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有岸 人心无涯
——读李师江长篇小说《黄金海岸》
2022-12-16危砖黄
危砖黄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我们知道,它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回看当初,改革开放号角刚刚吹响的时候,它在不同区域的进程,有迅猛有缓慢。闽东三都澳一带,有着丰富的山海资源,较之北边的浙江、南边的闽江口,算是开发得比较迟,曾经被称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黄金断裂带”,就是李师江《黄金海岸》的文学地理。这部长达68万字的小说,充满了闽东地域特色的海滨风物和生活风情,书写了海岸乡村和城市的破除旧习、破解困境、破茧新生的变革史诗,以及变革中的艰苦与痛楚。这是“一部滨海城市的发展史与滩涂的消亡史”(《黄金海岸》后记)。
海岸的“战争”
《黄金海岸》开头部分,便写到闽东海岸少田地、缺粮食的状况:“谁家生活水平高,是以能不能吃上白米饭为标准的。”“只有在最孝顺的人家里,老人才有白米饭吃。”
又写到西陂塘围垦(即拦海造地)的艰难,说明生存条件的艰苦和人海之争的由来已久。
村与村之间因为“祖产”问题而产生积怨,其实质就是因为资源匮乏,而产生占有和归属的纠纷。小说主要写的三个村——增坂村、碗屿村、麒麟埕村,其中,碗屿村最小,人口只有一两千,麒麟埕村最大,人口有七八千,增坂村比麒麟埕小,比碗屿村大,但历来以强悍闻名。由于历史的原因,碗屿村的村前是增坂村的滩涂海产,日久生怨。而当麒麟埕为了解决饮用水难题、在虎爪泉围井蓄水的时候,一场“战争”爆发了。原因是虎爪泉周围是增坂村村民的田地,一向视为增坂村的风水泉。这一战增坂村出动了“十三太保”,麒麟埕则出动“四大金刚”。到1988年,村里接通了自来水,只一瞬间,夜半在四角井排队的岁月一去不返,“人们想起为了水源而几乎火并的事故,恍如隔世。”(第31回)
当麒麟埕与碗屿村结盟、让碗屿村开垦赤壁港的时候,又一场“战争”爆发了。根据增坂村的说法,赤壁港是增坂村与麒麟埕的交界滩涂,是增坂村的公产。这一战被视为麒麟埕与增坂村的“并村大战”,这是一场混战,麒麟埕陈武功的幼子陈立秋在混乱中阴差阳错被自己的牛踩死,最终招致陈立夏密谋报复、“四大金刚”暗害李兆文。李兆文被杀案,在小说中被设置成一个很长的谜,小说似乎没有把重点放在杀人的过程和细节上,而是着重描写被害者的亲属、杀人者的亲属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改革开放的前期,宗法制度下的乡村社会依然存在顽固的陋习。《黄金海岸》让我们看到,陋习不但成为发展的障碍和阻力,还会成为刽子手。陈旧的观念和陋习,必须变革。变革,包含着利益的争夺,也包含发展观念、发展方式的较量。
当历史进入新世纪,三都澳的海西市揭开了发展临海工业的序幕,一批大的工业项目在此落地,征地需求迫切,这自然对海岸线的养殖业和滩涂资源产生冲击。有矛盾就有较量,以李师海为代表的养殖业从业者与拆迁征地部门产生了对抗。这次对抗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直到李师海被拘押。李师海起初是滨海养殖业的探索者、改革者,后来却成了养殖业这一传统经济的固守者。区委书记苦口婆心地说:“这是时代的浪潮,我们都是浪潮中的一个小浪花,发展必然有阵痛,有些人必须做出牺牲。当年你把滩涂产业化的时候,那也是对原生态的一种打破和重建,也有农民不愿意,最后还不是做出了牺牲。”(第42回)
这是不同的经济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战争”,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将取代或改造传统经济模式。当然,小说也触及经济发展中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的保护问题,给人以警示。
