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蔬菜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2022-12-14储霞玲刘小茜郑林秀叶高松罗剑宁陈俊秋罗学梅

中国蔬菜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广东省广东蔬菜

储霞玲 刘小茜 郑林秀 叶高松 罗剑宁 陈俊秋 罗学梅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40;2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广州 510520)

近年来,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形势持续向好:蔬菜产业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聚集明显,四大蔬菜产区特色鲜明;生产结构基本稳定;供给充足,消费品种结构日益多样;流通渠道逐步多元、丰富,线上销售模式受青睐;进出口基本稳定,贸易顺差较大。尤其是新形势下,广东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等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本文从蔬菜生产、供需、高质量发展等入手,重点剖析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概况,梳理其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广东省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省,蔬菜产业是广东省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珠三角出口及高端蔬菜区、粤西冬种北运蔬菜区、粤东加工蔬菜区、粤北高山夏秋蔬菜区四大区域发展格局,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效应明显,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品种结构有待优化、绿色生产难度大、农机农艺结合度低、采后贮运和加工环节薄弱等问题。为促进广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广东省蔬菜生产、供需、高质量发展现状,梳理了影响广东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广东蔬菜产业生产情况

1.1 产业规模

近5 年来,广东省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蔬菜生产形势整体持续向好(图1)。根据2021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 年广东省蔬菜播种面积为136.36 万hm2,排名居全国第7 位,同比增长3.3%;全省蔬菜总产量3 706.8 万t,排名居全国第9 位,同比增长5.1%;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的3.0%和3.9%。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 年广东省蔬菜播种面积达139.11 万hm2,同比增长2.0%;产量达3 855.7 万t,同比增长4%。2021 年广东省蔬菜单产达到27 716.9 kg·hm-2,同比增长1.96%,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2021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20 年广东省蔬菜单产在全国排第25 名,不足第1 名河北省(64 696.9 kg·hm-2)的一半。

图1 2017—2021 年广东省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

1.2 区域分布

1.2.1 珠三角地区产业规模最大,粤东地区单产水平领先 从图2 可以看出,2020 年广东四大区域蔬菜播种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地区、粤北山区、粤西地区、粤东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最高,分别达52.17 万hm2、1 392.7 万t,分别占全省的38.3%和37.6%;粤北山区和粤西地区次之;粤东地区产业规模最小,但单产水平最高,达到33 826.1 kg·hm-2,比全省平均单产水平高24.4%。

图2 2020 年广东省四大区域蔬菜生产情况

1.2.2 全省蔬菜产业聚集明显 如表1 所示,2020年广东省蔬菜产量排名前10 的地级市依次为湛江、广州、清远、茂名、惠州、肇庆、梅州、揭阳、汕头、江门,10 市蔬菜总产量为2 959.2 万t,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79.83%,其中蔬菜总产量超过300 万t 的地级市有6 个,广东省蔬菜优势产区产业聚集明显。

表1 2020 年广东21 个地级市蔬菜生产情况

由表2 可知,2020 年广东蔬菜产量排名前10的县(市、区)依次为增城、高要、博罗、廉江、电白、雷州、遂溪、高州、白云、惠东,均分布在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其中,蔬菜年产量在50 万t以上的县(市、区)有26 个,其蔬菜产量之和为2 083.43 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56.21%。

表2 2020 年广东蔬菜年产量超过50 万t 的县(市、区)

1.2.3 四大蔬菜产区特色鲜明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东各地依据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四大蔬菜产区,分别为珠三角出口及高端蔬菜区、粤西冬种北运蔬菜区、粤东加工蔬菜区、粤北高山夏秋蔬菜区,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两个新的功能特色区域,即城郊蔬菜产业圈和地方名优特蔬菜核心区。

1.3 生产结构

1.3.1 生产结构基本稳定 由图3、表3 可知,广东蔬菜产业生产结构以叶菜类为主,白菜类、茄果类、瓜类、根茎类和豆类次之,葱蒜类、水生蔬菜类、甘蓝类、食用菌类和其他蔬菜较少。2021 年广东省蔬菜种植规模排名前5 的依次是叶菜类、白菜类、茄果类、瓜类和根茎类,其播种面积、产量之和分别占全省的81.6%和82.4%。其中,叶菜类和白菜类播种面积之和达67.73 万hm2,占蔬菜总面积的48.7%;产量之和1 815.0 万t,占蔬菜总产量的47.1%。茄果类和瓜类播种面积分别是17.19 万、16.89 万hm2,分别占12.4%和12.1%;产量分别为477.2 万、526.5 万t,分别占12.4%和13.7%。2021 年各类蔬菜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4%~9.5%,瓜类播种面积增幅最大,根茎类和白菜类种植面积略有降低;各类蔬菜产量同比增加-2.3%~13.8%,食用菌类产量增幅最大,白菜类和根茎类产量同比有所降低。

