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长子形象的解读
2022-12-14闫银花
闫银花
长子文化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最早追溯至奴隶制时期,宗法制便是最具长子文化代表的一种制度,利用血缘关系实施管理,该制度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宗法制最早被人们所知晓,是在商朝后期到周朝的这一段时间,后期嫡长子制度更具系统性。嫡长子继承制的背后是古代社会的封建观念,伴随后来的五四运动,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被摒弃,但是长子文化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一旦发生家族问题,人们往往会优先联想到长子文化,这一点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非常直观的体现。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比较经典的长子形象,例如巴金《家》中的高觉新、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长子形象。透过文学作品中塑造长子形象的分析,发现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文学含义,这也对现代研究文学作品开辟了新的切入点。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塑造长子形象的不同维度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长子形象不但深入人心,而且也是在读者的阅读感受中最具独特性的人物形象。所以,无论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如何,长子形象的性格特征均带有一定的相似度。为了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长子形象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下面分别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长子为了家族的自我牺牲
既然讨论的是长子形象,必然是生活在大家族中,这样的生活环境难免会产生矛盾。根据众多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长子形象,通常长子承担着处理家族矛盾、维护家族秩序的责任,且更多情况下会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即便如此也未必会获得好的处理效果,最终造成长子的悲剧。关于这一点,下面分别针对高觉新、祁瑞宣、孙少安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巴金《家》中的长子—高觉新作为大哥,也是长房长孙,从小深受家人宠爱,因其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想要出国深造。姨表妹梅是觉新的青梅竹马,但是正因觉新是家中的长子,需要延续家中香火,在父亲的命令下不得已与梅分开、停学,甚至以抓阄儿这种看似随机的方式,选择了今后共度一生的人—李瑞珏。瑞珏最终也因不能承担迷信“血光之灾”的责任在城外待产致死。高觉新并未对任何一个决定进行反抗,想要通过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家族和平。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发展,高觉新所奉行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最终使家族解散,造成妻离子散的命运。
老舍《四世同堂》中塑造了很多长子形象,例如一号院的钱孟石、五号院的祁天佑及儿子祁瑞宣等,其中祁瑞宣在众多长子中不但形象最为丰富,而且也是长子自我牺牲精神的最佳代表人物。该作品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祁瑞宣更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环境下忠孝不能两全,这使祁瑞宣陷入矛盾与痛苦中。无论是选择为国家尽忠,还是为亲人尽孝,他都会受到内心的谴责。祁瑞宣心中有浓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也正是因此想要离开北平,但是内心对家族的责任感又使其退步,坚持着自己是家中顶梁柱的责任感,最终选择牺牲梦想。虽然祁瑞宣内心并不喜欢妻子韵梅,但是为了能够让家中长辈高兴,最终还是选择了她,祁瑞宣认为只要长辈高兴,自己作出的全部牺牲都值得。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也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比较经典的长子形象。孙少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聪明,这种聪明尤其表现在读书上,但当孙少安十三岁念完小学便自己放弃了继续读书,选择帮助父亲赚钱养家,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妹妹。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加之孙少安的生长环境在农村,只有读书才是成才的出路,但是孙少安选择放弃读书,代表他一辈子只能成为农民,而且放弃读书的同时也放弃了爱情。润叶是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也是孙少安的青梅竹马,是孙少安眼中的公家人,在当时的年代下,农民与公家人结婚的可能性非常小。尽管两人相爱,却被田福堂反对,不得已与别人结婚。在这部小说中,孙少安作为长子,选择牺牲自己的前途与爱情,换取弟弟妹妹读书的机会,这是身为长子的责任,也是文学作品中对于长子形象的一种刻画。
对比以上三部文学作品中的三位长子,共同点便是都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一旦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出现矛盾,他们率先选择家族利益,放弃个人利益,承担作为家族中长子的责任。
(二)长子的家族与社会责任感
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长子,传统文化对其影响根深蒂固,而且在长子所接受的家族教育下,必然会在内心形成家族使命感,认为自己作为长子,需要承担家族发展与延续的责任,这种家族责任感,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长子形象的又一体现。
《家》中的高觉新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尤为浓厚的身为长子的家族使命感与责任感。例如,高觉新在走出学校时便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作为长子的责任,需要维护家族秩序,虽然这些观念与内心想法、追求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认为为了维护家族秩序需要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但他依然选择承担起这份责任。高觉新对自己的工作不是非常喜欢,只是因为这份工作可以减轻家中负担才继续坚持。作为长子,高觉新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养家糊口。当高觉新发现弟弟高觉民逃婚,上需要面对家长,下则想到了弟弟一辈子的幸福,但高觉新依然以家族为重,认为自己不能与弟弟一样反抗,否则家族秩序可能会彻底崩塌,其实他也没有想过要像弟弟一样反抗,身为长子,也只是执行家长命令维持秩序。
《四代同堂》中的祁瑞宣与高觉新相比,拥有进步思想,面对当时的大环境,祁瑞宣想要报效祖国,但也正因为环境,祁瑞宣不得不选择养家,这也是他作为家中长子的责任。当祁瑞宣和弟弟祁瑞丰产生矛盾后,虽然内心对弟弟瑞丰和弟媳不满,但为了家族依然选择隐忍,这正是因为祁瑞宣内心作为长子,想要维护“四世同堂”的责任感。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身处新时期,在农村长大,也深知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下,作为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方面孙少安放弃学业帮助父亲养家,另一方面也因为弟弟妹妹上学读书、走出农村奉獻了自己的未来。孙少安的责任感除了在家庭中体现外,还可以通过村子中其他农民加以展现。孙少安选择创业获得了成功,依然选择帮助村子中的其他人共同致富,通过这一点足可见孙少安强大的责任感,以及宽容、善良的品性。