以上简述了小说中的两种“战争”形态,前者包裹了改革开放初期旧习惯、旧观念所带来的痛楚,李兆文的死而成神成为“阴阳守望”的重要内容;后者包裹了改革开放30年后新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阵痛,李师海的命运悖论体现了人性中求变和执著的两面性。作者在第43回写道:“如果说传统养殖与现代工业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矛盾,那么长久以来的人海之争,似乎并无任何胜利者。”
命运的丛林
“一方水土,总有人用命运守望。”(《黄金海岸》开头句)
除了三村纠葛,小说着重写了三个家庭各自人物的命运,包括增坂村的李兆文家(长子李师海、养子李怀风、老二、船仔四兄弟和小妹六斤),碗屿村的池根水家(巧容、巧云、巧清、巧月四姐妹和弟弟来宝),麒麟埕村的陈武功家(立春、立夏、立秋三兄弟),还有李师海的妻子林海燕、碗屿村的新青年池玉喜等等。李师江相对完整地写出了他们的命运或遭遇,组成一个命运的丛林。
李师海是《黄金海岸》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从部队复员归来,对村庄之间的利益争斗和“打打杀杀”的旧习不感兴趣,他从新闻中了解新事物,认准了一条凭知识、能力和新技术致富的道路。这使他的命运披上了探索、求新、求变的战袍。
他先是种草养鱼,成为最年轻的万元户,主动找报纸宣传自己。后又养殖对虾,在滩涂围垦千亩大塘,进行规模化养殖。他也遭遇了失败,滨海养殖渐渐饱和,单一的自然资源利用已到极限,海滨生态已显失衡。他又改在大塘里养蛏,并创造性地在养殖池旁配置饵料池,在饵料池里施肥培藻,成为“养蛏大王”。当他看到池塘养蛏的危机后,他又着手改造池塘,建石堤,更新池内土质,设计“立体良性养殖”模式。他知道,“大自然不会让你永恒索取,你一味索取,它就会报复,给你致命一击。”(第33回)2006年,引进黑鲷养殖,2008年,他还上了电视。
从他的奋斗史来看,李师海是个富有改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乡村实干家。
然而,当海西市发展临海工业、征地征到他的大塘的时候,他为了维护他打拼了二三十年的滨海养殖业,对征地、迁村、填海,采取抵制态度。他请了律师团队,跟征地部门打起了官司,进行过激烈对抗并失败。虽然他认识到布局临海工业和城市经济振兴是大势所趋,认识到城市重生就免不了阵痛,他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不识时务,但他的精神支撑已经塌下来了。他没有死,但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已经走到了尽头。
年轻一代所走的路,有一种叫逃离。“逃离,是很多年轻人的宏愿,可是,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增坂村李兆文家的老二算是一个,逃离等于摆脱束缚,等于自由,但并不等于幸福。迷恋逃离的人,只因内心晓得,逃离乃是一次重新出发。”(第35回《寻妻》)李家老二为什么会离家出走?他从小心思单纯,除了母亲月明,家里人对他漠不关心,特别是父亲,对他只有失望。因此,“他和家里的人是陌生的,当然,他和同龄的人也是陌生的。”(第2回《家道》)老蛇的媳妇枝丫喜欢他,而他,却在看守蛏埕和钓跳跳鱼的过程中结识并喜欢上了碗屿村的池巧云。巧云怀孕,因为李兆文和池根水的态度,又因为两个村的积怨,她没法嫁给李家老二,只好在枝丫的帮助下躲到枝丫娘家的山村。为了巧云的生计,老二跟着捕鱼船出海。李师江为这次海上捕鱼写下了最为动人的篇章,从出海前的会餐“吃鱼对暝”,到船员们唱“讨海歌”,到“掌连”的辨识洋流、寻找鱼群踪迹,到发现鱼群、捕捞作业,其间的波折、人心的疑惑和兴奋,动作、语言、画面感、各人心思,都写得很到位,再加上行话、熟语、歌词的运用,其精彩可媲美麦尔维尔的《白鲸》,而更富人情味。就在他们终于追寻到罕见的大黄鱼群、喜获丰收的时候,却遭遇海盗的杀人越货,那是一次惊心动魄、惨烈得令人窒息的经历。
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巧云生子后,生活无以为继,被卖到他乡。老二离家去寻,浪迹山乡和戏班。“内心数次交战之后,他横下一条心,找不到,就永远找下去。后来他渐渐悟出,寻找乃是自己的归宿。”(第30回《婴灵》)
逃离和寻找,似乎是他的宿命。
池巧清则是一个要自己把握命运的人,而不是听天由命。初中被迫辍学的池巧清,从小敢于抗争,父亲池根水也奈何不了她。