表3 2019—2021 年广东省各类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

图3 2021 年广东省各类蔬菜产量占比

图4 2021 年广东省蔬菜季度产量

图5 2021 年广东省蔬菜季度播种面积

1.3.2 季节性生产明显 由图4、5 可以看出,2021 年广东省叶菜类、白菜类、甘蓝类、葱蒜类第一、四季度播种面积和产量高于第二、三季度,瓜类播种面积和产量恰好相反;根茎类第三、四季度播种面积和产量较第一、二季度高;茄果类播种面积和产量第一、三季度高于第二、四季度;豆类、水生蔬菜和其他蔬菜各季度之间差别较小。

2 广东蔬菜产业供需情况

2.1 蔬菜产品供给情况

从供给来源看,广东省蔬菜供给共有三大来源:一是广东本省生产。除满足省内及国内北运菜需求外,广东省还有大量的蔬菜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2020 年广东省蔬菜出口量57.62 万t。二是外省调入。云南、宁夏、湖南等外省蔬菜全年不断调入供应广东市场,有效补充了广东蔬菜的品种和数量。三是进口。2020 年广东省蔬菜进口量为7.93万t,居全国第4 位。

从供给品种看,广东省蔬菜生产主要以叶菜类和白菜类为主,占蔬菜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其次是茄果类、瓜类。同时,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地区,适宜常年种植蔬菜,能够有效保障周年生产,蔬菜品种丰富多样,地方特色品种多,保障了供给多样性、丰富性。

2.2 蔬菜消费情况

2.2.1 蔬菜消费量、质需求齐升 广东省对蔬菜的消费需求一般有鲜食需求、加工需求、种子需求、其他类型需求及损耗等,其中占比较大的为居民鲜食需求及饲料需求,鲜食需求占蔬菜总需求的80%左右,饲料需求占6%左右(李欢欢 等,2016)。2020 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6 亿,居民人均年蔬菜消费量113 kg(数据来源于2021 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则年需消费蔬菜1 423.8 万t。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大湾区8 600 万常住人口对高品质蔬菜、营养保健型蔬菜、绿色安全型蔬菜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2.2.2 蔬菜消费种类结构日益多样 蔬菜消费种类有菜薹(菜心)、芥蓝、普通白菜(小白菜)、苋菜、蕹菜、莴苣、芥菜、西洋菜(豆瓣菜)、叶用莴苣(生菜)、花椰菜、茄子、辣椒、番茄、苦瓜、丝瓜、节瓜、冬瓜、芋头、南瓜、豇豆、菜豆、食荚豌豆(荷兰豆)等约150 个。但受限于蔬菜供给缺乏弹性,广东居民蔬菜消费的主要品种仍以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30 种常见蔬菜为主,包括:白菜、甘蓝、生菜、菠菜、油麦菜、蕹菜、菜心、芥蓝、萝卜、胡萝卜、番茄、茄子、辣椒、黄瓜、冬瓜、丝瓜、苦瓜、南瓜、西葫芦、芹菜、韭菜、青花菜、大葱、洋葱、大蒜、姜、莴苣、豇豆、菜豆、莲藕等。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居民对蔬菜消费愈加追求新颖、多样、营养、安全。在此情况下,有“两品一标”认定的安全优质蔬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丰富性方面,桑叶、冬寒菜等稀特蔬菜销量日益增加。此外,部分野菜如鱼腥草、簕菜等也频频出现于居民餐桌。

2.3 成本收益情况

以2019—2020 年广东露地蔬菜种植品种较多的甘蓝、大白菜和菜豆为例,探讨露地蔬菜成本收益变化情况。由表4 可知,2020 年甘蓝、大白菜每667 m2净利润、成本利润率均有所下降,甘蓝的收益降低是由于成本的升高,大白菜的收益降低是由于成本升高和产量降低的双重影响。相反,2020 年广东露地菜豆的收益却大幅提升,净利润增加249.04%,成本利润率提高40.36 百分点,收益提升主要是由于价格上升。

