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2-12-14姜栋柱赵小琴刘燃李洪雷刘奕清蔡小东
姜栋柱 赵小琴 刘燃 李洪雷 刘奕清* 蔡小东*
(1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香辛作物研究院,湖北荆州 434025;2 重庆市幅沅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永川 402160;3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永川 402160)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是姜科姜属单子叶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独特的芳香和刺激性辣味,不仅是传统的香辛保健蔬菜,也是食品、医药及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材料(王磊 等,2013;Li et al.,2019),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居农作物前列。生姜主要栽培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及暖温带地区,在我国山东、河北、湖南、四川、贵州、重庆、广西等地广泛种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姜生产规模最大、国际贸易量最多的国家(任清盛和李承永,2021)。由于生姜开花结实率低,难以采用常规育种手段选育新品种,目前我国生姜栽培大多采用自然驯化或无性系选育的地方品种(王磊 等,2013;黄小云 等,2017;李洪雷 等,202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姜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深入认知,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丰富的种质资源是生姜种质创新利用、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而挖掘利用种质资源的前提是对其进行科学的鉴定和评价。我国生姜种质资源丰富,各地地方品种在形态特征、营养成分及功能性成分含量等方面差异明显(李秀 等,2012;李倩等,2020)。目前,我国生姜种质资源在农艺性状评价、倍性水平分析、分子标记鉴定、化学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王磊 等,2013;Wang et al.,2014;邢颖和左佳佳,2020),然而总体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鉴定评价现有资源、筛选优良种质,对生姜种质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农艺性状的评价是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对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聚类等分析,可了解种质资源的丰富度和独特性,掌握性状间的相关性。生姜的农艺性状主要包括株高、茎粗、分枝数、叶长、叶宽、叶片数、叶面积、根茎鲜质量、地上茎鲜质量、姜球数等指标(李秀 等,2012;李倩 等,2020)。长期以来,产量是主要的研究目标,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一直是生姜育种研究热点。徐坤和赵德婉(1994)研究发现,生姜产量构成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叶面积、分枝数、根鲜质量,而姜球数对产量为负效应。通过对国内外46 份生姜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多重分析,李秀等(2012)认为粗壮的茎秆、较少的分枝、较厚的叶片、发达的同化系统、较低的根茎干物质含量是高产型生姜的主要特征。李倩等(2020)对湖南省47 份生姜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茎叶数、分枝数、根状茎长、子姜粗、地上茎粗、根状茎宽等对生姜单株产量的形成具有较大的直接效应,但主茎叶数、分枝数和子姜粗度为负效应。由此可见,生姜不同地方品种之间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单株产量受到多个农艺性状的影响。本试验以不同来源地的33 份生姜核心种质为材料,对其12 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筛选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优的类群和种质,为生姜资源评价、种质改良与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重庆市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圃从国内外收集的33 份生姜材料,种质名称及收集地如表1 所示。试验于2021 年在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生姜种植基地进行,栽培方式为露地栽培,4 月中旬按株距25 cm、行距65 cm 定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8 m2,每小区种植50 株左右,重复3 次,按常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刘燃 等,2019),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表1 供试生姜种质名称及收集地
1.2 农艺性状调查
2021 年10 月14 日生姜收获时,每份种质每小区随机选取5 株具有典型特征的代表性植株,分别测定其株高、茎粗、分枝数、叶长、叶宽、叶片数/分枝、根茎长、根茎宽、姜球数、姜球直径、地上部鲜质量、单株产量等指标,以其平均值作为该种质的实测值。各指标测定方法参照Blanco 和Pinheiro(2017)的方法进行。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4.0 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按照聂石辉等(2015)的方法将各农艺性状划分为10 个等级,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H'(Shannon-Wiener index)。聚类分析过程中,为便于数量化和统计分析,数值首先进行标准化转换。种质间遗传距离为平方欧氏距离,聚类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如表2 所示,33 份生姜不同种质间主要农艺性状有丰富的变异。12 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介于8.4%~26.1%之间,其中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单株产量(24.8%),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宽;根茎长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2.1),其次是叶长和地上部鲜质量(2.0),叶宽最低(1.0)。表明供试生姜遗传背景丰富。
