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绿地系统构建与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2022-12-14兰志旺
兰志旺
(合肥秋实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1 概述
1.1 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是以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绿化环境、平衡生态功能,对城乡生态、景观和居民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的区域。包括连接公园的绿色通道、生产性保护绿地、住宅绿地、风景优美的郊区森林以及让人们与自然接触的水体,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动态稳定性、普遍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构建城乡绿地系统是指对城乡绿地(包括城乡生产、保护和住房)、绿地道路、水体绿化等进行统一考虑和合理规划,以形成特定的呈现形式。城乡绿地系统的呈现是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即使城乡绿地相关指标达到要求,如果设计不合理,则难以满足城乡环境和休闲需求。反之,城乡绿地如果布局得当、合理,就能与城乡总体规划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城乡绿地系统不仅可以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在城乡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空间景观格局,即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空间景观块与形态特征相协调。景观格局是景观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景观格局分析必须考虑景观及其单元的拓扑特征。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只用景观格局指标来描述景观的变化。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利用FRAGSTATS和ArcGIS景观格局软件对景观格局结构指标进行量化。在国外景观格局研究中,有研究人员以堪萨斯州为例,结合RS和GIS技术,景观指数用于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分析。许多当地研究人员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景观格局的深入研究,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与景观格局生态学的相关领域相结合。利用远程检测技术处理和分析数据,创建资源和相关环境地图,GIS已成为景观格局分析的重要工具。
2 城乡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2.1 按照城乡不规则空间模式拓展开发绿地
在近几年的传统城乡发展中,我国不同地区普遍存在城市空间不规则蔓延的趋势。由于受工业化发展的冲击,城乡空间呈现出自由、广阔、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其中,中心城区和农村的土地开发管理相对紧凑,而周边副城市和卫星镇相对松散,使城乡绿地在无序的空间发展中不规则地蔓延。
2.2 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缺乏连续性
在城乡边界,许多非农产业和家庭产业形态或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城乡外围交通干线沿线。选址方案不尊重自然生态景观,道路两侧的绿化景观经常遭到破坏。起着连接城镇与村庄作用的绿色走廊景观被切割和破坏。河流和绿色生态步道不能得到科学支撑和开发,人工生态过渡带和绿色步道建设不普遍,对城乡生态网络建设影响较大。不仅如此,中部地区大城镇的不合理发展和扩张规划也阻碍了城乡之间的能源和物质交换,导致环境恶化。
2.3 自然景观的生态模式遭到破坏
山水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山水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但在生理、能量和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流和联系,具有高度的自然性、脆弱性,且景观一旦损坏将难以恢复。其在大城市和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保持平衡,对生态稳定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然而,在传统的城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景观生态模式的认识,缺乏以景观保护和系统论为指导,盲目使用一般理论和方法,难以实现城乡规划和建设科学适应生态景观环境。因此城乡景观格局被人为分离,即使在目前,由于建筑建造导致环境破坏的情况仍然存在,生态保护不充分现象尤为明显。不合理的景观开发必然导致城乡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阻碍了城乡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绿地系统构建与景观格局优化对策
3.1 城乡水系以公路相连,形成绿色城乡廊道体系
绿色廊道体系战略是协调自然和经济发展、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乡绿色廊道体系可分为绿化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河廊道。廊道具有生态、休闲、文化、教育等不同功能,但是,在同一区域使用多个廊道可能很困难。根据计划和现状,可以规划具有不同功能优先级的廊道绿地以供使用。
1)绿化带廊道 成都是城乡发展同心圆的典型代表,随着城乡发展的速度加快,城乡以饼状的形式不断扩张。为防止城乡无限制扩张,在环城高速公路两侧设置绿化带,控制乡镇形态,确保乡镇合理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根据其他地区的经验,绿化带的宽度从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成都绕城高速途经周边多个城市和卫星城,部分绿地建设受限于用地。因此,按照目前的情况,环形绿化带的规划面积为500m2。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扩大绿化带范围。这种局部扩张的方法可以形成贯穿城市周围绿化带的楔形绿化带。绿化带廊道的建设与连接在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丰富了城乡景观,成都市中心以及乡镇地区建设了许多绿地、休闲场所及卫星城环绕城市。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周边绿地形成了城乡生态廊道。
