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讨
2022-12-16朱姝璇
朱姝璇
扬州市市级机关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江苏 扬州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进行了探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也在不断完善。2011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真正把绩效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体系。随后各类文件和指导意见出台,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立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颁布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引起重视,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各项要求。
二、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1.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考核、结果运用等。预算绩效管理是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
2.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工作,促进内部控制工作有序开展。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实时监督,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提高全体员工对财政资金使用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规范内部管理。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透明。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帮助管理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保证各类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性。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支出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加强绩效管理,能够实时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掌握资金流向,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支出结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3.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
(1)战略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需要结合发展战略,合理地规划资金使用情况,并监控资金使用过程。在设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时,要结合短期工作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2)系统性。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和系统的过程,覆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业务工作,涉及所有部门和人员。预算绩效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包括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指标设计、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相关工作的系统性,提高工作效率。
(3)配置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需要根据战略目标和现有资源,结合业务开展情况和资金需求,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减少偏差,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减少预算管理和实际工作之间的差异。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绩效意识不强。
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由管理人员主导,业务人员、财务人员没有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
其次,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相关工作仅由财务部门负责。甚至从预算编制到绩效评价的所有环节,全部由财务部门负责实施,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成效不佳,也难以调动所有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无法实现全员参与预算绩效管理。
2.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编制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直接影响预算执行工作质量。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预算编制不够重视,预算编制时间不足,预算编制核算标准与实际不符等。
首先,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面对类似项目,往往按照往年资金的1.2~1.5倍申报,没有深入了解财政状况和单位的实际需求,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预算编制工作不仅涵盖了财务工作,还包括业务工作,涉及数据多、信息杂。预算编制主要以财务人员为主,部分人员的业务不熟练,导致预算编制数据和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最后,预算执行不严格,与预算编制存在很大偏差,预算调整较为频繁。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常常出现超支、无预算支出、随意调整支出等问题,导致预算编制形同虚设,最终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3.绩效指标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有利于高效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但是,部分绩效指标难以量化,给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设计工作造成了困扰。
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设计经验不足,导致绩效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全面。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仅仅涉及部分部门和财政资金,没有涵盖所有部门和财政资金。同时,相关人员在设置绩效指标时,责任心不强,调查分析不深入,一些绩效指标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绩效指标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不足。
其次,绩效指标描述不准确。特别是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描述笼统,影响了工作开展,给执行人员造成困惑,导致绩效目标难以实现。在绩效指标设计中,存在一些个性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特殊性,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时缺少相关数据,无法准确考核。
再次,对于绩效指标的分解,考虑不全面,在细化绩效指标并考核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比如,二级指标考核项目产出时,三级指标仅有产出质量和数量,没有设计产出时间、合格率等其他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二级指标。
最后,绩效评价方式单一、灵活性不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仅仅以数据指标来确定绩效目标,没有深入预算实施过程,财务报表和预算数据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4.监督管理不到位
预算绩效监督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相关监督体系直接关系到预算绩效质量。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监督工作不严,没有深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仅仅停留在预算绩效评价方面,缺乏持续跟踪和监督能力。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有效控制。一些预算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不能准确地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对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更加重视,忽视了预算绩效监督。同时,部分财务人员对单位业务的了解不足,不能准确地判断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预算绩效监督机构设置不完善。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监督机构,一般由财务人员负责监督工作,导致预算绩效监督机制不完善。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职责划分不明确,当预算绩效管理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
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对策
1.强化绩效意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提高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不断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单位可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研读财政部门印发的预算绩效管理指导文件。
其次,督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全面性不仅指覆盖所有业务环节,还包括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鼓励各部门的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性和激励性。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专题讲座、业务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从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实。
最后,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明确工作内容,划分各部门的职责,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加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对接,加强资金支出进度管理,强化协同管理。
2.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完善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优化工作流程,细化预算编制,提升预算编制的可行性。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预算管理部门,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同时,预算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地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预算编制工作涉及财务、业务、审计等内容,预算编制人员需要了解各方面的数据和资料。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财务能力和业务能力,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
其次,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对此,各单位需要建立反馈和调整机制,确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一致性。
3.完善绩效指标和绩效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内容。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发展战略,确定绩效目标,以绩效目标为导向,指导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保证预算绩效管理与单位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其次,对绩效指标进行细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发展规划、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不断完善绩效指标,对绩效指标进行详细描述。绩效指标设置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需要与业务工作及人员能力相协调。同时,对一些特殊的业务工作或项目,设置个性化指标,保证相关指标能够充分地反映业务工作或项目开展情况,从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绩效指标体系。
再次,全程跟踪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项目情况,分阶段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监控,通过分析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
最后,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成绩较好的工作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给予一定奖励,将工作成绩与薪酬待遇、岗位晋升等挂钩,从而提升工作人员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
4.加强监督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预算绩效监督机制,需要实现全过程监督,形成动态监控体系。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完善绩效问责机制,对预算资金的申请、分配、使用、审计等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全面监督,提升各项工作的规范性。
其次,建立预算绩效实时监测系统,加强预算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预算部门应该监控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并反馈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预算绩效情况,合理地调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明确预算目标和绩效目标,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对预算申报、预算调整和绩效自评加强监督管理,保证预算编制和实际支出相一致。通过建立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监督模式,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转变思维观念,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绩效指标和绩效评价流程,强化预算绩效监督,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督促各部门和各岗位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廉政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