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里格《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2022-12-16张腾尹海南大学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格里格触键协奏曲

张腾尹 海南大学

一、作曲家格里格生平及艺术特征概述

爱德华·格里格,1843 年出生,享年64 岁,一生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是挪威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音乐家,从小生活在挪威霍达兰郡首府——卑尔根。母亲是格里格接触音乐、热爱音乐的引路人,格里格六岁时,母亲亲身传授他音乐知识,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音乐生涯。格里格被誉为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同时也是19世纪下半叶时期欧洲民族主义浪漫派作曲家的杰出人物之一。由于当时正处于挪威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他的音乐作品时常蕴藏着浓重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特色,具有挪威音乐独有的节拍和乐律,其创造灵感大多来源于民间风俗生活、神话故事传说、祖国自然风光、个人亲身体验。总体上看,格里格音乐创造的重要艺术特征可凝练概况为民族风貌显著、内容富有诗画、乐思精炼巧妙、情感真挚流露、音律清丽脱俗、风格自由豪放等。

二、格里格《a 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

格里格1868 年创作的《a 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生平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极为满意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的格里格25 岁,结婚刚满一周年期间,喜迎爱女出生,正享受家庭天伦之乐,偶然一次与好友聊天的时候,别人询问是否有外出度假的兴致,他沉思了一会便答应了,因为当时所身处城市正面临革命运动,社会复杂动荡,正值年轻气盛的他,心中一直想要创造一部以唤醒世人们沉睡灵魂的大型作品,但迟迟未动笔,正好可借游玩机会寻找创作灵感。因此,在远离喧闹城市的度假期间,他一路观察不同人群的面目表情及所作所为,灵感如喷泉源源不断地涌入自己脑海中,经过他的连日构思,最终一部永不消逝的钢琴音乐著作——《a 小调钢琴协奏曲》就此问世。这部协奏曲巧妙运用了民间音乐朴实简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及个人感悟,创造性地赋予作品不一样的思想蕴意,使得作品既对山水田园景色有无限遐想,又期待憧憬祖国早日结束混乱场面,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是一部非常具有普世意义的经典作品,凝聚现实主义与理想目标。

三、格里格《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

格里格《a 小调钢琴协奏曲》为复三部曲式,采用传统协奏曲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协奏部分是一支单簧管编制的管弦乐队配合完成,其间二者相互演绎、相互交织、相互衬托,共同竞奏相同乐章。其中,关于第一乐章,主要运用古典协奏曲,把浪漫主义技法与挪威民间音乐素材相融合,速度为温和的快板,调性为a 小调,4/4 拍,奏鸣曲式,具有独特鲜明的创作思维和写作手法,并运用了不同力度的变化,塑造了不一样的音乐意境。现对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该曲由六小节的引子进入,呈示部主部主题(7~30 小节)调性为a 小调,为乐队主奏,主题在弱的力度上进行陈述,与前六小节强劲有力的音乐情绪形成强烈反差,好似挪威的壮丽山河,不温不火又急流勇进。连接部(31~48 小节)调性由a 小调过渡到g 小调,最后再转回主调的关系大调C 大调上,给听众呈现出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31~42 小节)是连接部的第一部分,格里格在这部分音乐的音型写作中使用了较多的三十二分音符,而在节奏上则采用了跳跃的附点节奏,俗称跳音演奏法。快速的节奏音型和轻巧的触键像是作者在描述家乡美丽的田园之景,让人仿佛置身挪威,与当地人民一起欢快起舞,亲身体验到一种欢乐的气氛。紧接着出现钢琴主奏的重复乐句,更像是作者内心独白,对家乡的憧憬、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大爱。(43~48 小节)是连接部的第二部分,表达的音乐形象与第一部分欢快的音乐形象大相径庭,这一部分音乐较舒缓轻巧,充满欢乐诙谐效果,钢琴主奏音乐与乐队衔接得非常紧密,而和声在C 大调的属和弦上发展,预示着副部主题的出现。副部(49~72 小节)调性发生改变,转到了主调a小调的关系大调C 大调上,在寂静的氛围中,大提琴低沉的音色与平缓的音乐主题非常契合,音乐柔缓优美,左手的声部采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音乐变得更加抒情。64 小节处左右手声部的和弦音增多,从八度音程变成了七和弦,给人以明亮之感。配上舒缓的流动音型,使人仿佛进入到田园中开阔的草地,让人心情舒畅。音乐结束部(73~88 小节)旋律声部由乐队奏出,力度极强,直接将音乐推向高潮,突出重点,瞬间将挪威华美山河的磅礴气势完全展现出来。

