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2022-12-14□孟聪
□孟 聪
《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中调查显示:全国全年音乐剧演出总场次为1.53万场,总票房过10亿。近两年,随着国外音乐剧剧目暂别国内市场,本土音乐剧的演出份额增加,这也为原创音乐剧创作演出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音乐剧创作者们在多年摸索、艺术积累之后,开始进入更为深层且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音乐剧作品创作阶段,创作了《赵氏孤儿》《悟空》《南唐后主》等制作精良、底蕴深厚、融合东西方表现元素的古典题材原创音乐剧。这些音乐剧作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国际语言诠释东方故事,可以说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佳作。
长久以来,原创音乐剧剧目在文本创作上备受诟病,这与本土音乐剧起步较晚、初期原创力量比较薄弱有直接关系。可以说追求创作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且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艺术作品,是从业者们始终努力的方向。目前,大多数的原创剧目还是以现代题材为主,这类剧目故事贴近生活,情节较容易引起共鸣。随着创作者在音乐、舞台呈现等方面技术手段的增强,优秀的现代题材音乐剧原创作品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走入剧场,成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忠实观众。而在完成音乐剧观众市场建设的第一步“将观众请进来”后,能否将中国原创音乐剧从纯娱乐性向着更加艺术性、更为深层的领域引导,即更进一步“请观众深度参与”,是最近几年逐渐走向成熟的音乐剧从业者们努力尝试的方向。以大家耳熟能详、文本扎实的古典题材入手,重新解构融入现代人的思想内涵进行“话题式”深度探讨为这一方向的尝试提供了创作思路。
首演于2020年10月的音乐剧《悟空》,将“孙悟空”这一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经过重新演绎,创造性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该剧取材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小说《西游记》,以悟空横空出世到大闹天宫的经历为线索,提取孙悟空、天庭众仙、菩提老祖等原文本中经典角色进行全新的故事创作。在剧本中,天生反骨的悟空成为了天庭制衡龙王的棋子,而原著中其与菩提老祖的师徒关系被重新融入了“骗局”的线索,结尾处菩提老祖的“转变”又让悟空对是否复仇产生了纠结。这样的情节铺展推动着观众自然地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将对情节的关注瞬间转移到情感的探讨。“剥离神性,讲人的故事”,这是编剧在进行文本创作时的主要创作依据,寻找每一个角色的痛点,弱化神话人物中的神力而挖掘原著中角色建构的深层情感,将这些具有七情六欲、人性弱点的角色包裹在中国传统神话之中,使其与观众之间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故事再现的“间离效果”。
而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的创作,则从另一个角度对经典文本进行了重构探索。《赵氏孤儿》其故事原型最早出现于《左传》,全篇一共仅120字左右。后经元代戏曲作家纪君祥发展创作成家喻户晓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几乎各大剧种及民间说唱都再现过这一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同时它也漂洋过海,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形式的舞台演出所呈现,被海外称为《中国孤儿》。而由徐俊导演创作的这部首演于2021年的《赵氏孤儿》是该题材第一次以音乐剧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该剧文本基础是当代诗人、编剧詹姆斯·芬顿创作的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绎的话剧《赵氏孤儿》剧本。而在这一版本中,作者并没有去深挖传统的“复仇”主题,而是进入了一个现代观众所能理解并产生共鸣的命题——“我是谁,我为何必须去做我最恐惧之事”,再次发问人性归处和价值所向。主题选择的独到即是导演将这一中国古典悲剧故事重新搬到舞台的用意所在,而经典历史题材和悲剧主题这样的呈现在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实践中是少有且有实验性的。该剧由西方视角介入中国故事,再由中国导演视角以西方音乐剧形式再现,这种扎实的、中西融合式原创音乐剧创作使作品呈现了一种更具开放性、哲学性的史诗感,最终达到让观众有种既熟悉又耳目一新的观赏感受。
其实对经典IP的重新解构和解读在话剧范畴内从来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将其放置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实践领域,这种尝试显得尤为重要。以音乐剧的形式再现中国传统故事不是简单的外部技术融合,而是要拨开花哨的表皮将内核精神进行再现,即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观众情感聚焦点,用现代的艺术语汇重构,达到观赏中的“深度参与”。