表4 2019—2020 年广东露地甘蓝、大白菜和菜豆成本收益情况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调查了2021 年珠三角(佛山、肇庆、惠州)、粤北(翁源)和粤西(阳春)农户的成本收益情况(表5)。统计数据表明,从成本投入来看,粤北地区总成本投入最低,为2 704.6 元 ·(667 m2)-1,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差别不大。从成本投入结构来看,珠三角地区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较高,分别达1 176.5 元 ·(667 m2)-1和2 039.2 元 ·(667 m2)-1,分别占总成本投入的17.2%和29.8%;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土地租金较低,分别为672.0 元 ·(667 m2)-1和677.3元 ·(667 m2)-1;粤西地区人工成本最高,达到2 255.0 元 ·(667 m2)-1,占总成本投入的34.1%;粤北地区人工成本最低,为96.1 元 ·(667 m2)-1,占总成本投入的3.6%,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农户属于自种,人工成本不计算在内。从收益来看,珠三角地区收益最高,每667 m2达到11 527.3 元,粤北地区收益最低,每667 m2为8 519.6 元;但粤北地区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最高,分别达到5 815.0元 ·(667 m2)-1和215.0%,粤西地区最低,分别为3 078.9 元 ·(667 m2)-1和46.6%。

表5 2021 年广东不同地区蔬菜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

2.4 蔬菜流通、销售情况

2.4.1 蔬菜流通加快,销路呈多元化 多年来,蔬菜北运和供应港澳是广东省冬种蔬菜生产流通的一大特色。全省每年北运菜数量大、品种多,茄子、辣椒和菜豆等是北运的主要品种。广东蔬菜主产区茂名市冬种北运菜年播种面积约4.67 万hm2,产值占全年蔬菜产值60%以上。湛江市冬季蔬菜年种植面积7.33 万hm2,外运量达180 万t,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为全国南菜北运基地首位,在东北三省的冬季蔬菜市场上占有率达30%以上(周群英等,2022)。同时,广东省长期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出口蔬菜。如惠州市是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供港新鲜蔬菜占香港地区进口蔬菜总量的40%以上。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落户博罗县泰美镇,引入惠州海关工作团队开展检验检疫和全程监管服务,打开了又一个供港农产品绿色通道。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21 年广东省大型批发市场蔬菜流通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上半年增长显著,交易量同比上涨最高达120.8%,仅7—9 月和12 月批发市场交易量下降-4.4%~-1.3%

2.4.2 蔬菜流通渠道逐步多元、丰富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2020 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我国生产基地蔬菜销售渠道仍以批发市场为主,2020 年占比40%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销售模式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电商和其他渠道(订单配送)开始增加,增幅5%左右,自营门店销售量较2019 年减少。如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均开辟蔬菜线上零售模式;乐村淘、美菜网、一亩田、本来生活等垂直电商平台通过“源头直采”模式,在农产品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字节跳动、快手等社交平台通过场景化、原生态的直播销售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精准的产销对接;美团、饿了么等本地生活电商平台以“生鲜电商”和“社区化服务”为切入口,布局社区“菜篮子”市场,通过前置仓模式,缓解农产品损耗、时效性等问题,实现菜场的数字化运营;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等新零售企业主要围绕“超市+餐饮+物流配送”模式,通过线下“超市+餐饮”体验模式引流线上购物,增强用户粘性,带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通过产地直采、基地直供等形态,上游农产品实现了标准化、品牌化和可溯源。

2.5 蔬菜价格运行情况

广东叶菜类生产占蔬菜比例较大,但春季的梅雨季节和夏秋的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了叶菜类生长,导致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季节性蔬菜“淡季”。2021 年,广东蔬菜市场价格略有波动,总体走势相对稳定(图6)。总体上看,全省规模化基地蔬菜平均收购价在3.1~4.9 元·kg-1内波动,大型批发市场平均批发价为3.8~5.5 元·kg-1。第一季度受天气相对平稳影响,蔬菜价格稳中略降。第二季度菜价总体先降后升,4—5 月受春、夏两季蔬菜大量上市影响,蔬菜价格持续走低;6 月以后,在持续高温和多雨天气的拉动下,蔬菜价格止跌回升。第三季度,夏季蔬菜生产受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和成本上涨推动,菜价总体呈波动上行态势;第四季度菜价呈现先升后降态势,11 月蔬菜价格上升至全年最高。

