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德伯家的苔丝》解读
2022-12-14李亚宁
李亚宁
隐喻是指一种特殊的语言过程,它使人们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经开始对隐喻展开研究。“随后,大量语言学家如昆体良、理查兹等人也对隐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传统的研究一直关注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只是一种纯语言现象。”(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约翰逊、莱考夫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术语,由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概念隐喻是指从具体的始源域到抽象的目标域的一种跨域映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础,是人脑对新事物和新现象进行理解、推理和概念化的结果。
每一种文化都涵盖无数的隐喻现象,而小说正是文化缩影的一种重要形式。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将生命的三分之一全部奉献给了小说艺术,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处于大师级地位,所以其作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代表作包括《远离尘嚣》《德伯家的苔丝》《列王》等。其中,《德伯家的苔丝》不但语言优美、情节跌宕,而且含有丰富的隐喻,这些隐喻表达既推动了故事的走向,又预示着人物的命运。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来探究小说中关于季节隐喻和颜色隐喻的表达,从而突出主人公苔丝的命途多舛,以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一、《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背景及故事简介
《德伯家的苔丝》写于19世纪末,1891年出版。这是哈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经典的哈代悲剧。19世纪末,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工业的发展打乱,被迫转变为被剥削的农业工人。哈代目睹了這一时期的变化,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深切怀念乡村的朴素生活和田园风景,痛恨延伸到乡村的铁路破坏了这里的宁静。而另一方面,他又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便利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哈代写了《德伯家的苔丝》来表达他矛盾的感情。
《德伯家的苔丝》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虽然,该小说在问世之初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说的魅力愈加显著。在1979年,该小说被翻拍成电影,2008年再度被翻拍成电视剧,多年来这部小说始终热度不减。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贫苦乡村家庭的女儿苔丝,在嗜酒的父亲和虚荣的母亲的催促下,无奈去一个阔气的老太婆家攀亲戚,但纯真的苔丝却被老太婆的儿子亚历克玷污。村庄里流言四起,苔丝被人厌恶嘲笑,决定离开这里。当她在南部的牛奶厂打工时,遇见了克莱尔。克莱尔出身富贵的牧师之家,正直善良、具有新思想,他和苔丝彼此吸引,坠入爱河并准备结婚。苔丝在新婚之夜说出了昔日的不幸,但克莱尔没有同情她,而是选择逃避。为了生计,苔丝无奈与亚历克同居。最后,她愤怒地杀死了亚历克,并因此被处决。
二、《德伯家的苔丝》的概念隐喻分析
(一)季节隐喻
四季在小说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季节变化虽然是自然现象,但与小说中女主人公苔丝的命运变化密切相关。在小说中,季节的变化不仅指时间流逝、温度变化等自然现象,也隐喻着苔丝的身心状态、经历以及遭遇。哈代使用一年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讲述了女主人公命运随时间变化的抽象概念。
春天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代表着活力、希望、青春、成长等。在小说的开始,悲剧人物苔丝的命运在这段时光里很美好。比如,小说中描述苔丝十二岁参加春天的游行会时,哈代写道:“她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太阳晒着她们的灵魂;一种梦想、一种爱情、至少一种渺茫的希望。”虽然苔丝家境贫寒,但她依然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她和其他女孩儿一样活泼自由。所以,春天隐喻着快乐。除此之外,春天是新年的开始,万物复苏。在这部小说中,春天也是女主人公生命中的另一个起点:她获得了重生。例如,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苔丝经历了生活的各种困难,变得沉默孤立,她的唯一想法是离开马勒村。她一直在等待,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正是在春天,她幸运地得到了一个机会:转眼又是一番特别明媚的春光,草木的嫩芽幼蕾里,滋长发育的活动差不多都可以听得出声音来。这种情况感动了苔丝,使她急欲离家远去。于是,五月初的一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母亲老友的信,奶牛场需要一个熟练的挤奶女工,苔丝去了之后才有机会遇见爱人克莱尔,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夏天是炎热的季节,也是一个会发生浪漫爱情的季节。在夏天,人们变得热情奔放,表达他们对异性的崇拜和喜欢。