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地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措施探析
2022-12-15陈成厚
陈成厚
(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田街道办事处,山东滨州 256660)
当前无公害绿色农业正处于朝阳蓬勃发展期,绿色农产品发展前景良好,随着社会居民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健康的绿色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1]。面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生产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生产企业应树立绿色农产品发展意识,搭建创新型绿色农产品技术推广体系[2-3]。因此,探究无公害绿色农业发展,加强生产对应保障措施,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
1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滨州地区处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农业基础生产条件良好。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农业。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行业正向着集群化、标准化产业发展,现已培育出中裕、天宇等156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企业,主要涉及粮食、蔬菜、果品、鱼类等生产,这些企业采用标准化组织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500余个、绿色产品认证335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2个,在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产品全部合格达标。
1.2 基地建设
滨州地区围绕着“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和方向,以优良稳定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基础,将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理念,建立了180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试验基地,面积达1.87万hm2,主要包括优质粮稻试验田、蔬菜试验田、绿色水产等不同类别的生产基地,农产品正努力向更高更强的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1.3 技术管理
为加强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建设,滨州地区在基地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严格管理基地生产环境、品种选择、药肥使用等情况,安排技术管理员对生产全过程进行严格质量管理,对基地每个区域设置标注,基地环境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的质量安全。
1.4 产品销售
滨州地区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基地农产品市场拓展,提高了社会居民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认可,粮食、蔬果等日常农产品年销售量达到18.6万t。
1.5 向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滨州地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秉承“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与相适应的生产发展方式有机结合,在得到专业机构认证和许可后,通过无公害绿色技术生产出品质更高、更有营养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了规避农产品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提高相关企业总体效能,农产品行业通过联动当地龙头企业,从分散性经营向集中性经营转变,做到互帮互助,形成专业度更高的规模化产业集群,促进形成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打造区域性绿色食品品牌[4-5]。
2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前期总体收益不高
区别于常规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总体收益,由于发展经验不足,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发展前期、转型期出现产能不足、产量不够的情况。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常规农产品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更加复杂的技术环节,对客观生产条件的要求也更高,在生产转型时期,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利,甚至对于个别生产者来讲还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性的经济损失。同时,绿色农产品通常需要经过多年的培育和管理,才能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标识。
2.2 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业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生产劳动成本。比如施有机肥、除草、包装、分销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工成本高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同时,为了人为控制生产条件,蔬菜生产通常采用设施大棚进行栽培,农业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2.3 农产品生产技术意识薄弱
当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还存在认知不够充分的现象,种植与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生产上,科学性管理还不够。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应用不够的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相关从业者不具备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因而在推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时,没有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2.4 绿色农产品生产体制难以理顺
当前粮食生产经营主要还是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方式不利于粮食生产集中化、标准化,龙头企业难以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生产无公害绿色粮食有一定困难。农户以分散型生产经营为主,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难以科学化生产。同时,有一定资金积累和技术的农业生产企业,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动能不足,不愿扩大规模和品牌经营,导致农产品产地小、产量少,产品无法精深加工,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
2.5 绿色食品价格体系不完善
目前,社会上缺乏比较健全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价格体系[6-7]。由于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往往要比常规农产品价格高,而当前定价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在价格方面遵循市场化原则,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价,相关从业者的劳动付出也没有在行业中获得应有回报。
2.6 监管力度相对不够
近年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行业繁荣壮大,农业、市场等相关部门也积极跟上监管行为和处罚力度,个别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监管,大部分都是事后监管居多,管理力度依旧不够。当前市面上的一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依然是鱼龙混杂,个别还会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对于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行业来讲,一旦市面上出现假冒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往往会对产品品牌造成严重危害,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威胁群众身体健康,阻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3 无公害绿色生产要素及技术标准
3.1 产品基地环境优选标准
选择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环境主要考量3个方面因素:一是选择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作为基地,保证无公害天然农产品能够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二是选择种植农作物的主产区,可提高产品的地理标志或品牌的影响力;三是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所选基地周围无污染,水、土、局部气候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选择标准,保证农产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2 农产品栽培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的重点是无害化健康栽培。首先要选好品种,要选择与地区相适应的品种,做到高产的同时还能抗病虫害;然后要对种子幼苗精心栽培,做到合理定株、定向栽培,根据气候环境对其局部生产环境不断优化,选取更加精壮的幼苗进行标准化培养,提高农产品总体质量;最后是通过科学水肥手段以及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措施,不断调控绿色农产品生长空间,全方位提高农产品品质。
