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边小村

2022-12-16姚凤霄

山东文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玉米棒子玉米粒村子

姚凤霄

秋日回家乡。正午太阳的光翼下,大地上泛出耀眼的色彩,田野,大河,村庄,庄稼地,一群群麻雀飞起又落下,次第闪过车窗,快速向后退去。它们翻着跟斗,在我面前一拨拨登场又一拨拨离场。沿途路边的海棠果红黄相间,果实累累,枫叶在微风中亮出旺旺的火舌,银杏叶如蝴蝶翩飞,各种秋天的花草衬着碧蓝的天空,美得那么不真实。那时那刻,我表情平淡,心中没有波澜。真是对不起,这无边无际的秋色和世间万物,请原谅我的无动于衷。在当今的中国北方,这样乡野景色实在是太多了。

走进村里,见一村金黄闪亮,明黄黄的颜色刺眼睛,激魂魄。这是什么?层层叠叠的玉米棒子被铁丝网圈成圆柱体,一排又一排被存放在铺了水泥的大街上。这么多的玉米棒子,如果没有网子拦着,岂不是要占领村子的每一寸土地?原本宽阔的街,只能过一辆车,我走到村西位置才找到停车的地方。一下车,我就掉进一人高的玉米棒子海洋里。这比我小时候记忆中场院的玉米都多出无数倍。以前秋天,粮食产量低,收获的玉米棒子剥了皮,将皮打结,一双双拴在一起,搭在墙头,挂上树杈上晒干。现在,乡亲们用铁丝网圈成圆圆的囤,晾晒储存玉米棒子,我大开眼界了。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晒着玉米棒子,玉米甜滋滋的味道弥漫在整个村子里。我深深呼吸着,熟悉的味道那么亲切,温良的情感瞬间泛滥。我顾不上回家,举起手机左拍右拍,不自觉地跟随着一排排玉米棒子囤向村子深处走。东西三条大街上全是玉米棒子,南北三条大街,村子四周,也全是玉米棒子。我越走越惊叹,每条街上,里三层外三层拥挤着金黄的玉米囤。粗牛角般的玉米棒子籽粒饱满,被圈在囤里互相挤挤挨挨,平躺着的,站着的,歪着的,倒立的。圈囤的铁丝网眼大,通风透气透水,玉米棒子身体里的水分不分昼夜地流走,原本水润的样子变得干爽,白黄的籽粒渐渐变成金黄。玉米棒子囤大多没有盖顶,我随手拿起一穗玉米棒子仔细观看,用手抚摸着一排排的玉米粒,粒粒坚硬,晶莹,油亮,从根部到顶端,籽粒由大到小,在阳光下闪着黄金玉石般的光芒,长长短短的光点纯美整齐。细看,有少许玉米须嵌在玉米棒子纵列的缝隙里,已变得暗褐干燥。玉米粒与玉米须的那种相依相伴的亲密呈现在面前。我感叹造物主造出这样美丽的粮食,既能饱腹又充满排列精致的艺术感。正是这些平凡而美的玉米,喂养着我们一代代人,喂养着无数的动物鸟雀。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比金子玉石更加宝贵。

“给每一种情绪赋予个性,给每一种思维状态赋予灵魂。”佩索阿一语点中那一刻的我,我的情绪和思维在众多的玉米棒子面前为之一振。一穗玉米能摇动一穗玉米,也能摇动我。我感觉玉米棒子们像我跟儿时的小伙伴一样在热烈地交谈,你喊我,我叫你,喊乳名叫外号,大声呼喊,小声私语,你推我我拉你,笑闹成一团,分也分不开。我仿佛成为众多玉米中的一个,在其间与之相知相惜,感受到它们的快乐,沉醉于晒太阳暖洋洋的休闲里。抬眼远望,数不清的金黄玉米囤,在小村里昂首朝天地站着,像是从大地上长出来的,那么神气壮硕,那么撼人心魄。在浩浩荡荡的玉米棒子中间,有一种悲悯和百感交集的东西在心头敲击,一种恢弘醇厚的乡村力量迎面而来。阳光的明黄和玉米的金黄之美,打碎了我庸常的状态,眼睛竟然有些酸。