“巧清像一只猫,悄无声息地走到平台上,捡起了烟蒂,那是一截土黄色的过滤嘴烟蒂,还保留着男子的口水。”(第18回《动心》)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被放过,但它却意味深长。为什么“像一只猫”?因为猫嗅觉灵敏,机警灵活。“悄无声息”,做了一件事也像没做什么一样。作家很敏感,他有着跟人物一样的感觉,才能把这种感觉赋予人物并传递给读者;作家同时又是清醒的,他塑造人物的时候,认识到一个细节的意义,才能让句子散发出这个意义来。因为这个烟蒂的机缘,池巧清得到池玉喜的青睐和资助,读完初中读卫校,走上了一条闯荡自己生活的道路。
她很聪明,天生是个往上看的人,“她感觉,生命中最令人激动的,就是认识与了解更高层次的人,眺望精彩的风景。”所以,结婚的时候她放弃了池玉喜,当护士的时候她为了接近领导而与丈夫离婚。一年后与一名港商闪电结婚,移居香港。待她回到故乡海西市的时候,已是身家数亿的港商。她凭着女人的优势和利益捆绑的手段,在当地商界如鱼得水。
她也不是没有爱,在她的心底,唯有池玉喜是“一个干干净净的灵魂,孤傲而悲伤”,这说明她内心一直是爱池玉喜的。只是她已看清,爱,并不能代表婚姻,更不能代替命运。
哪怕是一个“极小”的人物的命运,李师江也要借个机会作一番交代。在老二再次出门时,李师江写他到疍民坤金坟前告别,就此把坤金娶妻生子、上岸定居的人生经历作了一个交代。虽然比较简要,但也使人物相对完整起来。这里似乎刻意要为疍民上岸留下一笔,大概是小说家那一点写史的“私心”吧。
人心的始料未及
沧海有岸,人心无涯。
李师江在写人物命运的同时,很重视对人性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
林海燕是个知书明理、情感内敛而又具有女性独立意识和主见的女子。她之所以不喜欢李怀风,除了怀风的虚荣和优柔寡断,最重要的是怀风没尊重她的意愿、要摆布她的生活。“他搞错了,他想摆布我的生活,他不知道,自由平等对我而言,跟生命一样重要。我觉得不尊重我意愿的人,我是无法跟他生活一辈子的。”(第14回)李怀风为什么会收受贿赂、放走杀害养父李兆文的凶手?除了司法程序上的原因,还因为他心里潜藏着一种怨。他寄人篱下,从小到大在被人忽视甚至轻视的环境中长大,李兆文养育了他,却没给他尊严,这使他“心眼窄”,也憋屈、寡情、敏感、阴郁乃至阴暗。他接受陈武功的贿赂,是因为受到尊重,盛情难却。经历了牢狱之灾后,他最终反思人生,重拾亲情,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池玉喜为什么帮助池巧清?因为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渐渐平息在广东经历的爱的失意,这个“像精灵一样”的池巧清,“使得他从茫然无措的状态中踏实下来”。他得知池巧清从小就不被父亲疼爱,而他自己是个没爹娘的人,在他心里,帮助巧清就是帮助自己、治愈自己。当池巧清如实相告她爱上别人时,池玉喜虽然心里感到一阵窒息,但他还是安慰她道:“本来我就当你是个妹妹,也觉得跟你相处不妥,你这么做,我倒是放下了。”情感之门再次封闭。这不是傻,也不是伪,池玉喜不是要做圣人,他追求的只是心灵的安放,他没有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却成全了自己的人格。追求的是自适,给予他人的却是最大的温良。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这都称得上是高尚的心灵。玉喜熬过了一段颓废日子,自拔而新生,但当他的池塘变成厂房以后,他的心又空虚起来,“心里空落落的,像被谁掏走了”(第41回)。
池巧月草草地嫁了个混日子的青年,终究日子过不下去,离家出走,在县城一家发廊遇到黄春芽,黄春芽教她领略新世界。就是这样的弱女子,也被李师江赋予了泼辣个性和江湖意气。巧月为了报答人生导师黄春芽,竟跑去监狱跟丈夫怀孕,并给孩子取名黄春树,让他按黄春芽的理想来生活。她在黄春芽的坟前说:“姐,你看见了吗?孩子已经渐渐长大,很快乐,我带他逛公园,逛街,教他学字,都是你想要的生活。姐,你安心,你没有的下半辈子,我替你过着……”(第38回)希望,可以唤醒人心中的爱。池巧月踏上了新的人生轨道。
人心总是这样让人始料未及。没有绝对的身不由己,也没有完全的“我命由己不由天”,主要人物也好,次要人物也好,都有自己的命运和道路。其驱动因素,既有社会环境和偶然际遇,也有自我意志。
