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辙记体文

2022-12-14黄杰珍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苏辙苏轼山水

黄杰珍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轼曾这样赞叹苏辙的文章:“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知。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可知苏辙文如其人,沉静深厚,藏锋不露。此外,苏辙的记体文文风淡泊平和,委婉深曲,值得品读。

一、苏辙记体文的内容

在古代散文各类文体中,记体文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从现存的记体文来看,有的记事,有的记物,有的记山水风景;有的尚记述,有的尚议论,有的尚抒情,有的尚描写,非常复杂多样。笔者借鉴前人的分类,将苏辙的二十五篇记体文分为以下几类:

(一)台阁名胜记

古人在修筑亭台、楼观,以及游览某处名胜古迹时,常常撰写记文,以记述建造、修葺的过程,历史的沿革等。在苏辙的记体文当中,这一类的文章是最多的,共十八篇,如《筠州圣祖殿记》《齐州泺源石桥记》《光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南康直节堂记》《吴氏浩然堂记》《王氏清虚堂记》《东轩记》《黄州快哉亭记》等。本文选一部分来展开。

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久为传颂的名篇。元丰六年,张梦得建黄州快哉亭,苏辙为之作记。文章先用铺叙的手法,极力渲染了快哉亭“风云开阖”的壮观,突出了一个“快”字,表达了临观江流之形胜和凭吊古迹的快意。后面则用精彩的议论说理:“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道出了一条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同时表达了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了苏辙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黄州快哉亭记》把写景、叙事和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亭写景,借景抒怀,生动感人。

苏辙《吴氏浩然堂记》的起因是:“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吴君喜爱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却不解其说,请苏辙为他解释。苏辙即借题发挥,以“江水”作比喻,解释何为“浩然”,从而联系到君子的修养,“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其强调君子应该专注于内心的修养,临危不惧,看淡得失,忘乎外,求诸内。文章议论层层深入,一波三折,令人叹服。

苏辙关于台阁名胜类的记体文,不只是对亭台楼阁单一地记述其建造或历史沿革,而是在点到即止的记述上生发议论,多写个人怀抱,情味隽永,是非常有艺术价值的文章。

(二)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主要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只是必须是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且描写对山水风光的切身體会。苏辙的山水游记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和《武昌九曲亭记》两篇。苏辙的《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是一篇文笔清新的山水游记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到了庐山,先入栖贤谷,水行山谷,声如雷霆;然后引出僧堂所在,倚壁俯水,环境奇险;后写风雨交加,如临其境。行文错落奔放,短短百言中有千万言不尽之势,可知苏辙文章的生动、形象,使人如身临其境。

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写于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兄弟俩载酒泛游,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文章先用“陂陁蔓延,涧谷深密”勾画了武昌诸山远景图,然后以“隐蔽松枥,萧然绝谷”来体现两寺周围的深秀幽绝的环境,在亭的周边可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写了游人在亭上看到的山川形势。而亭的扩建也含有“理趣”,原来的九曲亭比较窄,直到大风雨把旁边的大古木“拔去其一”,于是亭得以扩建。这里是顺应自然而去扩建,体现出苏辙“老庄式”的表达,而古木拔去,亭得以扩建,隐喻了人才复出的希望。文章通过写武昌之游,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出九曲亭周围的环境之美,苏轼寄情山水的人情之美,是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文。

(三)人事杂记

在古代的杂记文中,除了记台阁、山水,还有一类专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苏辙记体文的人事杂记有《上高县学记》《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杭州龙井院讷斋记》《遗老斋记》《齐州泺源石桥记》五篇。苏辙的《上高县学记》记述了县令李怀道到上高县建学宫的事情。苏辙以“古者以学为政”总起,强调“学”对于人民的教化作用和对一个地方长期发展的益处,人民通情达理,才不逆其上;如果只以暴力执法,人民则悍然不服。随后,苏辙又引子游“以弦歌为政治”治理费宰之事说明“以学为政”的可行性,最后赞赏了县令李怀道建立学宫的明智之举,使上高县“始有学”。文章议论深刻,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苏辙的《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记述了京西转运使陈知俭上任以来“奔走于外,咨度于内,日不遑食……始终劳瘁”,所以“将刻名于石以贻厥后,而顾瞻前人泯焉未纪”给后人作为榜样学习,刻画了一个鞠躬尽瘁、尽心尽力的官吏形象。《杭州龙井院讷斋记》记述了大师辩才被别有用心之人驱逐下天竺,然而受挫的辩才不以为意,坦然面对,后来辩才大师决心归隐“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我将老于是”,此后辩才退居此山中,潜心修炼,塑造了一个心无外物、专注忘我的得道高僧形象。