图6 2021 年广东省规模化生产基地收购价及大型批发市场批发价走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平台监测的广东省各类蔬菜地头价,2021 年广东省辣椒平均地头价最高,为7.0 元·kg-1;南瓜价格最低,为1.3 元·kg-1(图7)。

图7 2021 年广东省蔬菜平均地头价

2.6 广东蔬菜进出口贸易

2.6.1 蔬菜进口情况 广东蔬菜进口主要集中在一些新、稀、特的高档蔬菜,并有部分蔬菜良种的引进进口。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 年广东蔬菜进口量为79 284.42 t,居全国第4 位;进口额为26 873.88万美元,占全国蔬菜总进口额的28.01%,居全国第1 位。进口国家(地区)主要有印度、美国、越南、新西兰、土耳其、泰国、印度尼西亚、丹麦、日本、智利等。

2.6.2 蔬菜出口情况 2021 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 年广东省蔬菜出口量576 249 t,居全国第6 位,占全省蔬菜产量的1.55%;出口额44 281.17 万美元,占全国蔬菜总出口额的2.97%,居全国第8 位;贸易顺差为17 407.29 万美元。广东蔬菜出口以鲜或冷藏蔬菜为主,辅以少部分的腌渍蔬菜、干(脱水)蔬菜等加工蔬菜。2020 年广东省鲜或冷藏蔬菜出口量占蔬菜出口量的90.26%,出口额占蔬菜出口额的65.25%。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广东省蔬菜出口种类主要有白菜类、叶菜类、甘蓝类、瓜类、茄果类、豆类、根菜类、其他类等8 类。其中,一半以上是白菜类,约占蔬菜总出口量的56%,叶菜类出口占比也较高,为21%,其他6 类总计约占1/4。惠州菜心、茂名水东芥菜、增城迟菜心、粤北冬菇等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知名度。据商务部数据,广东省蔬菜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

3 广东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3.1 规模化发展情况

截止到2021 年底,广东省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建设了30 个蔬菜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批富有广东特色的蔬菜产业,如连州菜心、增城迟菜心、陆丰萝卜、湛江莲藕、乐昌芋头实现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焕发良好发展前景。2019—2021 年,广东省发布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和专业镇共2 579 个,其中专业村2 279 个,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有354 个,占总数的15.5%;专业镇300 个,主导产业为蔬菜的共有44 个,占总数的14.7%,有力促进了富民兴村产业发展。

3.2 产业化发展情况

3.2.1 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大战略,实施龙头企业培优工程、农民合作社升级工程、家庭农场示范工程,蔬菜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蔬菜产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20 年底,全省有33.3 hm2(500 亩)以上的“菜篮子”蔬菜基地143 个,总面积达1.8 万hm2。其中,占地面积33.3~66.7 hm2(500~1 000 亩)基地有40 个,66.7~133.3 hm2(1 000~2 000 亩)基地有66 个,133.3 hm2(2 000 亩)以上的基地有37 个。全省1 183 家重点农业龙头中,有108 家为蔬菜产业龙头企业。

3.2.2 产业化经营模式多样化 广东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道路,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包括示范基地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行业协会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目前,广东省蔬菜行业内主流是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有利于扩大种植规模,便于统防统管,共同抵御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还积极发展“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等蔬菜种植模式。“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克服了公司直接面对广大农户,需逐一与农户签订合同,还必须监督和履行双方签订合同的操作难度大、成本高的弊端。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是通过公司向农民租种土地,享有农民土地的使用权,然后将土地的劳务工作承包给农民,公司派出一定的技术专员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实现了产业链上生产、加工、销售、贮运的有效联结,提高了农业运作效率,产业链上的功能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格局。

3.2.3 产业化经营作用明显 一是促进了市场的开拓,有效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蔬菜规模效益,提高了蔬菜整体产业功能;二是促进了规模优势的形成,较好解决了蔬菜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销售渠道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三是加快了农村经济体制、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创新,蔬菜产业化按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蔬菜生产、产品加工、销售形成了一体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蔬菜资源实现了立体开发和深度开发,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蔬菜附加值(项朝阳 等,2019)。

