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措双赢 多个村受益
——壶关县店上镇依托“村+企+户”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2022-12-16崔前军赵淑珍
□ 崔前军 赵淑珍
壶关县店上镇是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长治市“十佳”特色农业乡镇。以旱地西红柿产业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近万亩,从业人员1.2 万人,种植规模与从业人员在全省最大最多。
近年来,店上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统领、集体领航、资源整合、集体增收”为理念,创新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探索“村+企+户”发展模式,串起了乡村共富链。
一、乡村振兴怎么搞——党建引领有方向
产业资金“哪里用”——平台整合。过去,一些村在使用上级下拨的产业资金上思路不清,一村一思路,村村有招数,项目散而小,表面花样多,实际收益少。为用好产业资金,早出效益,多出效益,店上镇党委于去年7 月成立了书记镇长任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7个产业大村,组建了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引导他们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集中使用390 万元产业资金,坚持共同发展。
土地资源“最大化”——集中使用。店上镇土地资源丰富,有4.95 万亩耕地,有规模发展的基础。常住人口1.5 万人,80%的劳动力流向西红柿种植、销售、分拣、运输。加上外出务工人员,部分村出现土地闲置撂荒,有的农户甚至失去土地收益。为保证并增加土地效益,镇党委、政府依托红太阳公司,协调各村流转土地2200 亩,委托代管集中使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产业发展“一盘棋”——科学布局。镇党委政府超前谋划,科学布局“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1 个乡村振兴孵化基地,引进优质企业,培育高端人才,补齐产业短板;建设10 个田间地头市场,实现分级交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牵手山西大明汇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153 亩种苗繁育基地;建设1000 亩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项目;建设10000 亩农业托管基地项目,实现从播种、收割到秸秆处理全过程机械化托管,带动村集体增收。
二、特色农业如何搞——平台运作有招数
因地制宜建园区——规模化经营。投资645 万元,流转300亩土地,在固村和林青庄村,建设236 座标准化春秋大棚,建成2 个蔬菜种植园区,完善了配套设施,将规模发展落到实处。采用“返租到户”模式,优先选择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和创业脱贫户承包,共签约承包户25 户。在用工上,引导承包户优先本地劳动力、优先脱贫监测户、优先移民搬迁户,共安置劳动力1000余人。
“以前干农活,一年只能挣个吃喝钱,现在在园区承包十来个大棚,净收入在20 万-30 万元以上。”梭水底村村民关昭政承包了12 个大棚,每天都采摘3000 斤左右西红柿。
立足实际搞托管——市场化运作。郭堡、桥头、林青庄、固村等村的特点是“家有三亩地,却无劳力种”。红太阳公司从4个村协调流转土地1180 余亩,给予4 个村各5 万元启动资金,开展“生产托管”服务。委托4 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从播种、收割到秸秆处理全过程托管。合作社代种,企业有分红,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收入也有保障,衣食无忧。
“以前,因为我们老两口都没有力气种地了,看着地也种不进去。多亏了党委、政府想办法让红太阳公司搞流转,帮我们种田,年底就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林青庄村村民马双则说,看着撂荒的土地,他干急没办法。红太阳公司将他的地纳入合作社,帮他代耕代种,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一举措,使全镇600 多户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户有了稳定的收入。
名声在外客自来——订单式发展。园区店上开花,项目企业引进。园区建成后,先后有数十家农业企业前来咨询洽谈。目前,有4家企业和1家高校院所落户,补齐育苗、加工、营销各环节产业短板,开启产学研发展模式。大明汇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 万元,建设年育苗3000 万株的种苗繁育基地,根据订单培育;峡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55万元,建设NFC 果蔬汁饮料生产线项目,上马一条年产量5000 吨的果蔬汁生产线,更是以订单定产量;豆豆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 万元,建设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项目,现场接受“线上+线下”订单;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建设“粮+畜+种+养”综合应用研究项目,推动农业要素综合循环利用。
精准管理优环境——一站式服务。红太阳公司设立了股东会,制定了章程,完善了10 多项管理制度,选举2 名现任村支书为公司董事、监事,聘用1 名总经理,吸纳2 名离任村干部为园区管理员。镇政府派驻了协调小组,下沉一线搞好服务。仅用1 周时间,为大明汇农公司协调流转土地153 亩,提供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等全方位服务,实现项目落地“周速度”。引进喜柿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农民培训中心项目,投资100 万元,建设500 平方米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支撑。
充分发挥店上镇党委人才振兴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启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一次乡村振兴“开讲啦”讲座。坚持导师帮带,推行“党员干部+农技专家+承包户”包联帮带模式,选派公司党员和园区所在村支部党员包联大棚承包户,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人财物的问题和西红柿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邀请农技专家“一对一”指导大棚承包户,帮助解决西红柿培育和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户种植技能,循序渐进培育农业土专家。
三、收益成果谁来享——利益联结有成效
共同富裕新路径——壮大了集体。根据现在每天的产量,预计今年可产西红柿2300 吨,产值500 余万元。固村、林青庄园区春秋大棚公开承包年收益达70 万元。7 个持股村集体直接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利益共享。公司盈利按年度向持股村分配,每个持股村集体年收益至少增加5万元,预计2022 年3 个村集体收益可超50 万元,6 个村集体收益可超30万元。桥头、郭堡等4 个托管园区种植收益可达80 余万元,各村均20 余万元。
农户增收新渠道——鼓起了腰包。4 个村流转789 户1182 亩土地,每亩流转费1000 元,每户增收3000 元。春秋大棚园区25户种植户年增收15 万-20 万元,带动农户务工500 人,人均年增收1.4 万元。育苗基地可解决农户就业30 多人,人均年增收2.5万元,间接带动农户150 人,人均年增收1 万元。
留足发展新资金——保障了长远。园区大棚租赁承包费可为公司增收70 万元,土地流转服务费可达5 万元,田头市场租赁收益可达10 万,农机服务年收益可达15 万元,预计2022 年可增收150 万元,可争取各类农业政策补助120 万元。
店上镇党委书记陈虎斌说,“按照县委政府‘建设中国北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蹚出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牢牢抓住‘西红柿小镇’的准确定位,吃透家底,摸清实情,分析好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哪里,瓶颈制约是什么。借势借力,搭好框架,组建了‘红太阳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探索符合店上实情的发展模式。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看到一户户群众有事干了,收入高了,脸带笑了,我们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