二、苏辙记体文的艺术特色

苏辙的记体文,常于平稳淡泊中见疏宕波澜,摹景状物,传神写意,使人如临其境;议论和叙事结合,委婉曲折;语言淡雅自然,简洁畅达。

(一)描写生动,如临其境

苏辙的记体文,善于摹景状物,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如《南康直节堂记》中对堂中杉树的描写十分自然贴切:“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作者将杉木比作刚升起的太常旗,承露盘的柱子,立于朝廷上头戴高帽、身佩长剑的公卿大夫,三个喻体,一个比一个庄严、肃穆,凛然不可犯,让人读后如置身堂中,这高大、垂直的杉木就在眼前。此喻也衬托出徐望胜像杉树一样刚直不阿。这段描写设喻贴切自如,描写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前半部分可以说是山水散文,文中移步换形,层次清晰,有声有色。“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先写谷中水声如雷霆轰鸣,又像千辆车行过,随着作者镜头的转变,可以看到水的流动、奔涌;后写僧堂地理环境奇险,高山流水,如临仙境;再写风雨交鸣,险象环生。文章一波三折,雄伟壮丽。不愧苏轼赞叹:“子由作《栖贤堂记》,读之便如在堂中,见水石阴森,草木胶葛。”

(二)叙议结合,纡徐曲折

苏辙的记体文不只记事之缘由,重点在发挥议论,写个人怀抱,所以苏辙常在叙事当中结合议论,情味隽永,以深厚取胜。《东轩记》是其议叙结合的典范。作者写建东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但如此清幽的环境因为日夜忙于俗务而不能安之,“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奈和悲苦。文章第二段将文思宕开,谈论起古代的颜回,先说自己曾不解颜回即使“抱关击柝”,也不至箪食瓢饮之困,又不妨碍学问;继而引出自己到筠州后吏事冗杂,根本不能做学问,才悟出颜回何以甘心贫苦;接着议论人生追求的层次,未得道前以“玉帛子女”为乐,既得道后就变成了精神追求之乐;最后写到自己唯愿还乡以追颜氏之乐。文章叙议结合,纡徐委曲,含蓄地写出了自己的辛酸和愤懑。

《武昌九曲亭记》将叙事、议论融为一体,先叙述苏轼的少年游,“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飲之,见者以为仙也”。这段描写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并由此发议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由叙带议,直接道明了苏轼的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屡遭变故,但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被贬谪就暂且寄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文章叙议结合,含蓄蕴藉,寄意深远。

(三)语言淡雅,简洁畅达

苏辙的文章以稳健著称,在语言方面雅洁秀澈,不铺排藻饰,简洁畅达。例如,在《筠州圣寿院法堂记》中,他刚到筠州时对筠州的描写,“高安郡本豫章之属邑,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水有鲛蜃,野有虎豹,其人稼穑渔猎,其利粳稻竹箭楩柟茶楮,民富而无事”,以当地的山水白描来引出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就勾勒出了筠州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非常富有诗意。

又如,在《洛阳李氏园池诗记》中,苏辙写“一亩之宫,上瞩青山,下听流水,奇花修竹,布列左右。而其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一般的作者写园池难以避免华丽铺陈,而苏辙却写得简洁畅达,不张扬藻饰,写出了李氏园池的气象万千,能观青山,听流水,赏奇花、修竹。文章写得井然有序,雅而不俗。《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更能显现出苏辙文章简洁畅达的特点,以毛公从游起,以毛公刻赵公诗于石作结,将时空、交游、为人、为诗都点到即止,寥寥三百字就刻画出一个“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的名卿形象。

苏辙的记体文人们耳熟能详的不多,或许是兄长苏轼的名气太大,苏辙散文的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但就质量而言,他的《东轩记》《武昌九曲亭记》《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黄州快哉亭记》等记体文很能代表苏辙散文的艺术高度,无论是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苏辙都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且在思想上,苏辙哪怕在遭遇政治连坐,被贬谪之时仍哀而不伤,常常自我宽慰“洒然不知网罟之在前,与桎梏之在身,孰知夫险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不为予幸也哉”。研究他的记体文,更能使我们感受他不凡的个性修养和人格魅力。

猜你喜欢

苏辙苏轼山水
苏辙文学成就综合研究成果概论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爱在一湖山水间
从善如流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