在小说中,女主人公苔丝也有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正是在夏天,苔丝和克莱尔在美丽的牧场上相遇,小说中写到他们相会的时候,“总是每天那奇异庄严的一刻,那朦胧的晨光,那紫罗兰色或粉红色的黎明。他们那时正在一种不能抵抗的力量下,渐渐往一块儿相凑,那种势必合流的情况,恰和一条山谷里的两道溪水一样”。在夏天的几个月里,苔丝和克莱尔对彼此的感情随着季节的升温而增强。在这里,哈代用夏天隐喻激情,始源域是夏天,是一年中有明确时间边界的季节,它有独特的标志,如一天中的高温,而目标域激情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无法触摸感受。作者用我们熟悉的季节来理解抽象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看出苔丝在夏天过得很开心。正如作者所写:苔丝在她最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快乐过,可能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快乐。
秋天是万木萧瑟的季节,代表的是岁月的轮回。在西方文化中,秋天也常常与忧郁联系在一起。小说中的秋天是苔丝悲剧命运的开始。在秋天的一个漆黑夜晚,苔丝被亚历克诱骗,失去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东西—贞操。当又一个秋天来临时,新的悲哀又落在了苔丝身上。“这是八月朦胧的日出”,女主人公再次为婴儿突然生病而悲伤,最后孩子不幸夭折。任何一位母亲都无法忍受自己孩子的死亡,苔丝的脸上总是带着沉思深念,语言里也露出凄楚伤感的腔调。在本该收获的季节,她什么都没有得到,相反,她失去了两件最重要的东西:贞洁和孩子。另一方面,年轻的苔丝成了当地警戒的“反面教材”,成了村里茶余饭后的谈资,此刻的她只想离开这个地方。因此,在这个秋季,她变得忧郁。
冬天天气寒冷,无数的东西失去活力。这部小说的悲剧主题也在这个季节达到了最高点。
在经历了阴郁的秋天后,苔丝似乎被上帝无情地抛弃,命运又跟她开起了玩笑。苔丝答应了克莱尔的求婚,并决定在除夕之夜举行婚礼。在婚礼前几天,苔丝认为应该向未来的丈夫坦白自己的过去。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她还曾鼓起勇气,“在四页纸上写下三四年前发生的事件的简洁叙述,把纸条塞到他门下”。然而,遺憾的是克莱尔并没有看到,于是苔丝只好在新婚之夜向他坦白。得知真相的克莱尔没有同情苔丝的不幸,而是选择了离开。这对苔丝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导致苔丝杀死亚历克的原因之一。女主人公的悲剧在冬天达到了顶峰,她的不幸与这个季节的极端条件,包括天气、风景和其他事情都一一对应。
(二)颜色隐喻
颜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颜色不仅刺激人的视觉神经,而且会触发人的不同情趣,给人以冷暖、兴奋或压抑等不同感受”(范佳程《英汉颜色词的语义对比研究》)。当人们尝试用颜色的相关概念去理解其他事物时,便会产生颜色隐喻。为了描述苔丝的悲惨人生,哈代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颜色隐喻。
故事的开始写到一场妇女游行会,所有参加游行会的姑娘都穿着白色的长衫。“虽然她们全体穿的都是白色的衣服,但是没有两件衣服白得一样。有些近乎纯粹的漂白;有些是发蓝的灰白;有些年长的会员们所穿的,近于死人一般的灰色和乔治时代的样式,那可能是叠在箱子里,放了好些年了。”在英语中,白色往往有两个隐喻意义:一是纯洁美好,比如西方的天使有白色的翅膀,修女身穿白色的衣服以表圣洁;二是指恐惧害怕,这个场景,苔丝身穿白色连衣裙,暗示苔丝如白纸般天真纯洁。在苔丝的眼中,世界充满美好,马勒村的每个村民都淳朴善良。她会因为自己在外面贪恋玩耍,没能早点儿回家帮助母亲照料家务而感到愧疚。正是因为苔丝这么单纯,才会轻易被亚历克迷惑,进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到来。所以,在故事的开头,小说用白色隐喻苔丝是圣洁的化身,给后面苔丝的悲惨命运走向埋下伏笔。
红色是血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历来与牺牲、危险联系在一起。在小说的第一节,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老马不幸发生车祸,与一辆邮车相撞,“苔丝绝望之下,跳上前去,用手捂住伤口,结果她从头到脚都叫鲜红的血点洒了个遍”。马的死是一个不祥的征兆,因为马的名字—王子。众所周知,在童话故事中,王子是一个温柔的人,他的吻唤醒了沉睡多年的白雪公主。女主人公苔丝像白雪公主一样朴素、高贵、美丽,而“王子”的早逝使她不得不去老太婆家攀亲戚。当苔丝到达那里时,“最先看见的是那所红砖房……它的颜色是深红色……”所以,哈代用颜色词“鲜红”“深红”来暗示女主人公苔丝即将面临的危险,这也是她命运转折的起点。
绿色是西方人非常钟爱的颜色,比如美元是绿色钞票。西方人通常认为绿色是与生命、健康、青春、希望等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在英语中,一些基于绿色隐喻意义的新词应运而生,如“绿色生活”“绿色晚年”等。在小说中,哈代偶尔会使用颜色词“绿色”来暗示女主人公的命运。例如,在小说的第三阶段开始时,也就是婴儿夭折后的一个春天,当苔丝来到她母亲朋友推荐的奶牛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发尔河或芙仑河浇灌滋润的一片绿野……绿色的草地上布满了奶牛……长长的茅草棚环绕着围墙,山坡上覆盖着鲜艳的绿色苔藓”。牧场周围的一切都是绿色的、充满活力的。所以,读者在这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广阔的牧场上,女主人公的命运将会有一个转折点,因为这里生动活泼的环境不仅准确地展现了女主人公那一刻的内心感受,还预示着女主人公在这里会有新的人生—遇见爱人克莱尔。所以,对苔丝来说,绿色是希望。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以丰富的概念隐喻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单纯的苔丝被玷污、挣扎反抗、最终遭受绞刑的悲惨命运。白、红、绿等颜色的使用与四季的轮回,都暗示了苔丝内心的变化以及其戏剧人生。哈代对人物命运的刻画使作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也使《德伯家的苔丝》成为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