展开部(89~108 小节)由乐队担任主奏声部,长笛演奏,随后圆号接替演奏,钢琴是伴奏部分。钢琴声部的伴奏音型采用了分解和弦,连贯的三十二分音符连音跑动,音乐轻松美妙、清澈透明,给人以流畅舒缓之感,演奏者需要准确读谱,将乐句处理得贴合音乐语境。展开部和声采用了很多半音化的写作手法,半音化的和声中具有挪威音乐的典型特征,和弦采用了许多变和弦来加强音乐进行,让音乐变得更富有表现力。展开部大量转调也是全曲最具特色的地方,转调增加了和声进行的不稳定性,让和声语言更加丰富新颖。其中,(101~109 小节)采用分裂的写作手法,对呈示部音乐材料进行分裂发展,体现出展开部与呈示部密不可分的关系。属准备(109~116 小节)旋律声部采用了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进行发展,钢琴声部与乐队声部交替演奏,音乐上出现了相互呼应的对答感,和声在主调a 小调的属和弦上发展,为再现部的主题出现打下铺垫。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117~128 小节)调性为a 小调,钢琴为主奏声部。再现部对主题再次陈述,加深了观众对乐曲主题的印象。整个乐章的高潮部分是钢琴主奏的华彩部分,采用主部的主题写成,而主部主题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均由流动的琶音音型构成。连接部(129~146 小节)的音乐材料采用了同头异尾的写作手法,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丰富了主题发展。副部主题(147~170 小节)调性改变,转为主调的同名大调A 大调,和声色彩明亮温暖,速度舒缓。(162~164 小节)低声部的旋律线条非常重要,级进式的低音进行推进了和声走向,加强了音乐的方向感,通过琴谱可看出力度变化极其明显,f-ff-cresc-fff 层层变化,渲染了辉煌、宏伟的音乐氛围。

尾声(171~221 小节)调性回归至主调a 小调。(171~175 小节)主旋律声部由乐队演奏,尾声主题在ff 的力度下进行呈现,左手三连音和弦的伴奏织体使得音响效果非常饱满,为后面的华彩乐段奠定音乐氛围基础。华彩乐段的力度变化非常丰富,速度变化也相对自由,出现了较多音阶和琶音跑动的乐句,演奏力度非常强,饱满而富有力量的音色效果令人震撼。(177~186 小节)采用了模进和重复的写作手法,将音乐再次推向高潮,直至音乐主题的再次出现。(187~190 小节)主题旋律与六十四音符的音阶跑动音型,形成一强一弱、一明一暗的音乐对比,好似在感叹挪威山河风景的壮丽和雄伟。

综上所述,《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无论调性,还是结构,都基本遵循了传统奏鸣曲式演奏原则,因此可以判断该乐章为传统的奏鸣曲式。

四、格里格《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风格特征

(一)双呈示写法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式是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特别是发展演变为更符合时代气质的双呈示部写法,在此时期被广泛运用,进一步突显出主题音乐的整体性和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关系,即乐队演奏一次呈示部的主题,独奏乐器与乐队演奏一次呈示部主题。《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正是运用了双呈示部的写作手法,乐队与独奏乐器钢琴相互配合,先由乐队演奏具有民间舞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后将主题传递给钢琴演奏,这样的音乐创作手法独具特色,给这部协奏曲音乐增加了新的生命力。