文本基础影响着剧目呈现的整体风格。主创们在扎实的文本建构基础上也在进行音乐、舞台呈现等多种表现元素的探索。在音乐方面,作为音乐剧的另一个“文本”和重要表现手段,要考虑如何在古典题材的音乐剧作品中既能较好地体现剧目整体风格又能让中国观众容易接受是从业者们思考、实践的主要方向。“以流行音乐为基础,融合东西方音乐元素为一体的创作思路”,是这几部原创古典题材音乐剧作品在音乐方面所表现的共同特性。在《悟空》一剧中,作曲将重金属、华尔兹、RAP等多种风格样式的音乐结合,根据剧情进行布排创作,再通过主旋律的穿引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力求凸显“悟空”与天庭的对比以及故事中的戏剧张力。例如唱段《祝你上天》,该唱段是在天庭众仙宴会上的“祝酒歌”,为了体现天庭的荒淫无度、纸醉金迷,作曲提取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华尔兹风格进行创作,经过夸张的演唱技巧处理呈现了讽刺幽默的听觉感受,与这一场的故事内容风格相得益彰。而在主角“悟空”的角色构建上,作曲通过融合重金属摇滚元素的《齐天大圣》和抒情对唱唱段《尘世间的星河》进行了主题的双重强调,映衬出悟空在历经磨难后矛盾挣扎的内在情感表达。
在音乐剧《赵氏孤儿》中,作曲则更加注重融合多种元素在音乐史诗感上的表达。例如序幕曲《命运之歌》:“风吹过,花瓣落,生死如此的反复。马鞍上,滴着血,一轮睁开眼睛的明月……喜鹊来,飞上坡,遥望着因果。”在开篇就为观众展示了曲折、庞大的故事结构预示,通过打击乐、电子音乐凸显了命运之歌的突转和不确定。全剧音乐虽然服务于巨大的悲剧主题,但在保留了史诗感的同时,作曲依然选择了较为贴近观众欣赏感觉的流行音乐创作手法,旋律流畅,曲调朗朗上口,更加贴近音乐剧的音乐创作技巧。
在综合舞台元素呈现方面,以音乐剧这一西方舞台艺术形式再现中国传统故事,东西方元素的有机融合是作品成功的核心点。在《悟空》与《南唐后主》两部戏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导演在此思路上的尝试。《悟空》与《南唐后主》同为新锐音乐剧导演刘晓邑的执导作品。在《悟空》中,导演着重凸显残酷美学意味的象征符号。例如,为了烘托阴险虚伪的“天庭众仙”所设定的这个充满黑暗的虚构世界,主创将整个舞台设计成了一个肮脏的公共空间——厕所,与身着华服的众仙形成了巨大视觉反差,将角色的多面性立体再现。《南唐后主》的舞台空间以金属质感的地面和镜面折射,呼应角色的内心矛盾与所处的险恶环境。但在这些带有明显现代感的视觉元素中,导演也在尝试融合东方写意色彩的意向,特别在“龙王之死”的段落中,充满现代科技感的舞台突然出现了一条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龙”,随着演员舞龙表演完成了角色与“偶”的瞬间转化。导演以现代舞台表现手段营造氛围,以传统文化符号“点睛”,充分简洁、自由的时空安排给予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
此类题材在文本、音乐、表现元素的大胆探索为原创音乐剧创作提供许多可参考的案例,而更加可贵的是这些探索走出“实验室”直接进入商业演出市场接受观众检验,近两年为上海的演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较为理想的票房也代表了观众对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音乐剧作品的呼唤。
20世纪90年代,“民族音乐剧”的口号就曾被提出。随着中国音乐剧市场不断扩大,许多优秀剧目有机会走出国门和世界对话,那么我们必须要具备中国民族文化特质,讲中国故事。在此方面,无论是戏曲与音乐剧的融合探索之路,还是古典题材的原创音乐剧作品,都是在努力尝试将中国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在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发扬可以借助现代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再现,以高水平的经典题材音乐剧作品与国际对话。当然,国内的原创音乐剧整体创作水平还无法和国外媲美,但是“学习经典,树立经典”,使文艺作品承担起陶冶大众情操的社会责任,是对今后原创音乐剧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中提及的这几部音乐剧作品,虽然从剧目规模来讲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同样将视角投向了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题材,同时在庞大的故事背景之下深入探讨人性,在故事的内涵上更具有思想深度。这些作品的产生说明原创音乐剧的探索已经开始从简单的模仿国外音乐剧剧情、音乐布排、技巧性照搬音乐剧结构等外围的探索,向着更加具有本土文化特质、更为丰富多元的原创音乐剧类型发展。回望这些年原创音乐剧走过的道路,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原创音乐剧作品,当然也出现了制作低廉、品质良莠不齐、以卡司来决定票房等现象。但是从中国原创音乐剧之路长期发展来看,这些现象一定是短暂的,也是必经之路。相信,随着更多艺术基础扎实、艺术眼界开阔、更富有创造精神的实力派创作者们的加入,随着观众在观看优秀作品中逐渐培养起来,原创音乐剧市场一定会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走下去。希望中国原创音乐剧领域可以出现更多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音乐剧作品,走出国门,真正以国际化的语言将中国的故事传播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