叙事的维度
从全书来看,《黄金海岸》是以人物命运来展现一个时代。小说写到下半部,视野越来越开阔,叙事速度加快,叙述对象增多,从官场到民间,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腐败交易、市井百态,李师江试图尽量多地囊括现实,呈现出时代和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
在人物群像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叙写上,可以看出小说借鉴了《史记》那样的“史传”手法。《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写历史的中国史书体例,《黄金海岸》总体上也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写历史,不同的是,它把每个人物的经历打散,又相互交织来展开叙述。这样的叙述产生一种效果:阅读小说有如拼图,阅读也成为一种创作。
小说还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神鬼、梦幻介入的现实。
这似乎是有意给读者营造了一个“阅读期待视野”,为在小说当中大量描写梦启或神示活动作铺垫。于是我们看到:老式农民遇上个什么悬而难决的事情或疑惑,都要问问神婆、洞主或算命先生,“养殖户求神问卜的事儿多,买鱼苗蛏苗要问是否好养,台风大潮是否重创池塘,疫病是否有救,诸如此类”(第37回)。在李师江的笔下,梦启得到充分运用,梦境似乎是魂灵的另一个现场,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甚至推动人物的行动。
与其说这是超现实主义的写法,不如说这是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大概这就是李师江所说的“东魂西技”吧。我们知道,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对中国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莫言有多部小说借鉴了它的叙事艺术。应该看到,李师江也吸收了《百年孤独》的营养,只是他更注重魔幻手法的中国化。《百年孤独》里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孤独的反义是团结”,二是“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在《黄金海岸》的月明和海燕身上,可以看到那种抵抗孤独和分裂的爱和团结的力量,月明身上还有点《百年孤独》乌苏娜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叙事句法上,李师江不厌其烦地采用了“多年以后”的句式,似乎是有意向《百年孤独》致敬。如:
“多年后老二才明白,有种甜蜜,就是裹着砒霜的糖。”(第2回)
“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两个节目真是奇妙的组合,将他的命运推进不可控制的境地。”(第37回)
《百年孤独》那句经典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李师江在《黄金海岸》中写下的“多年以后”式的句子,不下10句,宛如闪烁在文字河流里的浮标。不同的是,马尔克斯把它作为叙事的起头,一个句子创造两个时空,而李师江着重于写出人物的内心感受,有时把它作为一件事叙述的结束,有时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从叙事结构上看,《黄金海岸》大致是三村纠葛和海西市发展构成一个叙事圈,年轻一代突破父辈束缚、摸索新路,以及其中附着的男女情感、家庭关系,构成一个叙事流。我们知道,通常的现实世界,是三维立体的世界,当小说赋予它时间流,它便成了四维世界。《黄金海岸》不仅描写了时间流里的现实世界,还描写了幻想世界,并让它们在时间流里交叉映射,这就产生了一个五维的小说世界。
这样的叙事,丰富了我们阅读小说的维度,也丰富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