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表与岭南师友交游考述
2022-12-14徐丹
徐丹
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明朝广东承宣布政司广州府从化县(今广州市从化区)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乡试第六人,屡试春官不第。嘉靖三十八年(1559),就铨于吏部,授翰林院孔目。嘉靖四十年(1561),升吏部司务,以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舍人,供事内阁。嘉靖四十四年(1565),擢南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丁母忧归。起补户部浙江司员外郎,监通州仓,转饷云中。事竣,复召典制敕,与修《世宗实录》,晋本司郎中,又修《穆宗实录》,升河南布政司右参议,仍掌制敕事。万历七年(1579),致仕归,两年后卒。阮元《广东通志》载其“尝与修《广东通志》《从化志》《罗浮志》《清泉志》,所著《瑶石山人稿》《梅花社稿》《北游稿》《谕后语录》《养生杂咏》若干卷行于世”。其书多已散佚,今仅存诗集《瑶石山人稿》十六卷及《清泉精舍小志》一卷,共存诗一千六百余首。其中《瑶石山人稿》所著交际唱和诗占全本诗作的三分之二左右,而《清泉精舍小志》所著皆是黎民表与友人的交游诗作,其交游情况便可从中窥见一斑。
黎民表诗作中有浓重的拟古痕迹,其古体诗大多化用前人诗句。王世贞尝谓:“民表五言古自建安而下逮梁、陈,靡所不出入和平丽尔;七言歌行,有卢、杨、沈、宋之韵;近体沨沨全盛遗响。”(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陈文烛亦评曰:“古诗不雕而藻,子建景阳之遗也;歌行恢张而润达,夫嘉州之遗也;七律冲澹而远,应物随州之遗也。”(陈文烛《二酉园续集》)但细察黎民表与其岭南师友的交游诗,其诗风清新雄健、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承继了岭南诗歌传统,并为岭南诗派摆脱复古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与业师黄佐的交游
万斯同《明史》曾载:“(黎民表)与弟民衷、民怀,友人吴旦、梁孜、梁柱臣、梁有誉、欧大任从学于香山黄佐,相倡和为诗。岭南自孙蕡、王佐等五先生后,诗学复兴。”可知黎民表少时与梁有誉、欧大任等人师事于岭南著名学者黄佐,且诗学成就斐然,可踵武前人,盖受其师陶染。
黄佐(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明朝广东承宣布政司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人。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改督广西学校,后弃官归养。嘉靖十八年(1539),以翰林修撰左春坊起于家,寻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嘉靖二十六年(1547),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次年致仕,卒谥文裕。其学以程朱为宗,又博综今古,究心于经史学问,著书多达二十余种,囊括经、史、子、集。纪昀《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在明人之中,学问最有根柢。文章衔华佩实,亦足以雄视一时。岭南自南园五子以后,风雅中坠,至佐始力为提倡。如梁有誉、黎民表等,皆其弟子。广中文学复盛,论者谓佐有功焉。其诗吐属冲和,颇见研练。于时茶陵之焰将熸,北地之锋方锐,独能力存古格,可谓不失雅音”。由此可知,黄佐在诗文创作上并不依傍门户,亦不受“七子派”复古潮流的影响,而是独树一帜地保留并承继着孙蕡、王佐等“南园五子”的风雅。且黎民表等人能够踵事增华,也是黄佐的教诲与倡导为之奠定了重要基础。
