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2-12-15

四川水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感官活力指标体系

宋 杰

(1.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2.湖南省人才研究会,湖南 长沙 410083)

0 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综合评价,主要集中在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方法的构建,研究方法上,从定性分析迈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据表征上,由传统的静态分析朝着时空交替动态数据演变方法应用;评价视角上,从单一维度转向复合系统工程的综合考虑[1-6]。在城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当前[7-8],通过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并按照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可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建设的调控策略。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区域结构持续调整与优化重组,经济活力迸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城市公共空间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引起重视。本文依据生态学模型,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长株潭区域公共空间活力的基本情况与提升方向。

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四向度”内涵

城市是由一系列公共产品与服务组成的集合体,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公共产品,其活力表现与社会生活存在高度相关性[9]。因此,城市公共生活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支点,对当代城市公共生活的全方位解析是系统性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切入点[1,9]。城市公共生活具有无限活跃与蓬勃发展的力量,可分解为感官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这些均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关键影响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可分解为对感官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和文化活力的系统性分析[1]:感官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外延表现,也是其营造的物质空间层面实质支撑;经济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基础依托,也是产生的前提保障;社会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核心要义,也是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活力则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品质要求。

2 长株潭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情况诊断

相对于当代西方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实践表现出三方面发展趋向[9]:一是图形化与视觉化的呈现;二是功能主义的追求;三是快速建造模式。前两者带有明显的社会传统、民众心理的中国遗传基因。图形化与视觉化的呈现借当代社会布景化、媒介化潮流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功能主义的追求因为中国根深蒂固的设计体制、思维惯性等内在的问题,要从中摆脱出来,还存在一个长期的过程。快速建造模式所带来的对传统城市肌理破坏、城市发育肢解、城市公共空间碎片化等城市不可持续性的现实困境,是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长株潭城市建设在社会经济效益、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质量提升、文化传承等方面均表现出背离城市形态活力的趋向[1,9],潜伏着一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缺失问题与危机,诸如:感官活力层面上城市公共空间的泛视觉化与不连续碎片化,经济活力层面上功能主义和物质化的追求,社会活力层面上城市公共空间的缺乏和虚拟空间对物质公共空间的消解,文化活力层面上地方文化内涵底蕴逐渐淡化与模糊(见表1)。

表1 长株潭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情况诊断

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对长株潭的综合评价

3.1 评价体系框架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监测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实现程度的必要工具。同时,建立科学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建设可起到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规划与建设等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复杂性特点,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CSAE)模型[10],采用“问题驱动”的模式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运行系统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摸清感官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对照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各分项活力的表现,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系统划分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和延续力等4个层次,得到评价体系的总框架。

(1)承载力——感官活力有效维持,主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得以控制适当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速度。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公共空间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建设过程中,需要感官活力的不断延续和维持,以提升自然环境承载力和实现布局结构、建筑设施、视觉景观等空间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基础,满足不同的市民需求,以更好地释放感官活力。

(2)支持力——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主要表现在提高城市经济空间效益,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和发展公共消费空间。

(3)吸引力——社会活力有序促发,主要体现在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推进城市的公共性、促进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性以及营造可及性,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发展提供的功能支持。

(4)延续力——文化活力显著提升,主要通过发挥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延续城市历史风貌,促进新旧生活文化的复合并置,实现经济空间利益的社会可获得性、感官空间的环境生态效益以及日常生活的社会责任分担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长株潭城市地域特征,选取公园、广场、滨水空间、街道、街区、中庭和城市综合体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研究类型。基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四向度内涵与CSAE评价框架,选取了60项相关指标对长株潭城市地域涵盖上述类型的12个公共空间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尺度的量表形式,问卷的题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等不同形式的回答方式,量表均设为逆向题,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答题得分为5、4、3、2、l。累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40,剔除部分不合格的问卷以后,有效问卷为932份,问卷有效率为93.2%。首先对长株潭问卷调查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势化和标准化筛选,然后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KMO检验模型与巴特利球体检验,而检验结果均支持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获得其相关系数矩阵及经极大方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再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了若干个主成分,并予以命名(见表2)。

表2 旋转后公共因子的提取

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CSAE)四个向度是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向下进行分解为10类二级准则层指标和33个三级因子层的评价指标,由此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向量均依据层次分析法步骤及方法进行,将各专家的权重值进行平均值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各级指标权重值,见表3。

表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指标权重系数表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

本文挑选长株潭地域涵盖公共空间主要类型的12个样本中的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长沙湘江风光带、株洲神农城、株洲神农公园、湘潭步步高商业广场、湘潭雨湖公园等6个具典型性且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共空间作为CSAE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李克特5点尺度量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累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0份,剔除部分不合格的问卷以后,有效问卷为450份,问卷有效率为90%)。基于长株潭问卷调查获取的原始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分别计算得到六个公共空间的CSAE子体系各组分得分,加权汇总后可得出长株潭六个公共空间活力系统子体系发展水平与活力程度。

3.3.1 承载力子体系——感官活力有效维持

在承载力子体系中,黄兴南路步行街环境适宜、建筑设施的得分和神农公园与雨湖公园建筑设施、视觉景观得分并不理想,评价结果为中。这说明在这些公共空间建设改造过程中,应重视建筑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促成二者达到整体上的和谐,并考虑绿化景观结合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达到绿化景观与公共设施相结合,使人们在休息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享受绿化景观所带来的愉悦和舒适,提升空间的感官活力。

3.3.2 支持力子体系——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在支持力子体系中,各类公共空间的聚集规模、边际效益、土地利用的得分均较高,评价结果大多处于或接近良的水平,这进一步说明经济要素的有效聚集、周边合理的配置布局、土地的高效利用能带来公共空间经济活力的飞升。

3.3.3 吸引力子体系——社会活力有序促发

在吸引力子体系中,各类公共空间的可达程度得分均较高,评价结果大多处于或十分接近“良”的水平,这进一步说明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对人们的使用度、愿望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易于识别、地理位置的可达性是影响社会活力发挥至关重要的因素。神农公园和雨湖公园管理运行得分均明显偏低,评价结果为中,意味着这些公园空间的提质改造中应先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以保障公共空间使用性能的不断提升。

3.3.4 延续力子体系——文化活力显著提升

在延续力子体系中,在湘江风光带、炎帝广场和雨湖公园空间文化和谐营造中文化品位的得分较高,均处在良的水平,这说明这些公共空间把握了城市地段的历史文脉,展现了时空的连续性,体现了空间的归属感。神农公园文化品位、文化活动得分均偏低,评价结果为中,说明这类公共空间在满足精神生活的同时还要能满足人们对城市情感的依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3.5 综合评价

本次实证研究点中大部分公共空间的活力程度虽在良以上,但得分值都没有超过4,即没有达到优的程度;部分公共空间虽综合得分值在3以上,但某些一级指标仍在3以下,特别是在环境适宜性维持、空间要素合理配置、生活文化复合并置等方面水平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当前该区域亟需解决步行环境的舒适性欠佳、建筑设施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性待提高、公共空间的功能多样性有限、公共活动的使用性不足等问题。

4 结束语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并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政策制定和战略实施的重要事实依据。本文根据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基本内涵,从空间承载有效改善、效益综合提升、活动多样融合、文化和谐营造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该区域环境适宜性维持、空间要素合理配置、生活文化复合并置等方面水平普遍偏低,表明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感官活力上空间承载与配置及文化活力上空间文化导入提升有待改善。

猜你喜欢

感官活力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活力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感官训练纸模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感官训练纸膜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