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买单?
2022-12-14刘成婧
刘成婧
2022年9月初,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在湖南省耒阳市坛下乡督查发现,自2005年以来,该市已累计投入资金两亿两千万元,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五百七十九处,但28%运行情况一般,7%运行艰难、收不抵支,5%闲置停用。部分村民仍在饮水安全方面存在困难,有的至今仍要到几公里外挑水吃。
地方投入上亿元建民生工程,本来意义在于改善民生,但大量设施沦为摆设,中看不中用,恐怕已经谈不上“民生工程”。
目前,耒阳市表示已着手整改。但整改又要花费一笔资金,早知如此,当初为何不在项目前期做好可行性论证,或者在项目进展中发现问题后及时叫停呢?
值得关注的是,督查组还发现,当地的一些饮水工程早年间以“村民饮水不安全”为由立项,近年又以“农民没有需求”等原因被报废或者闲置。这不禁令人质疑,村民到底需不需要饮水工程?或者说,这所谓的“需求”到底是村民的需求,还是个别领导急于做出政绩的需求?
江西財经大学欧阳静教授长期从事基层治理研究,她在调研中发现,某县为响应上级号召,对全县国道两侧村庄的所有农房进行统一样式的改造,仅仅为了完成这项当地干部口中的“穿衣戴帽”运动,她所蹲点的乡镇就负债六千万元。然而,当地村民并不配合,他们认为,基层政府只顾建设一些上级喜欢看的形象工程,却不顾乡村社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农技服务的需求、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维修等。
除了民生工程,一些扶贫产业项目同样沦为了“面子工程”。一名下派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告诉记者,一些地方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这本是促进发展的好事,但实际上,个别干部不加调研、“拍脑袋”推广种植的经济作物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财政资金大笔支出,经济林苗成片栽下,看似工作成效显著。但几年之后,村民却种不出优质果实,或同类竞争加剧,无法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
无论是民生工程还是产业项目,只有做好调研、结合当地需求和实际条件进行充分论证,才能避免项目沦为主政者的“形象工程”。而另一方面,无论何种项目工程,如果只重争取资金、忽视后期维护,最终也将沦为摆设。
2021年9月,国务院督查组发现贵州纳雍的专项扶贫农业园已经荒废五年之久,项目还导致八百六十二万元资金打水漂、村民五十七万元土地流转金遭拖欠、大量农田荒废。督查组表示,当地政府向企业拨款时,对资金使用情况不管不问造成了项目的荒废。
无论是荒废的农业园,还是结不出果实的“经济林”,哪怕被叫停整改,也免不了再花费一笔巨额财政资金,民间戏称有的工程“先用几个亿建,再花几个亿拆”。
这些华而不实的“工程”让地方财政买单,让人民群众折腾。而攒足“面子”和“政绩”的决策者届满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不用为此买单吗?答案是否定的。
今年8月被“双开”的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某东,被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今年6月被“双开”的江西省九江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原党委书记、局长黄某杰也被指“政绩观扭曲,不计收益不顾风险,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虽然已有不少前车之鉴,但依然可以看到,个别领导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绩观偏差问题。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罔顾民生实际,用如此昂贵的“道具”给自己“贴金”,最终造不出“功劳簿”,只有“耻辱柱”。
【原载《廉政瞭望》】
插图 / 形象工程 / 崔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