老家村子依然纯朴,空气清冽通透。村子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成长,风土人情也在去弊的过程中渐渐改变着,丰收的表情也完全改变,变得丰富多彩,神采奕奕,一种从没有过的宏阔状态展现出来。我用手机拍出的景物充满韵味,除了照片主角金黄的玉米囤,还将神情怡然的老者,远方长空高贵的蓝,缱绻的白云和房屋街道收入镜头。这种独特的玉米储存方式,众多玉米棒子囤的村子很独特,让好友们欣赏一下吧,我把照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九宫格的照片,写上了一句话:海边小村丰收的表情。很快引来好友许多点赞留言,有朋友感叹,壮观!有朋友问,这是哪里?我也要去看看。有朋友问,玉米放在大街上不怕下雨吗?是不是会招老鼠吃?我问了乡亲后,回复朋友两句话:不怕下雨。老鼠吃饱就不吃了。听起来很霸气的样子。是的,玉米棒子不怕雨,以前村里收获后的玉米棒子挂起来,也是风里雨里安然自在,海边的强风吹拂,多日阴雨,玉米棒子也不改粒粒清香的味道。听乡亲们说,老鼠吃饱就不吃了,我也有点吃惊。嗬,这口气大到平地起台风。乡亲开玩笑调侃,咱们也得让老鼠享受丰收后的秋啊,随便它们吃吧。在浩瀚的玉米大海里,老鼠的食量只是沧海一粟,任它胡作非为,撑死它也搅不起多大风浪。其实,村里人说这话,有着十足的底气。现在玉米最高亩产量两千多斤,亩产一千六七百斤是常态。老家地处昌潍大平原东部,人少地多,小村的良田一望无际,风调雨顺的年景,老天赏饭,丰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村里家家院子里堆满了玉米棒子,实在放不开了,就让玉米棒子在大街上立正列队。家家户户都这样,不经意时就成为好看的风景,引得外来人惊奇赞叹。站在地里的玉米是田野的精神外在,收获后的玉米进入村庄,就成为小村人勤劳的报答和立世的底气。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存都是在努力寻找食物的路上奔走,却常常吃不饱。人身体中有一种“节俭基因”遗传下来,一旦有食物吃,就会在身体的细胞里储存能量,以供不时之需。这种遗传在吃饱而且能吃好的现代社会里,反而不是优秀基因,而是潜伏的糖尿病患者。以前乡村鼠口夺粮,而现在灭鼠药和灭鼠器具威力巨大,老鼠的数量被有效控制。残余的老鼠已被人们彻底蔑视,尽着老鼠吃,它们也吃不了多少粮食。村里看不到几个人,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长住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农业机械化普及,从耕种管理到收获,全部机械化,基本用不上重体力劳动。我问村里的人,这么多玉米棒子放在大街上安全吗?回答,很安全。村里原本民风淳朴,特别最近这些年,家家富裕,别说是玉米棒子放在大街上,花生芝麻红枣向日葵籽等这些随时可以吃,相对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人动。这好像是世外桃源的样子,其实,当下的农村,比人们以前想象的世外桃源还要好,更加富裕充满诗意。

以前玉米曾经是我们村里人的主食。村里人种植农作物的智慧,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作用,小麦与玉米接茬种,小麦在次年的六月中旬收获,玉米在小麦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套种了。小麦收割时,玉米苗已有半尺高。小麦收获完,玉米间苗后,雨季也到了,水肥充足,玉米迎风而长,不几天过后,玉米棵就齐腰深,温暖的夏风撩拨肥厚的玉米叶子,玉米地氤氲着茂盛生长的强气场。风吹来时,整个玉米地就如滔滔绿海,波涌云飞。夜深人静,坐在玉米地里的人能听到玉米棵咔咔拔节生长的声音。人的呼吸声和玉米拔节声交互,好像相互的对话,玉米地淹没人的身体,人攥着众多玉米的浩大气息。时间和物事不停地交流,自然与人和谐相处。雨水沿着田畴上的每一株玉米如约而至,玉米根系逐渐发达,除了地下的根,裸露在地上根须的如同抓手牢牢握住大地,每一条都那么遒劲有力,强有力的根管吸取着泥土的养分,丰盈的液汁往上跑,玉米棵朝着天空奋力生长,开花,结成玉米棒子,一个不足就结两个,左右交叉如同“双枪老太婆”一样威武神气。我最敬佩玉米裸露在泥土外遒劲的根,有了它,玉米屹立不倒,叶子宽长的水袖可以随风而舞,一望无边的青纱帐能染绿一大片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根系汲取养分和水分,玉米棵腰间的玉米须就闪不出青春红润的流苏,头顶的花穗也挑不出热情金黄的旗语。

