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更新改造现状及展望
——以重庆市为例
2022-12-14扈强
扈 强
(中建鸿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3)
0 引言
1958年,城市更新的概念在荷兰诞生,经过演变,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名词,不仅指城市客观环境的改善,而是包含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完善。我国是拥有丰富城市更新经验的国家,1949年后,已经完成了3轮大范围的城市更新实践,目前,已进入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全方面综合治理为更新理念的第4轮城市更新实践中。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 894.02亿元,年增长8.3%,增速排名全国第一。伴随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升级换代、城区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重庆这座城市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加速,新时代城市更新自然开始。对此,本文以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新时代城市更新建设为蓝本,以重庆的城市空间景观更新改造历史与现状为基础,对重庆城市空间景观更新改造现状进行综述。
1 宜居城市更新改造
宜居城市的概念在第二届人居大会上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中科院学者张文忠对宜居城市这一概念展开讨论,并提出一座城市成为宜居城市需满足5个条件,即安定、健康、方便、便捷、独特。学者任致远也对宜居城市的衡量标准展开了讨论,指出人是城市的主体,需要以人为本进行更新。中科院许婧雪等人也指出,城市宜居性的降低会严重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宜居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要,并以杭州市为例,开展了人口密度对宜居城市的影响,提出了城市建设最好保证人口密度在1.5~2.0万人/km2,以此提升居民的宜居感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李锦生也提到,城市更新应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优先,人居环境的改善也是城市空间景观更新的基础,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的更新改造才是考验一座城市更新是真功夫还是“描眉画眼”的试金石。
成为直辖市后,伴随经济的成长、产业的升级换代、城区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重庆这座城市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加速,新时代城市更新自然开始。1997—2010年,重庆主城区的拆迁改造一直是城市更新的主声浪,但随着拆迁难度的增大以及棚户区改造的基本完成,依靠拆迁重建进行城市更新的老路逐渐走到了尽头。幸运的是,重庆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国内其他城市也有体现,并且不少城市已经对其中一些问题给出了经验、绘出了蓝本,而宜居城市作为一个优秀的回答,自然被重庆选中。从2010年开始,重庆主城区就开始了针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试点更新改造,主要项目就是对城区的老旧小区(街区)进行改造。重庆的老旧小区(街区)有以下特点:①老旧小区多为楼梯房,且居住人群又以老年群体为主,造成群众出行不便;②老旧小区(街区)多无独立停车场,车辆只能随意停放在路边,极易造成交通拥堵;③老旧小区(街区)各种线路复杂且多暴露在外,安全隐患大。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宜居体验,另一方面也成为重庆城市空间景观的一大“伤疤”。
针对上述问题,重庆采取了一系列城市更新举措,如外立面修缮、电梯加装、公共配套设施增加、绿化与卫生条件改善等。嘉陵西村通过更新,原本破旧的小区一跃成为国家3A级景区、重庆最美小巷之一,日均游客从0提升到上百人;白马凼社区通过更新,打破了老旧小区无专用停车场的局面,专用停车位从0扩展到36个,停取车时间从过去的30min到如今3min就能完成(见图1),完成了质变。
图1 白马凼社区更新的机械停车楼
这些老旧小区的成功更新改造,极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宜居体验,也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为重庆的宜居城市更新起了模范带头作用。随着重庆城市更新改造力度的增大,老旧小区(街区)的改造按下了“快进键”,截至2021年12月,重庆已累计开工改造2 600余个小区,惠及居民68万户,加装电梯3 100余部。经过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街区)涅槃重生,所住居民满意度大增。为重庆的宜居城市打造添砖加瓦,也为重庆的整体城市空间景观增添了色彩。
2 海绵城市更新改造