(二)竞奏手法

竞奏手法是协奏曲惯用的表现手段之一,体现在乐队与独奏乐器交替演奏中。通过对主题动机的交替演奏,可以展现出乐队与独奏乐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从《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展开部第119 小节开始,乐队先以ff 力度演奏一小节主题旋律,紧接着钢琴立马以fff 力度演奏一连串双八度下行三连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乐队在属和弦上又演奏了一小节主题旋律,紧接着钢琴声部立马以下行双八度进行回应,但这次音符变成了四组十六分音符,情绪更为慷慨激昂,一来一回,交替反复,将音乐推向高潮。

(三)和声手法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都会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和声语言,就像是音乐标识,从乐曲的和声语言中我们可知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时代背景、音乐特征等信息。《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经常使用半音化的旋律和很多不协和的和弦,例如:D9、VI7、IV7、SII7。格里格非常重视对九和弦的使用,呈现出高叠置和弦的音响效果,填充音乐声部的层次感,增加音乐的色彩感,斑斓绚丽的和声音乐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开始想象力,沉浸在美好的音乐氛围中。调式频繁转换也是该作品极具重要的特征之一,巧妙地运用等和弦转调、变和弦转调、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平行调交替等手法,将音乐和声的色彩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协奏曲的和声与传统和声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一,采用了较多的民族和声写作手法,其中乐曲中的声部并不像古典时期一般声部层次丰富。其二,还采用了很多保持音和延留音,目的在于增加纵向和声声部的层次感,使得和声音响效果翻倍。

五、格里格《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讲解

(一)触键

触键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只有通过触键,才能塑造演奏者心目中向往的音乐形象,不同的触键方式带来的效果、风格、氛围也不同,常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如下三类:连音、断奏、跳音。其中,从触键速度来看,从慢到快依次为连音、断奏、跳音。与此同时,手指离键高度也影响着触键速度,高度越高,触键速度越快,反之则亦然。通常,想要表达抒情、柔和的音乐效果就需要通过手指贴键演奏连音,这对离键高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想要表达欢乐、宏伟的音乐效果,则需要手指离键达到一定高度,此时断奏和跳音释放的音色会较为集中。

在《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触键音色非常丰富,所以触键要求也非常高,例如:(71~72 小节)中颤音的快速演奏,在手指下键的时候,手腕要保持放松状态,自然晃动地去演奏。值得注意的是,音型衔接的节奏上一定要保持均匀,平常练习过程中,演奏者需要耳朵仔细听辨,并能根据音乐旋律做出一些渐强或渐弱的情感变化。同时,该协奏曲有很多抒情、优美的片段,而抒情片段与快速跑动片段所要求的触键方式差之甚远。在演奏抒情片段时,手指应该尽量保持贴键状态,并通过力量转移,将手臂的力量集中到指尖,融合到下一个要演奏的音上,让音乐更加连贯、乐句更具呼吸感。例如(41~42 小节),双音下行弹奏,触键时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右手双音高声部。双音的另一声部控制声音音量,将手腕保持同一高度,手指平贴键盘,当演奏下一音程时,手指可提前到达琴键上方预备。谱面上f—p 的转变,音乐逐渐轻盈,触键位置从底部慢慢回移至琴键三分之一处,将音乐情绪自然过渡到下一乐段。(48~56 小节),音乐从雄伟的音乐氛围转换到抒情氛围,音色柔和圆润,触键方式更加细腻,需要慢触键演奏。从48 小节开始,先由乐队进行演奏,钢琴声部从53 小节开始做回应,音乐从mp 的力度开始进行演奏,左手声部使用抒情的分解和弦音型,演奏时需要突出右手主旋律线条,多注意乐句中的音乐语气,55 小节的主旋律线条变成的八度音型,和声音响效果增大,且还是要保持歌唱连贯,演奏者需要把专注力放在右手的小指上,注意高音声部的旋律连接。

