要在比例关系上进行不断的平衡调节。从“横向”到“纵向”,电平比例的平衡调节是音乐缩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音乐缩混过程中要根据作品需要不断地进行电平比例大小的调试,为之后的缩混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声场再造

声场再造对于音乐作品非常重要,如何设计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感是一个问题。因此笔者以辅助发送的形式为主传声器以及主唱人声和两个合唱轨道加入了混响,并分别调节了其混响发送量。混响效果器选用莱斯康系列,并使用了其中的一个大厅混响预置,干湿比设置为100%,后在听辩过程中在原预置下对其参数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为此八个轨道发送了混响之后,听觉上基本达到了笔者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感预期效果,另也因此避免了混响发送过多而造成的空间上的浑浊感。

混响发送之后笔者开始对主唱人声以及合唱人声进行了再次的比例调整以及混响发送量调节,在空间上营造一个合唱人声相对主唱人声更靠后一些的听感,且相互之间不会产生掩蔽效应,因此合唱人声的混响发送量要略高于主唱人声。在此过程中,笔者想要为主唱人声进一步润色,在该作品中男声主唱的声音需要更加浑厚一些。为增加其声音的浑厚感,且使其能更好的从交响乐队的伴奏中将声音更清晰的呈现出来,笔者对主唱人声进行了双重混响的设置。除原先已设置的大厅混响器外又添加了一个板式混响器,同样以辅助发送的方式插入,混响效果器选用阿贝路板式混响器,并在缩混听辩过程中对其参数进行调试。

针对主唱人声轨的音色混音思路主要通过插入EQ 均衡器实现,以期进行音色上的进一步美化。经过试听录制的人声信号,分别设置了一个81Hz,24dB/oct 的高通滤波器切除不必要的低频;420Hz 左右设置了一个搁架式滤波器进行1.5dB (Q 值为1)的提升,用以增强男声胸腔共振的感觉;1.6kHz 处进行了3.3dB 的增益提升(Q 值为1.38),用于提亮人声音色、增加色彩感;最后在8.2kHz 处进行了1.5dB 的高频搁架式滤波器设置(Q 值为1)来增加一些人声的“空气感”。但仅仅通过均衡得到的声音并没有达到笔者的心理预期,对于该类型曲目笔者想要主唱人声更具特色,同时对其动态范围进行控制,于是使用了压缩器对音频进行了压缩,综合比较下来选用了美国威吾斯公司的光电管模拟压缩器进行处理,经该压缩器压缩处理过后的声音音色比较自然,瞬态保留很好,且由于该模拟压缩器的特性,处理过后的声音附带有一些“声染色”,具有温暖的听感。

在对主唱人声的效果处理之后分别又对主传声器以及合唱轨道进行了均衡器的设置,在主传声器中对左侧展、左传声器轨进行了一些低频的衰减,对右侧展以及右传声器轨进行了一些中高频段的频率衰减,以此使得整体的音色对比更清晰分明,减少了因添加混响之后的浑浊感。在缩混过程中笔者发现打击乐部分电平过大,出现了失真的情况,故对该轨道设置压缩器进行了电平的控制。至此,对作品的声场再造基本完成。

(三)美化处理

在上述的比例调节、效果添加等处理手段后,还需再次对作品进行整体上的美化。在这个过程中,录音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结合艺术审美取向,对作品进行音响效果上的修饰,在保留作品原有艺术品质的同时,对其进一步美化,以期实现最佳呈现。作为一名录音师,要完成一个好的录音作品,不仅要掌握和精通相关录音技术,还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理解,将录音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起来。录音艺术工作绝不仅是通过录音设备、技术手段等方式简单的将声音储存以及传递,而是必须要做一些艺术加工处理。录音师对录音作品的最终音响效果呈现,与艺术创作中的艺术构思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录音师同样需要对录音作品进行艺术构思,否则最终得到的音响呈现效果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技”与“艺”两者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在录音艺术的三度创作过程中,录音师要通过对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意图进行理解,对演唱家、演奏家对作品的二度演绎呈现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创作构思、演唱、演奏的再认识、再设计、再呈现。一名优秀的录音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创作能力,还应当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全面的艺术创作能力。

三、混音思路在教学应用中的研究

录音艺术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广、知识面丰富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录音艺术教学也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程的教学,除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外,录音艺术教学还极具实践应用性,专业相关课程实操性强,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创作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能力。以上种种,均体现出了录音艺术教学的特殊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一,需要对红色主题音乐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对从该作品中体现出的红色文化进行深刻理解与深入学习;第二,结合对红色主题音乐作品的解读与理解,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起到在制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达成红色教育的效果。

就红色主题音乐作品而言,其是红色文化的一种体现与传播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内涵与价值都极为丰富的先进文化形式。在录音艺术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以红色主题音乐作品为例进行专业教学,可使专业教学更具鲜活性,能进一步地提升专业教学的生动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专业课程学习的枯燥乏味。同时,在专业教学中以红色文化作为引领,也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正向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思想观念。在教学中还需充分发挥红色主题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加强理论方面的融合,在教学应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二者相结合,应用到录音艺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录音艺术教学中使用红色主题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的接受红色教育,甚至从学习中收获到真实的感动。因此,首先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该红色主题作品背后的真实历史革命事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录音艺术专业的优势,通过影像、声音等技术手段和各类可用于此教学过程的软硬件设备等等,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技术层面,需要使学生掌握清晰明确的处理方式以及相关流程,如对电平平衡处理的把握、对频段处理的把握、对空间感以及声场的塑造等等方面,最后再将此诸多技术化处理手段的运用与在艺术层面上的理解进行较完美的结合,创作出一部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在对红色主题音乐作品进行音乐缩混时的混音思路教学时,可以将红色主题作品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从音乐表达出的情绪、作品故事情节以及演员的演绎等等方面出发。

在录音艺术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以红色主题音乐作品为例进行专业教学,可使专业教学更具鲜活性,能进一步地提升专业教学的生动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在对红色主题音乐作品进行音乐缩混时的混音思路教学上,可以将红色主题作品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从音乐表达出的情绪、作品故事情节以及演员的演绎等方面出发。

以《血》剧为例,在已有真实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语境的情况下,重点需要向学生教授如何通过理解作品本身的情绪来指导后期的混音工作,也就是前文提及的录音艺术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针对红色主题音乐作品的后期混音思路教学更是如此,如何凸显出红色主题音乐作品的自身特点,如何将作品特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更是值得思考的重点问题。

总的来说,红色主题音乐作品的应用对于录音艺术课程教学来说,既实现了专业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种将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的形式,可以有效的进一步提高录音艺术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未来的录音艺术专业教学中,笔者及教师团队将更多地应用红色主题作品,并将它们融入到录音艺术专业教学中,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不断提升录音艺术的专业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主题音乐作品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录音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将红色主题音乐作品和音乐后期制作相结合,也是一种新颖而生动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能通过代入情节、理解作品等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在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录音艺术的专业特点,将后期混音中的“创作”与音乐作品的“创作”相结合,将技术和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能够为进一步地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录音艺术专业教学质量、促进红色教育的不断开拓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传声器人声主唱
交响音乐会大声压级乐器拾音的串音控制方法
中型编制民族乐团户外音乐会的拾音
——以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东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为例
只有目光好像是直的(外一首)
AKG CMS380新一代UHF无线传声器系统
美国野马变身摇滚主唱 似引吭高歌表情陶醉
让唢呐成为摇滚乐队的“主唱”
爱乐之城
浅谈基于现场扩声环境下传声器基本参数的作用
风流者——他将杂沓人声留在身后,张先生,走好
摇滚乐的过往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