村中一块空地上堆了小山一样刚打下来的玉米粒,一个大嫂正在摊平晾晒,她笑着跟我打招呼聊天。阳光沿着大嫂脚蹚出的玉米粒浅沟,亲吻每一颗籽粒,玉米金子般的光芒凝聚在尘土的光芒里,升腾出一种恢弘的气象。玉米粒随着大嫂的脚步沿着圆形向外扩展,一圈一圈如同水波荡漾,金黄的光波将周围的人和物,树木花草和鸟雀的声息吸附在里面,敞亮,喜悦,富足,热烈。大嫂一步步移动,身后流淌着两条玉米清流,哗啦哗啦,声音从沉闷到清脆,玉米粒从湿润到干燥。玉米粒环绕着大嫂,一幅人间的粮食丰收图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众多玉米随着人的脚步打着漩涡,带着久远的时光气息,延续着古老的丰收密码,延续着村里一辈辈人的踏踏实实的生活。

我向村里几个长辈问好聊天,他们脸上没有风霜和操劳的样子,温良平和话语诙谐,精神状态比我好很多。这么多玉米棒子打成玉米粒很费力吧?我小时候剥玉米粒常常剥得手疼胳膊酸。现在全用机器打,不费力,我们村的机器厉害,打上万斤玉米粒也就大半天。晾晾玉米棒子的湿气,干一些就打成玉米粒卖掉。不少人家里不急着用钱,玉米棒子放在街上晾着贮存到来年春天,玉米粒干透了等行情。玉米价格高一些,立刻上机器打玉米粒,联系好的贩玉米商人在旁边等着称重装车。村里人与商人讨价还价最后谈妥,玉米粒装车拉走。手机叮咚一声,低头一看,玉米款已经打入个人银行卡了,你看看,咱老汉帅不帅,智能手机也用得溜溜转,看看国际局势,了解国家助农政策,发抖音,购物,看美女,他的话惹得我哈哈笑起来。咱村为啥种这么多玉米,不种豆子和其他庄稼?长辈说,咱村的人种玉米有经验和窍门,熟门熟路省心,效益更好。我慨叹,村里人专业化起来,与时俱进的能力强,真是立世活命的高手。

这些丰收的玉米棒子来自广袤的田野,来自太阳能量的传递,老天用玉米这种食品告诉我们世间的一些真相,我们享用它,对世间的真意有了更深的理解。长辈们说,玉米早就不是人们的主食了,小麦和大米才是。人们偶尔吃个鲜嫩的玉米棒子解解馋,做特色食品点缀餐桌。现在玉米多用来榨油,做淀粉,做酒精,做饲料等等。饲喂畜禽,玉米是主角,玉米的丰歉对畜禽养殖业影响大,村里喂养肉食鸡的人家对这事最清楚。村里人收获了玉米,农闲时就喂养肉食鸡。团团绒绒的小鸡雏,人们不分昼夜地勤谨照顾五十天左右,肥嫩的肉食鸡就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喂肉食鸡收入可观,短时间大把的票子就攥在手里。村里人说,喂鸡发的是“血财”,冒险性大,不是辛苦就能赚钱。市场行情好,有大把钱赚。遇到鸡苗贵,肉食鸡市场行情差,也许白忙一场,甚至赔本。到了肉食鸡出栏的时候,赔本也要赶紧卖掉,不然,肥胖的大母鸡一跳一蹦,扑啦几下翅膀就小命呜呼了。我问鸡咋就死了呢,长辈说,哈哈,吃得好胖死的啊。

一街阳光里,我与村里的长辈们亲热地聊天,满大街金黄的玉米存贮了村里人的信心和希望,乡情亲情温暖着我。一个村把一种庄稼种出专业水准,把平凡的玉米,种出金子般的光彩。我怎能无动于衷呢?我被乡亲们的专注力和生活智慧震撼了。