3.3 施肥技术
为保证基地土壤中的养分能处在一个平衡优质的状态,施肥前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与植株进行测试,采用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养分平衡的办法,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科学确定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避免施肥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土壤板结。需要注意的是,施肥时结合水肥一体化进行施肥,可提高农作物的吸收利用率;另外,在使用农家肥时,要优先选择细腻的鸡粪,在进行充分腐熟无害化处理之后方可使用。
3.4 病虫害防控技术
主要采用生物防控、物理防控技术来达到无公害化绿色生产的目的。生物防控技术强调的主要是有效利用生物对抗来对有害生物进行灭杀处理,比如,害虫的天敌有青蛙、寄生蜂、瓢虫以及鸟类等,要保护有益虫鸟来对农业害虫进行对应防控。同时,物理防控技术主要是通过一些物理手段对农业害虫进行防控,比如利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类害虫,利用高醋膜以及黄油板诱杀蚁类害虫,利用粘虫板、性引诱剂诱杀金龟子、潜叶蛾等成虫。
3.5 收获加工包装贮藏及运输标准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后期从收获到打包运输的工序中,会涉及不同环节的技术及标准应用。在收获时要及时采收,需要晒干的农作物用竹席或者三合土晒场进行翻晒;在收获过程中为使农作物不被积压、保持新鲜的状态,要进行整齐洁净分装;在加工过程中,应当保持加工区干净整洁,防止农产品产生二次污染;在农产品包装、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冷藏、保鲜、分类存储等要求标准。
3.6 农产品质检技术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前,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抽样质检,检验主要内容为药残、重金属、违禁添加物等。企业要及时向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真实的检测样本,对样本真实性负责,被检测合格批复后方可进入市场。专业机构质检要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把关,认真出具检测报告,确保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4 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4.1 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推广需要较高成本,同时绿色农产品在转型时期并没有过多实质性收益,加上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处于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的资金投入以及优惠政策不同,社会资本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农业等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加大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行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通过发放特种农业贷款、适当减免工商税收、实行价格补贴等政策,促进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业发展。
4.2 加大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
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相关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层面的助力,政府应根据当地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计划地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产业,在提高绿色农作物质量、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以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实行产地认定以及产品认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突出抓好重点产业产品的开发和认证,增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公信力。
4.3 抓好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
加强生态农业环境管理,农业、环保、水利等部门要持续对水、土、气等环境要素进行质量监测,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坚决制止任何破坏农业发展环境的行为,鼓励农业企业“清洁生产”,鼓励农民群众多施生物肥料,落实药肥“双减”行动,减少药肥造成的农田污染。
4.4 建立科学化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
因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区别于传统常规的农产品生产,所以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农业生产优秀经验,对产地要有严格要求标准,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支持地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明确区域范围。同时,要建立符合当地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可借助标准化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发展,带动无公害绿色农业发展,助力绿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
4.5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管理保障
为保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质,在生产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化管理,按照相关政策的规定进行生产,同时要配备与之相关的具有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以及技术人员,通过明确完整的生产、销售案底来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值得注意的是,生产管理中一旦发现从业人员或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例生产,出现使用违禁用品以及淘汰的农业投入品等现象,政府要严惩。
4.6 提高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技术推广意识
就当前绿色农产品行业而言,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技术推广是一个风向标,现如今绿色意识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对于从业人员来讲,在技术推广和普及方面的难度已被大大降低。农业从业者应加大绿色意识,制订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规范标准,加大质量控制技术推广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
4.7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由于市场目前存在一些冒充无公害农产品的现象,因而农业、执法等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监管办法以及惩戒措施,完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行业的相关监督管理规范。要建立相对公平透明的绿色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使得优质优价原则能够被充分体现出来。另外,还需加强相关法制规章制度建设以及执法力度,为行业及个人正常经营应得利益保驾护航。
4.8 打造产业品牌树立口碑
品牌效应对于农业行业来讲十分重要,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打造知名品牌往往可以起到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农业基地建设要以标准和品牌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实施品质提升品牌战略行动。由于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中初级产品的品种相对繁多且复杂,而且能进行深加工的品种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始终处于一种比较低的状态,对行业品牌的增值起不到决定作用。因此,只有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才能提升绿色品牌价值,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业良性发展。
5 结语
无公害绿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举措,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加速推进过程中,只有树立良好的绿色意识,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打造出产业品牌及品质认证,才能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