(二)力度

力度处理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不仅可以丰富音乐结构,更能赋予音乐强有力的生命力,指引听众自觉进入到音乐所营造的意境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如下三类:渐强、渐弱;突强、突弱;极强、极弱等,通过不同力度处理会使音乐层次变得更为饱满丰富,营造跌宕起伏的听觉感观。演奏者演奏时还需谨慎设计音乐力度变化,力求音乐情绪层次与力度变化自然融合。在《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力度变化范围在P-fff 之间,其中力度记号包括渐强、特强、突强,具体表示有渐强、渐弱、强、很强、非常强、突强。同时,由于呈现部与展开部主题不一致,可明显感受到力度由中弱推进至最强,层层递进,直逼高潮,音乐形象也从优美平静逐渐过渡到高涨饱满,前后对比鲜明显著。

演奏《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演奏者需要重视力度层次对比。例如(102~107 小节),需要演奏者灵活控制旋律力度,在102 小节可以选择用一个f 力度去演奏右手高声部,而103 小节是在102 小节旋律基础上衍生的动机,高八度的旋律动机需要将力度控制在p 的范围。与前一小节形成力度对比,中声部采用了琶音音型,演奏时的力度需要控制在mp,且不能出现突强音,要保证中声部音乐连贯,才能更好地区分声部力度层次。(105~107 小节),主旋律音乐发生变化,动机发展过程中使用模进手法,所以这一部分的力度可做渐强处理。

(三)踏板

踏板在钢琴演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犹如润滑剂,衔接每一个音符,使音乐连贯更为流畅。常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如下三类:延音踏板、弱音踏板、持续音踏板。其中,延音踏板分为切分踏板法和非切分踏板法两种,前者要求在演奏中要快速、果断、决绝;切分踏板又称为音后踏板,是跟随着音弹出后马上踩下,目的是使音与音更加连贯,保证音响效果不浑浊。协奏曲的连接部第二部分正是运用了切分踏板法。非切音踏板也称作直踏板,在钢琴演奏中较为常见,演奏中需要与音同时踩下,为的是呈现出更加洪亮、雄伟的音响效果,常用于加强音乐语气,或用于强调节奏特点,协奏曲非常辉煌的引子部分就是使用的非切分踏板法。

在《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67~72 小节)中通过使用长踏板,不断丰富音色、增强力度,巧妙地与和声融为一体,从而将乐曲推向音乐的高潮部分。踏板的使用不是单一的技巧,是需要根据音乐的走向选择深浅程度的。例如(71~72 小节),这一部分的颤音弹奏更多是一种和声效果,所以可以加一些踏板,但由于十六分音符密集出现,踏板的使用上切勿踩得太深。110 小节处的力度标记是fff,需要宏大的音响效果,演奏时可选择直踏板。

六、格里格《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总结概括

《a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为格里格经久不衰且独一无二的钢琴协奏曲,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具备活力十足的挪威民族音乐特征。乐章创作手法非常细腻,运用丰富的和声、创造性的思维,描绘出富有诗情画意的音乐景象,将主题乐思融会贯通到作品各处,通过调性、音型、力度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对比,使得各乐段音乐中存在既分明又统一的关系。听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格里格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战乱局势的焦虑之情。

该作品首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著名音乐家李斯特亲自献身演奏后对这部作品大加称赞,作品的影响力和能见度逐渐扩散到千家万户、五湖四海,成为世界各地乐团巡演的经典曲目,甚至堪称是19世纪末欧洲民族乐派最受专业人士赞许、人民群众追捧的作品。其广泛认可度也让此曲列入世界十大钢琴协奏曲的行列中,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盛世精品。

猜你喜欢

格里格触键协奏曲
钢琴演奏中触键方法分析
格里格格巫婆和一张银色碟片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