众多的玉米把我彻底震晕了。稍稍冷静后,我才职业病般地去仔细观察村子现时的房屋状况和规划布局。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是大同小异同样的高度,各具特色的院落整齐有致,沿街的房屋上宣传墙画清新生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街道是水泥路,宽阔平直,行道树、下水道、路灯杆分布井然有序。如果不是满大街摆满玉米棒子囤,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这几年,老家村子变化太大,我有点认不出了。八年前我家翻修了房子和院墙,在当时有点鹤立鸡群的时尚,现在感觉平平甚至有些落伍。村里不少人家屋顶装了太阳能发电组件,这让我眼睛再一次闪亮。村里人够时尚的,竟然响应着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理念,参入了“叶绿素”式的光伏革命。我问村里长辈,他说,村里有不少住户安装了光伏发电电池板。有的住户与银行合作,银行贷款给住户,住户只出房顶,四五年后,光伏发电的收入全归住户。有的住户是年轻人孝敬老人,一次性拿出十多万元安装光伏发电电池板。只要有太阳,屋顶光伏发电板每天发电,自发自用,多余的电卖到国家电网,卖电的钱会及时打进老人的账户。老人们喝茶聊天时,拿出智能手机相互对比钱多钱少,也是一乐。看看自己家每天发电有几十元的进账,日子过得有盼头,更轻松舒坦。

太阳照耀大地,廉价的可再生能源就在人们周围,光伏发电让农村住户成为一个个小型发电站。我问长辈,咱们村住户里发的电,国家电网收?对啊,每家都连着国家电网。我们这边北海滩涂上有很多化工企业,用电量大着呢,就地转化了。海边上的光伏发电企业,电池板一排排连着,那才叫一个壮观呢,“海”了去了。即使人站在房顶上也望不到头,莽莽苍苍的,与大海连在一起了。前些年光伏发电企业,上边电池板太阳能发电,底下海水里养鱼养海参,还有国家的政策补贴,闷声发大财了。我忽然感觉自己站在新农村面前的那种矮小,那种居高临下市民气变成的自惭形秽。

2016年,我读过一本书《中国领先一把》感觉脑洞大开。书中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碳代替木柴,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代替煤炭,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能源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国可以领先一把。自此,我一直关注着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进程,最近看到一个信息,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02亿千瓦,突破10亿千瓦大关。中国已经稳稳地成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的确如此,不到十年时间,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崛起与普及很快,太阳能光伏技术日臻成熟,就连我们的小村也参与进来。长辈告诉我,动脑动手去干,手是好汉。不止我们村富裕了,周围好多村子都富起来,有的村专业种梨枣,有的村专业种菠菜,有的村专业做草编,各有特色,各有富裕的密码,各有诗意风情。暖暖的老家,亲亲的长辈,虽然他们大都过了耳顺之年,依旧活得充满激情和活力,真令我自豪和艳羡。

离开村子,我恋恋不舍一次次回望,海边的小村富裕文明的程度让我自豪。在广阔的秋里,老家村子有蓝天白云映衬,有幸福自信的面孔,有玉米金山照亮,又加上光伏发电电池板闪耀的屋顶,村子充满生机活力,新美如画。山东老家的乡村振兴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变化。久居城市的我如同麻雀一样纷乱细碎地活着,平庸拖沓将情感钝化,羽毛黯淡渐渐收拢了纷飞的翅膀。此时,我的脸难得地舒展开来绽开笑容。我感觉自己情怀不老,精神高蹈起来,自己与村子一样满脸丰收的表情,玉米根系一样的思想抓手握紧家乡厚土,汲取着可贵的精神力量。在小村浩大的气场中,物有和美,人有崇高。天道和人间在自身的轮回里,各自横无际涯。

离开村子,我心中充满激情,沿着村北的大路向海边开去,车子飞奔在空旷的大路上。从秋收后的万亩良田,莽莽苍苍的盐田,无际的养虾池,到幽蓝的光伏发电电池板,数不清的风力发电“大风车”,再到蔚蓝的大海。此时,天高海阔,无边无界,天海有情,万物生长。一首马力的诗《猛禽醒来》激荡在心中:

……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深夜醒来/随我自由翱翔的冕雕 兀鹫 鸿和鹄/需要勇气 热爱和牺牲/填充每平方逶迤壮丽的河山/天蓝如海 燕隼归来 鸿鹄归来……

猜你喜欢

玉米棒子玉米粒村子
耍小聪明的鹅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掰玉米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稻草人的玉米
望娘滩
爆米花
掰玉米
每天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