(三)长子的内心与人格矛盾性
在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塑造的长子形象普遍接受过新式教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了解来自西方的思想与文化,而且也对其自身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形成思想的解放。然而长子本身在接受了家族文化熏陶之后,思想中原本的传统性并未完全摒弃,这就会和后天接受的现代性思想与文化发生冲击、碰撞,导致内心与人格出现矛盾,在此方面可以理解为“双重人格”。
《家》中的高觉新作为家中长子,其生活的时代面临新旧时代的交替,在家中从小受到家长的影响,接受的是封建礼教文化,这为高觉新的思想赋予了软弱性。在高觉新上学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思想之后,加上在当时五四运动的作用下,高觉新思想也有先进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双重性格,使他在面对家中的长辈和同辈的弟弟妹妹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他对待长辈的一面是无抵抗主义与作揖主义,对待弟弟妹妹则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当高觉新发现觉慧与淑英逃走,作为哥哥还会对他们给予帮助,认为这种自我牺牲可以换取弟弟妹妹的自由。通过以上情节,高觉新不仅具有封建礼教思想,还是一个反抗者。
《四代同堂》中的祁瑞宣和高觉新的生活时代相同,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内心非常渴求开放与自由。但与此同时,祁瑞宣也深受祁家长房长孙身份的约束,向从小接触的传统文化妥协。祁瑞宣对未来有非常多的想法和激情,但是被“长房长孙”这个身份困在“四世同堂”中。在祁瑞宣的内心,他始终面临选择“家”还是选择“国”的问题。虽然祁瑞宣非常想要实现“家国”统一,但是面对现实最终还是不得已地选择了“家”,这也促成了祁瑞宣这个人物的矛盾的性格。
相比较之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的生长环境是当时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孙少安想要学习知识,也知道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出路。但与高觉新和祁瑞宣相同的是,孙少安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为了弟弟妹妹而放棄读书,承担起作为长子的责任。在孙少安内心,他清楚地知道,当他选择放弃读书时,便是意味着自己要永远留在双水村。幸好孙少安凭借自己的坚韧、努力,即便身处农村,依然闯出了自己的出路。
二、长子形象在不同阶段文学作品中的改变
(一)社会转型阶段
不同时期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会有当时社会环境的缩影,其中长子形象也是如此。在五四运动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长子形象一般身怀家国情怀和深厚的责任感,面对家族与个人,永远以家族为重。例如,《家》中的长子高觉新,这部作品中便是以五四运动为背景,高觉新也是当时的代表性长子形象。面临社会转型与交替,当时有大量外来思想对其思想与意识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直接导致其对当下生活的不满,想要追求全新的生活,但是无奈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尽管高觉新遭受各种痛苦,在当时社会发展转折阶段属于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如果结合高觉新这一人物分析,读者其实能感受到其背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来源于高觉新长房长孙的身份,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更是远比其他人要重。
(二)民族矛盾文化阶段
经历了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进入到民族矛盾文化阶段后,在这一背景下所有的长子形象,均被赋予了爱国情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四世同堂》中塑造的长子形象—祁瑞宣。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新青年,面对想要报效祖国和承担家族重任的选择时,他最终还是选择现实,回归家族,放弃梦想。尽管祁瑞宣作出了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梦想,支持祁瑞全读书,对钱默吟也能够给予关照,照顾到社会中的底层人民,并且在最后接受钱先生帮助,满足了自己的愿望。祁瑞宣这个长子形象,与高觉新相比多了一份更大的抱负,而不只是在自己和家族中作出选择。
(三)新时期阶段
当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以此为背景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长子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也与之前时期有了一些区别。《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这一人物,是当时农村改革阶段最普遍的人物形象。孙少安勤劳、朴实、善良、宽容、大度,作为长子,在年仅十三岁就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和父亲一同赚钱供弟弟妹妹读书;对于和孙少安一起长大的润叶,为了不影响润叶,孙少安并未与她在一起,而是选择了同样作为农村人的秀莲。虽然孙少安并不喜欢秀莲,但依然非常呵护她,也能做到相敬如宾。直至后期,孙少安创业并成为村里的领导,也表现出非常强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上述这些情节,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孙少安作为长子的形象,也是当时新时期环境下的典型代表,具有创新、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长子形象分析的启发
立足于传统社会,长子始终是具有特殊性的群体。通过对众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剖析可知,当一个人物被赋予了长子这一身份后,那么人物命运便不能受个人情绪、想法所左右,而是与家族捆绑在一起,任何事都必须以家族为先。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长子,如高觉新、祁瑞宣和孙少安,面对纠结与矛盾,便是因自己的长子身份而放弃了抵抗,最终酿成悲惨的结局。即便他们的内心有无尽的抱负和理想,也依然被现实生活所困,为了家族、弟弟妹妹选择放弃自己的理想、爱情。这是长子个人的悲剧,当然也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直接关系。
很多作家在描述、塑造长子的形象时,虽将其故事设置为悲剧,但依然给予人物以同情,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长子内心的矛盾与不得已,以及作出选择时的无奈。当对长子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读者对文学作品本身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文学作品以及其中各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学意义,发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长子形象的综合分析,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长子的普遍认知,以及长子形象和作品所在环境的联系。虽然长子在作品中只是其中一个人物形象,但是通过对长子形象的深刻分析,能够使读者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这对现阶段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肯定了长子形象分析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