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2-12-14曹蒙娜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动手美术能力

曹蒙娜

新课标强调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美术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可以加深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体验,形成鉴赏与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美术创新能力。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适合在动手活动中观察、体验,进而产生创作动机,可以加深他们的认知。学生动手的过程就是从直观认知入手而不断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师的美术教学不能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美术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不注重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不能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按教师的相关指令来完成美术学习任务,完成美术作业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学科失去兴趣,并且缺乏动手创作的意识,遇到问题不能通过动手进行相关操作与验证,学生的动手与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美术环境的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为学生的动手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首先,要营造浓厚的美术教学氛围。如举办丰富多彩的美术展览、艺术节、美术兴趣小组等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美术博物馆、艺术活动展演等,用艺术的形式装饰美化校园、班级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其次,要完善和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及设施。美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设施,不仅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建立多媒体教学设施,还要完善网络数字化教学系统,充实美术教室,让学生学会遇到问题通过查阅网络资料解决问题,在动手的过程中,建构美术知识。最后,还需强化美术工具材料的收集。美术工具既指教师教学使用的教具,也指学生学习美术使用的学具。美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定的工具,学生不断地利用工具创造与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动手意识培养,让动手实践贯穿教学过程

学生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动手操作,动手意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动力。要学做结合。学,就是懂得相关理论,清楚操作规程,而做,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动手对美术知识理解与内化的重要作用,要以丰富的美术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实践理解与内化美术知识与提高美术技能。例如,在学习“雕萝卜”时,学生准备好萝卜与小刀等工具,由教师引导欣赏相关雕刻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造型,并且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雕刻作品更具美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相互探讨,观察同伴所制作的作品,再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除了课堂渗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意识,还要注重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作品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与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意识才能形成。

(三)丰富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

1.依据教材,拓展动手空间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离不开美术教材这个载体。大多美术教材内容的设置能体现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美术教材设计通常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强调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设置了丰富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体验、审美能力及引导情感健康发展。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精神及教材的总体要求,挖掘教材与学生密切联系内容,拓展动手参与的空间。如学习“老师和同学”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能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培养观察能力;能描绘出人物之间的故事,促进想象与表现力提高;通过对教师与同学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等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为拓展动手空间,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教师或者根据记忆画出自己心目中教师形象;二是通过想象或记忆画出师生之间的故事;三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表现教师这一人物特征。这三个活动都涉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授“画脸”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观察京剧脸谱入手,让学生了解精湛的京剧艺术不仅在唱腔方面有着很高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且在美术艺术造型方面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質,在引导学生画脸的过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还让学生受到了民族文化熏陶。

2.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动手能力教学资源

随着美术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美术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美术教学可以结合自然、社会资源进行拓展,美术活动可以在课外及校外展开,甚至深入各学科教学,还可以挖掘当地美术文化资源,让美术教学拓展到地域文化,使美术教学活动的空间更为广阔,资源更为丰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选择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丰富的美术资源,路径很多,基本途径有三个:一是学生身边熟悉的题材,提高学生动手的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借助学校周边的小区文化角进行现场教学,或者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青少年文化宫以拓宽学生视野。二是把学生喜爱的题材作为教学资源,教师要了解学生,洞悉他们的兴趣点所在,如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动画题材,每个学生几乎都能说出大量的篇目,教师完全可以把动画作为教学资源,并向学生推荐具有积极意义的动画。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动手创作。三是开发适合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实现对国家地方教材的补充与完善。

(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空间,学生拥有了广阔的动手实践空间,才能有效地通过动手发现美术作品的美,才会在动手创作中进一步总结相关技法,学会通过自我体会与反思,提高自身美术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参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解放学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大胆地想象与思考。善于动手,实现自己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创造。

1.应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动手空间

首先,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学生的参与形式。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除了欣赏美术作品,就是根据示范画进行模仿绘画,学生会对美术学习产生枯燥感,也就失去了动手实践的兴趣,因而,教师要以学生学情为依据,以学生特点为教学过程设计的参照,探索适合学生心理与兴趣需求的教学方法。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如情景教学法,是适合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情景中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体验美术情境,加深审美体验,产生动手创作的动机。美术教学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促进学生的经验分享与互助,因而合作教学也被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合作教构建了立体交叉的互动教学网络。无论情景教学还是合作教学,都可以很好地贯穿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美术教学中还常用故事导引法、角色扮演法等,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美术教学方法要在目前有效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革与优化,发现更加丰富多元的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直指动手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发展应该作为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关注学生动手机会的提供,给学生充分自主动手实践的空间。美术教学通常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但是目标集中于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动作中体验美、创造美。

其次,根据学生特点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进学生体验的加深。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手段十分简陋,黑板、教本、粉笔是教学手段的全部,在美术教学引入模型、图画等教学手段之后,课堂才有了活跃气息。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的发达,信息技术媒体被广泛应用于美术课堂,为美术教学注入了生机,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非洲雕刻艺术”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非洲雕刻艺术作品,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欣赏,让学生谈谈感受,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相关的雕刻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非洲及中国不同的艺术作品风格。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营造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观察与对比,提高了美术教学效率。

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拓展学生动手空间。美术教学主要渠道是课堂学习及美术动手实践活动,教师要组织开展课外美术教学活动,为学生拓展更大的动手实践空间。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促进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让学生拥有更为自由的创造空间,通过课外美术活动开拓视野,培养观察与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乐于动手的能力与习惯。因此,美术教学要改变目前美术课外活动占比较少的情况,改变被语数英占据、参与人数不多、美术活动小组受众面小的局面。学校要对美术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多开展美术活动,根据各学校的特色,建立特色美术活动组织机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定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如参观展览、举办美术展、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在学校美术活动保障机制规范督促下,提高美术活动的实效性。

2.注重引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树立美术学习信心,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这些都是美术教学中实现动手能力提高目标的不利因素。教师要因势利导,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小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仰之情,他们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

在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是脆弱的,他们可以把成功的喜悦挂在脸上,在遭受失败时,他们心里也会苦恼悲伤。因而,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师一个抚摸学生脑袋的小动作,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都可以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自信是在教师的欣赏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在教师充满鼓励的情境中,学生就会积极动手,发挥创造潜力,提升美术素养。教师要注重引导,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引导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一堂美术课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师要分析学生学情,对学生进行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对每类学生引导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要以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有时候不会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运行与推进,对于突发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处理,促进教学的衔接与平稳推进,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如果学生课堂上有突出的表现,超过了教师的预期,教师要根据实際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根据学生的能力将相关内容补充进去。运用教学机智处理意外情况,这是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应变能力。引导不仅只是集中于课堂的开始环节,还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关注每个教学环节,根据出现的状况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学生的变化是随着课程的推进而发生的,譬如课堂的开始环节,由于教师运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探究积极性,但是接下来的过程却索然无味,那么学生的兴趣与动力也会随之降低,出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滑坡现象。所以,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抓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教师注重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积极动手、乐于探索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学生自信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审美个性进行肯定与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有着自身不同的感受,理解程度也不相同,此时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而是要倾听学生见解,对他们独特的体验进行恰当的鼓励,保护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其次,运用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美术课有很多环节需要学生去体验,如对材料的应用与制作,各种材料与工具的体验都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动手,加深感受。在制作课上,不规定统一制作模型,制作步骤不进行限制,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最后,要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提高动手能力。学生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这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教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作品不管是出奇还是平淡,都要给予适当鼓励,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美术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因材施教,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动手能力;强化动手意识培养,让动手实践贯穿教学过程;优化动手能力教学课程资源及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动手美术能力
我也来动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创意美术
动手画一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