2015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名单公布,重庆成为全国16个试点之一,海绵城市这一用来比喻城市雨涝调蓄能力的新概念进入人们的眼帘。当前,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越发庞大,新老问题交叉,城市面对的内涝、水质污染、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逐渐严重。对此,重庆开启了试点更新改造工程,重庆国博中心海绵城市改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重庆国博中心海绵城市改造是重庆第一次试点进行的大规模片区式海绵能力更新项目。最初,由于重庆没有海绵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便按照住建部发布的技术指南要求进行更新设计,即要保证重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为此,重庆将此次改造的重心放在了年径流总量控制上,并计划建设6座大型蓄水池完成此目标。但是,随着项目的推进,设计者发现虽然通过大型蓄水池的建立可以完成住建部的要求,但是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重庆国博中心作为已经建成的大型展览中心,人来人往,其最大的问题是面源污染严重,而不是年径流总量控制;其次,单纯建立蓄水池,完全没有利用到重庆市独有的山地高差优势;最后,蓄水池建立后,水源的抽离,可能对周边生态有影响,而且如何充分利用蓄水并没有配套设施设计,有可能最后变成一潭死水,白白浪费。
经过论证,重庆最终提出“一城一策”,并将总体设计进行更改,最终敲定为以污染控制为主,兼顾生态保护和雨水综合利用,将重庆国博中心片区划分为多个子项进行综合更新改造建设。针对遇到的问题,重庆采用了4项亮点措施来解决:①采用了LID措施进行源头分数控制,增强了对污染源头的控制;②设置了多个蓄水池和雨水收集模块,可以充分收集并存储雨水;③充分发挥重庆地形优势,利用地形自然高差形成水塘,提升了城市景观,又避免了水资源依赖人工转移造成浪费;④对回收水源进行了精准输送,做到了水资源多次利用。成功改造后的重庆国博中心已经成为重庆城市景观的亮点,成为山地海绵城市打造的特色典范(见图 2)。
图2 改造后的重庆国博中心航拍
有了重庆国博中心的更新改造实践经验,重庆璧山区随即开始了绿岛新区海绵城市更新工作。璧山区吸取了经验,从开始就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结合璧山区自身情况,将总体目标锁定在生态修复、停车治理、绿地建设、泄洪通道建设等。然而,在更新工作中,璧山区依旧遇到了难题,即现有的城市地下管网能力不足,大规模改造又发现地下管网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产权单位缺乏统一管理。对此,璧山区痛定思痛,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的颁布出发,将地下管线管理法制化,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协调机制,并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将地下管网信息化并实行动态管理,根本上提升了地下管网的管理效率,并为绿岛新区的海绵城市更新工作服务。另外,璧山区还试点建立了海绵城市更新完成后的区域监测系统,在绿岛新区建设了多个区域径流监测站,并组建了巡查队伍定期进行巡查和数据采集,将海绵城市数字化,一方面助力后续的维护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收集的数据也可为以后的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最终,通过努力,璧山区一跃成为重庆海绵城市更新改造的明星,截至2021年,绿岛新区成功更新8.4km2,建设海绵项目51个,减少环境资源损失约15亿元。
2021年7月20日,郑州发生了特大暴雨,带来的伤害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许多城市都意识到了海绵城市的更新改造迫在眉睫。作为海绵城市更新改造的先行者,截至2021年,重庆已经完成42.1km2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这将是重庆未来发展的一大助力,也是全国其他城市的学习典范。
3 人文城市更新改造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实现脱胎换骨般的城市更新,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景观,历史文化的更新改造是逃不掉的。2014—2021年,我国出台的3个重要文件都提到了人文城市建设,并且在2021年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我国将人文城市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而文化和旅游消费是人们满足人文需求的主要渠道。
如今一旦提起重庆,许多人都心生向往,8D魔幻城市的人文标签自然印入人们脑海,随着重庆人文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文化传播的加速,一方面提升了重庆旅游产业实实在在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以及重庆人的文化自信。
重庆对人文城市建设的探索还在进行,但取得的一些成果已经令人瞩目,也值得国内外许多城市学习借鉴。
4 结语
重庆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虽然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但已经走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
展望未来,重庆的城市更新充满希望,2021年6月,重庆颁布了《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2022年3月30日,重庆印发了《重庆市城市更新技术导则》。按照规划,重庆最终将被打造为宜居、绿色、智慧、韧性、人文之城,并成为全国城市空间景观更新改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