黄佐的诗歌立足现实、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善于用寥寥数字将当下心情融入周围环境中,从而创造出窅然的意境。这种手法如春风化雨般陶染了黎民表,从其在与师友聚会时所创作的诗歌中都可窥见一二,如《十五夜同丁戊山人集泰泉先生宅分得深字》):
行云隐明月,华烛散轻阴。
南国词臣第,东游海客心。
坐怜寒漏短,闲爱夜杯深。
更听霜空鹤,翩翩送好音。
黎民表在此诗中记录了望日夜晚与友人傅汝舟在黄佐家中集会的场景。诗人将老师称作“南国词臣”,足见其对业师的敬仰之情,用“坐怜寒漏短,闲爱夜杯深”描绘出宾主尽欢不忍散席的心情,尾联一语双关,既说了夜听中的鹤鸣是“翩翩好音”,又可理解成诗人将此次聚会所得比作响彻夜空的鹤鸣,以诉说犹如醍醐灌顶般的震撼心境。
对于先生的治学思想及谆谆教诲,黎民表“独见雅重,诸所论撰,必与公商榷”(胡应麟《诗薮》)。且于多年后黎民表再拜读先生文章时仍有所得,心绪激荡,难以平复,其在《舟中读泰泉先生文集》一诗中写道:
光岳留遗草,功名逐逝波。
祥麟悲鲁史,孤凤避云罗。
一代风流尽,余生感慨多。
夜台今拱木,吾敢拟西河。
由诗中“遗草”“风流尽”“夜台”可知,此时的黄先生业已作古,功名逐逝,但其留给弟子们的余音,仍旧带去拔树撼山的回响。陈文烛于《黎瑶石先生集序》中对黄、黎二人评价甚高,曾言:“黄才伯与先生(黎民表)起而承之,受授一道,得其精华。黄若大河而先生则砥柱之高峻也,黄若长江而先生则中冷之清绝也。”由此可知,黎民表得其业师黄佐的教诲,继承了岭南诗歌的传统,发展了孙蕡等人雄直刚健和清新自如的诗风,秉承了黄佐不傍门户、自成一家的精神,为岭南诗派摆脱复古主义的影响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与梁有誉的交游
梁有誉(1519-1554),字公实,号兰汀,明朝广东承宣布政司广州府顺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人。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于乡。嘉靖二十九年(1550),与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等中同榜进士,授刑部主事。两年后称病归里,奉母课弟。嘉靖三十六年(1554),卒于家。著有诗文集《兰汀存稿》八卷。梁有誉仕途蹇厄,而此时的黎民表也是科举落拓,二人虽相距甚远,却常有诗作往来,聊以慰藉。
嘉靖二十九年(1550),北境发动“庚戌之变”,梁有誉有感而作《感秋》六首,描绘了北方边境“一望关河夕照孤,商声萧瑟起平芜”的紧张局势,同时包含着“京国念归怀陆橘,乡园行乐想潘舆”的思乡念亲之情和“可堪多难当揺落,却忆东篱菊又开”的隐居避世之意,但又体现出诗人“一出碧山秋已晩,惭随时哲待公车”的狼狈境遇。可知此时梁有誉虽已蟾宫折桂,但却疲于仕途、心系田园。黎民表随之便作《和公实燕台感秋》六首,先以“碣馆三秋愁桂玉,乡书千里比琅玕。蓬茆自是烟霄隔,惆怅无因附短翰”表达对收到挚友来信的欣喜,后用“岁月升沉销壮心,鬓毛无那百忧侵”“黄花烂熳增愁思,安得琼枝共醉唫”表示对挚友意志消沉的理解,后又用“文园遥忆病相如,几度裁诗慰索居”“闻道乞身书欲上,圣明应未许悬车”表达对挚友心系江湖却又身居庙堂的现状的理解和安慰,最后用“沧海烽烟犹溅泪,杜陵花竹未销忧。长安正在浮云外,不为相思重倚楼”表示了对仕途心灰意冷的挚友的勉励,言辞恳切,感情真挚。之后,梁有誉又作《寄黎惟敬》,表达对这位旧友的想念:
故人家傍青山曲,千树梅花数亩池。
愧我昔为三径客,忆君今赋四愁诗。
旅窗月照焚香处,水阁风清染翰时。
两地幽怀不同赏,朝簪空自负归期。
此时的梁有誉已经摆脱了初入官场时的消极心态,逐渐步入淡定从容的佳境,只是仍然想念旧友,对“两地幽怀不同赏”的现状充满遗憾,也暗藏着企盼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之后,梁有誉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寄书告知黎民表,黎民表为其作《闻梁公实得请南归》,以记录得知老友即将还乡的喜悦之情:
天地干戈满,风尘信息稀。