表2 供试生姜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 生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3 所示,33 份生姜种质部分主要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株高与叶长、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叶宽、姜球直径、地上部鲜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姜球数呈负相关;茎粗与叶长、叶宽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姜球数、地上部鲜质量、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姜球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数/分枝与姜球数呈显著正相关;叶长与叶宽、根茎长、姜球直径、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根茎宽呈显著正相关;根茎长与姜球数、地上部鲜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茎宽与姜球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姜球数与地上部鲜质量、单株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姜球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地上部鲜质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植株高大、分枝多、叶片长、根茎长、姜球数多、地上部鲜质量大等性状是高产生姜种质的特征。
表3 供试生姜种质12 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生姜种质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表4),前4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03%,基本包含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作为评价生姜种质农艺性状的综合指标。主成分1特征值为3.613,贡献率最大(27.79%),其决定因素主要是单株产量,其次是株高、叶长、根茎长等,说明地上部生长旺盛、根茎较大是高产生姜的重要农艺性状。主成分2 的特征值为3.331,贡献率为25.45%,其中分枝数、单株产量、叶片数/分枝、姜球数载荷较大,说明植株分枝少、叶片少、姜球少,生姜的产量则低。主成分3 特征值为1.180,贡献率为9.08%,载荷最高且特征向量值为正的农艺性状为根茎宽,其次是姜球数、姜球直径、根茎长,说明该主成分主要反映生姜根茎的相关信息。主成分4 特征值为1.130,叶片数/分枝贡献率最高,载荷最大,说明该主成分主要反映生姜叶片的相关信息。
表4 供试生姜种质12 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4 生姜种质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根据各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的不同,构建生姜综合评价指数,将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以平方欧式距离对种质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平方欧式距离为5 处,可将33 份种质资源分为3 个类群(图1)。类群Ⅰ包含了12 份种质,植株整体矮小、茎秆纤细、产量低,属低产类型;类群Ⅱ包含了16份种质,其株高、叶片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表现中等,属中高产类型;类群Ⅲ包含了5 份种质,即G7(广西大姜)、G14(渝姜1 号)、G21(泰国白姜)、G22(宜春大姜)、G31(贵州大黄姜),植株整体长势强,茎秆粗壮,叶片大,单株产量高,属于高产类型,其主要农艺性状特征如下(数值均为调查数据的平均值)。
图1 基于平方欧式距离的生姜种质聚类分析
渝姜1 号:叶色绿,株高103.8 cm,茎粗12.3 mm,分枝数20.3 个,叶长30.3 cm,叶宽3.4 cm,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指状分支,根茎长29.1 cm,单株产量1 833.3 g。广西大姜:叶色深绿,株高109.8 cm,茎粗14.4 mm,分枝数17.3 个,叶长32.4 cm,叶宽3.6 cm,根茎肥厚,姜球肥大,根茎横长33.7 cm,单株产量1 866.7 g。贵州大黄姜:叶色深绿,株高111.1 cm,茎粗16.9 mm,分枝数14.0 个,叶长30.6 cm,叶宽3.0 cm,根茎肥厚,近圆柱形,根茎横长29.6 cm,单株产量1 833.3 g。泰国白姜:叶色绿,株高113.8 cm,茎粗13.2 mm,分枝数17.0 个,叶长28.7 cm,叶宽3.4 cm,根茎呈佛手状,姜指饱满,根茎横长30.5 cm,单株产量1 673.3 g。宜春大姜:叶色深绿,株高94.2 cm,茎粗13.4 mm,分枝数14.0 个,叶长30.3 cm,叶宽3.4 cm,根茎肥厚,姜球肥大,根茎横长30.6 cm,单株产量1 435.6 g。
3 结论与讨论
我国生姜栽培大多采用传统地方品种,其命名往往带有地方或民族特色,加之近年来因不同地区之间的频繁引种而造成的生姜品种混乱,极易导致生姜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因此,开展生姜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利用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等生物育种手段培育生姜新品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重庆市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圃保存的33 份生姜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0~2.1 之间,平均为1.765,其中根茎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1;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高,达26.1%,说明这些性状在不同生姜资源间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 个农艺性状间的关联较为紧密,单株产量受多个农艺性状的影响,尤其是株高、分枝数、根茎长、地上部鲜质量、叶长、姜球数,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徐坤和赵德婉,1994;李秀 等,2012;李倩 等,2020)。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03%,可作为生姜资源农艺性状评价的综合指标,其中决定第1 主成分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单株产量、株高、叶长、根茎长、地上部鲜质量等。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供试的33 份生姜种质划分为3 个类群,其中第Ⅲ类种质(广西大姜、泰国白姜、贵州大黄姜、宜春大姜、渝姜1 号)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大、单株产量高,种质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选育高产品种的目标亲本加以利用。
在育种过程中,亲本材料的选择应依据主成分分析进行排序,全面评估每个亲本材料综合指标的优劣,依据制定的育种目标,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合理选配亲本,以便尽快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本试验对生姜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农艺性状评价虽然简单快捷,但极易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并且反映的信息有限,难以根据农艺性状来分析种质的遗传背景。例如,韩春梅等(2013)研究发现了生姜收获期的株高、分枝数和根茎产量受栽培模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深入了解生姜种质资源,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品质分析、抗逆性鉴定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对生姜种质资源进行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