2)绿色道路廊道 研究表明,外围带状绿地的宽度值达到7~12m时,宽度值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鉴于成都绕道绿地管控的种种限制,将10、12、50m宽的绿化带廊道分别提升至一环、二环和三环。对于有限的路段,在不改变总宽度的情况下,可以相应调整一侧的宽度。
成都以短轴放射状公路为城乡扩张轴线,城乡人口和经济能源也沿着沿海卫星天线向外扩张。在二环内的城乡,一级公路两侧可以设置10m宽的道路绿化带。因为中心轴是向外延伸的,所以建设用地的比例较低,道路绿地宽度可相应扩大。二环以外,南侧和西侧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在绕城高速公路内的范围都属于建设区,所以在天府大道和蜀西路之间的区域,可以在道路两侧种植15~30m的林带,北部和东部自然环境比较好,可以在道路两侧设置30~60m宽的绿地。
成都空间的短扩展轴有利于楔形绿地的建设。成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短轴主线形如表1所示。2~5hm2道路绿地可以设置在条件符合的短轴节点处。
表1 成都城乡扩展道路轴线
3)绿河廊道 成都市中心的河岸硬化程度较为普遍,只有少数河道的绿化建设效果较为优良。该地区很大一部分由公园绿地组成,主要用于休闲娱乐。没有连续的绿河廊道,连通性差。由于河廊两侧的中心城乡是堤坝的竖向部分,规划难度大,绿化规划不能以自然形式实施,因此,规划的关键是城市和农村与绿色系统的联系以及景观空间的有效运作。在锦江(府河、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中,提出在客流两岸建设总建筑面积23hm2、绿地率85%、绿化覆盖率95%的绿河廊道。锦江的景观格局主要侧重于草坪,这些草坪不如乔灌生态效益高,所以不需要加宽绿色道路廊道。因此,根据锦江绿地改造的基础,规划城乡河道廊道建设。
三环外清水河、摸底河的两侧可以有一个30~50m宽和15~20m宽的绿色区域。与其他河流相比,沙河主要流经郊区,其优点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较好、人工痕迹较少。在两侧建设200m绿化带,有利于浅坡建设,形成湿地。
3.2 重点保护大片绿地,统筹城乡发展,开辟楔形绿地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协调城乡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发展造成大量污染气体产生,必须通过畅通无阻的绿渠输送到室外,干净的空气和水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将正常的环境基质返还城外,实现农村地区和城区的静态基质调控。因此,城乡系统需要与区域环境挂钩,以建立开放的城乡一体化系统。在我国,很多城乡通过城市周边绿化带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但是在空间结构以及景观格局的优化上是基于城乡的片面思维,完全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效连接,只是单方面地体现出城乡二元规划思维。而绿地系统的构建应在建设城市周边绿化带的基础上,于城乡之间设置楔形绿化带,加强城乡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城镇、村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融合。
城乡楔形绿地必须与成都的总体规划相匹配(由圈层式向扇叶式方向发展),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城镇和村庄之间的延伸轴线之间,形成足够多的楔形绿地,例如森林和农田,以对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提供方便城乡居民生活的休闲场所,避免城乡最终出现衔接问题,有效控制城乡发展形态。
城乡绿地系统中的建设规划往往侧重于建设,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有时不开发胜于开发的现象发生。城市和乡村地区建设绿地系统并优化景观格局,能够拥有更多的动植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作为景观美化的基础并促进发展。同时,绿地系统具有空间扩展性和连续性。根据研究规模,选择面积大于10hm2的绿地作为生态源。主要包括几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共卫生间、风景林和中心城乡部分主要公园。这些资源对于区域环境稳定至关重要。通过绿廊或楔形绿地与周边小绿地相连,形成绿色网状结构,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生态效益和潜力,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3.3 合理布局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不同地区的公园绿地预计服务面积大于3hm2,相关参数可以参考城乡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图。可以清楚地反映成都公园的不合理布局,呈现高度集中、规划组团众多、服务区重叠的特点,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需求。根据城乡绿地服务半径理论和城市、区域、居民区的占地范围,合理规划各级公园的数量和格局。
全区建成面积约5hm2的区域公园2个,全市共建设了20个左右。同时,根据城乡绿地服务半径理论,建设大于2hm2的小型绿化公园,全市约400处。在公园现有的绿地中,服务区被大量覆盖,通过扩建或重组,既可以避免公园绿地碎片化,又可以拓展其服务模式。
4 结语
城乡绿地景观体系内容广泛,本文提出城乡绿地景观综合分类体系旨在提高开放城乡绿地的覆盖率,但城乡绿地系统的分类和景观格局的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整合。此外,我国新型城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发展的区域体系还不成熟,景观格局的绿化有待提高。本文提出的景观格局基于景观生态学,由于城乡文化、历史、人文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不能泛化为单一模型,需要在规划和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