暂辞青琐直,遥望白云归。
种秫堪为酒,纫兰可作衣。
蹇予犹负米,惭尔息尘机。
此时的黎民表还在背负着科举的任务,而梁有誉却已经被官场磋磨得身心俱疲,虽然两个人的人生方向发生了转变,依然没有影响二人的莫逆之谊。在这首诗中,黎民表为梁有誉展望了回乡后的闲适生活,也对其远离朝堂忘却尘机表示歆羡。
在梁有誉回乡后,黎民表还与其多次聚会,二人留下了多首记游诗。黎民表有《同公实、思伯游北郭诸山》《同公载、公实、思伯登白云最高顶三首》和《拙清楼闻笛》等,梁有誉有《初夏与陈公载、黎惟敬、惟和、梁思伯游北郭诸山》《登白云山顶》和《霜夜楼中闻笛有感》等,且二人曾同作《赋得临池柳》《安期岩》,可知二人交往十分频繁,直至梁有誉离世前,二人还曾相约欲游罗浮山,却因烈风海涛竞作,阻而未往,梁有誉曾作《游罗浮阻风大唐田舍》以记录此行,但未料之后梁有誉婴疾不作,溘然长逝。此次出游,盖成黎民表终身憾事。
黎民表与梁有誉的交游诗多集中于黎民表的中青年时期,此时的黎民表多数时间仍身处岭南,满怀屡困春官的挫败惆怅却又对仕途的憧憬向往,故其诗风清劲雄直,和平雅正,结构严谨,情深语挚。
三、与欧大任的交游
欧大任(1516-1595),字桢伯,号仑山,明朝广东承宣布政司广州府顺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人。十四岁授邑弟子员,后科场蹭蹬,八次应举弗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岁贡赴京,选江都训导,次年转光州学正、邵武教授。万历三年(1575),升国子监助教。万历七年(1579),改大理寺左评事。万历九年(1581),迁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次年转虞衡郎中。万历十二年(1584),得请致仕。著有诗集《思玄堂集》八卷、《旅燕集》四卷、《浮淮集》七卷、《轺中稿》一卷、《游梁集》七卷、《南翥集》一卷、《北辕集》一卷、《廱馆集》四卷、《西署集》八卷、《秣陵集》八卷、《诏归集》一卷、《蘧园集》二卷、文集《欧虞部文集》二十二卷、《百越先贤志》四卷,以及《广陵十先生传》一卷等,清人汇刻为《欧虞部集》。
欧大任少时同梁有誉、黎民表师事黄佐,相交甚笃,且自梁有誉辞官回乡之后,三人常常集结唱和。后梁有誉离世,二人先后赴京入仕,淹留京都近十年,生活轨迹时有重叠,故二人交游唱和作品数量可观且内容丰富。
嘉靖四十二年(1563),欧大任抵至燕京,二人自黎民表铨选吏部始,暌违三年后再见,自是欣喜非常,黎民表作诗《欧桢伯自岭南至止宿借树轩》以记之:
烽尘天外叹离居,握手惊看万里馀。
步入梁园看雪日,来逢宣室礼神初。
多情不厌尊前舞,小摘应怜雨后蔬。
金马陆沉吾自老,汉皇停辇问相如。
黎、欧二人为入仕已耗尽半生心血,此时年近半百的两位老友重聚京师,自是感慨万千,后用“金马陆沉吾自老,汉皇停辇问相如”表达二人虽已到可以隐居的年纪,却仍然希望能够重拾起少年时的踔厉奋发,有所作为。
隆庆三年(1569),黎民表丁忧事罢,起补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北上赴任。届时,欧大任仲弟欧大钧卒于金陵,欧大任赶赴金陵奔丧,此事载于《奠亡弟衡仲文》,“(己巳)四月,闻衡仲腰腹作痛,遽遣人迎就医江都,报云:‘旧病不足为忧。再遣人强其舆疾来,又好言宽我忧。岂谓其遽舍我而死耶!是月之十日,开府、中丞召我淮上,还至邗沟,衡仲之讣自金陵至,扮膺长号,肝肠痛割,匍匐兼程至,则族侄逵璲之同商者已为之大小斂盖棺矣。绕棺大恸,呜呼痛哉!”(欧大任《欧虞部文集》)二人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重逢,欧大任作《黎职方惟敬北上见过》以记之,其诗云:
负弩争迎画省郎,为余驻马问凄凉。
泪挥一掬江头月,鬓乱千茎岭外霜。
南国昔年同小草,西京今日待长杨。
自怜曾是公车客,老向芜城忆建章。
黎民表回之《过广陵访欧桢伯官舍》:
玄草何如执戟郎,高斋终日坐清凉。
燕台乍解双龙剑,汴水重游两鬓霜。
久客岂堪闻落水,故人相见把垂杨。
赋才寂寞谁能荐,犹愧含香入建章。
此时二人俱经历丧亲之痛,重逢时百感交集,二人皆于首联感慨现状凄凉,欧诗表达痛失手足的哀恸,黎诗表达未知前路的迷茫;颔联二人皆感慨两鬓斑白却仍要离乡背井的无奈;颈联再叙与老友异乡重逢却又要面临即将分别的不舍;尾联互相勉励,面对仕途多艰,仍为再入朝堂而重整旗鼓、秣马厉兵。
万历六年(1578)除夕,辽东大捷,《明神宗实录》记之,“(万历六年十二月庚子)居正又题:‘适得蓟辽总督梁梦龙塘报,言“辽东大捷”等,因臣看,此举虽系出边捣穴,其所获皆守帐家口,与精兵入犯临阵者稍异,然斩馘至八百余级,使贼狼狈内顾,未及抢掠而去,斯其功亦奇,而可以慰。”欧大任因此作《除夕立春朝回纪事时辽东大捷》以记之,言曰:
鸣佩从容出禁闱,六花犹满侍臣衣。
腊前彩胜沾春色,云里青旗照曙辉。
太史秦中迎气入,将军辽左捷书飞。
甄家博士空相笑,为恋清时尚未归。
诗中记录了欧大任因大捷而喜悦并企盼边境战乱早日平定、戍边将士能尽数归家的心情。黎民表作《答欧桢伯除夕立春朝回纪事用韵》回之,其诗曰:
新传彩胜出彤闱,步履跄跄捧玉衣。
辽海捷书连日夜,汉廷歌颂有光辉。
身离天仗因多病,梦绕家园欲奋飞。
上国莺花偏烂漫,江南庾信几时归。
黎民表亦同老友一样为胜利而喜悦。但诗中第五句话锋骤转,表述了自己年老多病、梦萦故乡的现状,尾联借“庾信”一语双关,既说望羁留北境的将士可尽早回家,又代指漂泊北方的自己亦可尽早回到岭南的迫切心情。次年,黎民表终得请致仕。欧大任作《送黎秘书惟敬得请致仕二首》为其送行,后又送其至广渠门,作《广渠门再别黎惟敬》送之,以“终期沧海同舟去,犹忆长安并马游。携手飞云成二老,万峰梅萼五城秋”感慨时光易逝、难堪离别的心绪。黎民表回乡后不久,欧大任便迁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后转虞衡郎中,掌山林川泽。黎民表遂借送欧大任之孙北上之机作《送欧公孙游南雍兼寄其祖虞部公》带去对老友的问候:
金陵花月不曾空,粽汁曾经饮楮公。
伏暑梦回茅屋底,何人酤酒话江东。
江夏童年已拜郎,殿前扶侍有辉光。
冶城高会群公在,白首山林引目长。
诗中描述了黎民表回到故乡后睹物思人,回想与好友年少时一起交游畅饮的场景,一句“何人酤酒话江东”道尽牵挂,也在说明当年一同游玩的旧友如今尽数离世的凄凉。之后,诗人又表示对老友调职的勉励,“白首山林”一词既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的闲适,又在说明老友白首之年管辖山林的境况,虽与老友身处两地,却在以二人都可见到的意象表示自己的驰念。不久后,黎民表亡故,欧大任作《哭黎惟敬二首》挽之。两位老友的交游至此告一段落。
黎民表与欧大任的交游诗多集中于黎民表中老年时期,此时的黎民表经历了仕途风霜、亲友离世等一系列人生悲欢世事,其诗风更沉郁雄健,意境宏阔,含蓄坚韧,情深旨远。且其久居燕京,虽与王世贞、李攀龙、徐中行等时常交往唱和,但其交游诗作并未受到太多复古习气的影响,依然保持清新自如的风格,盖受岭南传统诗风影响甚深。
胡應麟曾言:“黎惟敬五七言律,深靓庄严,类梁公实,而老健过之。”(胡应麟《诗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曾载:“才伯髻乱以奇隽名,及入翰苑,博综今古,著书凡二十二种,究心于理学经济,而修辞技藻,杰然争雄艺苑。岭南人在词垣者,琼台、香山,后先相望,而梁公实、黎惟敬皆出才伯门下,于是南越之文学彬彬然比于中土矣。”朱彝尊评:“瑶石诗读之似质闷,而实沉着坚韧,元美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材者,仅此一人而已。”(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亦载:“(黎民表)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重,无绮靡涂饰之习。盖与太仓历下同源而派稍异。故虽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同列为续五子,而终非四人所可及也。”亦知黎民表不仅在岭南高张大纛,还在中原也蜚声一时,不仅为岭南诗风踵事增华,还为扩大岭南诗派的影响、推动岭南诗派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