3.3 品牌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着力开展品牌建设,建立品牌发展机制,发展区域公共品牌,鼓励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工作,蔬菜品牌数量逐渐增多,有效提高了蔬菜产业效益。广东省区域公用品牌涉及蔬菜的有炭步槟榔香芋、三水黑皮冬瓜、甜水萝卜、恩平簕菜、杜阮凉瓜、福田菜心、连州菜心、阳山西洋菜共8 个,现有蔬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1 个。2020 年,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入库66 个,2 117个“粤字号”农业品牌中,与蔬菜相关的品牌有195 个。2019—2021 年,广东省有332 个农产品入选为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其中蔬菜74 个。

3.4 绿色发展情况

3.4.1 主推蔬菜绿色发展技术 2020—2021 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中有8 项与蔬菜相关,其中蔬菜绿色生产技术6 项,包括有机营养液肥高效使用技术、广东春季冬瓜化肥农药减施关键生产技术、露地苦瓜氮营养高效调控关键技术、菜心生产全过程生物农药防控害虫技术、番茄烟粉虱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十字花科蔬菜黄曲条跳甲绿色防控技术等。

3.4.2 产品检测合格率稳步提升 广东省每季度对销售市场、生产基地开展定期监测蔬菜农残,涵盖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白菜类、叶菜类、豆类等六大类蔬菜,监测项目为蔬菜中甲胺磷、甲拌磷、氟虫腈、氯氰菊酯等36 种农药的残留量。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生产企业和蔬菜连片种植面积1.3 hm2(2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等被列为优先抽检对象。监测数据显示,2021 年广东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8.8%,种植业产品(蔬菜)抽检合格率为98.4%。其中,黄瓜、番茄、结球甘蓝、丝瓜、胡萝卜、油麦菜、洋葱、花椰菜、苦麦菜、节瓜、南瓜、青花菜、蒜、冬瓜、山药、瓠瓜、甜椒等17 个品类全部合格,豇豆、菠菜、姜、芥蓝等4 个品类监测合格率低于95%,亟需提升。

4 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4.1 蔬菜品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广东省蔬菜产品总体供过于求,但市场上对特色、高品质的蔬菜需求仍然很大。种植户因习惯性种植经验及传统的销售途径和模式,目前仍以种植传统大宗蔬菜为主,加之信息掌握滞后,很难及时做出调整。如粤西冬种蔬菜仍以辣椒、黄瓜、菜豆、豇豆和甜玉米等5 大品类为主,品种结构单一,其中主产区湛江雷州辣椒种植面积占冬种蔬菜面积的比例高达59%。南有福建、海南同类产品竞争冬种市场,北有大棚蔬菜保障冬季供应,广东冬种菜的品类结构有待进一步差异化和优化。

4.2 实现蔬菜绿色生产难度仍然较大

一是连作障碍严重。特别是设施蔬菜多年连作,致使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传病害加重。二是小农生产模式下难以实现标准化和可追溯。目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仍然是蔬菜最主要的生产模式,改变菜农长期形成的种植观念和习惯尚需时日,蔬菜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三是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科技工作者已研究出大量的绿色生产技术,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消费习惯等原因,绿色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绿色种植技术人才缺乏、推广力度不强,绿色生态栽培模式的大面积推广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薛亮 等,2021)。

4.3 蔬菜生产农机农艺结合度低

在栽培方式上,广东蔬菜以露地生产为主,设施大棚占比较低,且现有大棚多参照北方大棚模式建造,未能充分适应广东高温雨多风大的气候特点,导致长期以来利用率不高。除设计建造存在问题外,农机农艺结合欠佳也是一大主因,主要有以下3 方面因素:农机方面,因广东省以丘陵地为主,播种机、移栽机、采收机、除草机等适应现代蔬菜生产的农机可选择性有限;品种选择方面,适合广东省蔬菜设施的专用品种很少;农艺配套方面,缺乏针对设施大棚蔬菜的生产规程与科学指引,部分基地未充分考虑大棚生产与露地生产的差异,在大棚生产中仍采用露地生产的方式,导致大棚应用遇到技术瓶颈。

4.4 蔬菜采后贮运和加工环节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广东省蔬菜产业重生产、轻采后处理和加工,采后损耗率高达10%~30%。调研发现,广东蔬菜主要以鲜菜销售,建有田头冷库的蔬菜生产基地较少,预处理设施匮乏,贮运能力不足。冷链物流专业水平较低,总体规模较小,信息化程度水平不高,冷库相关的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采后贮运和加工环节薄弱,加之广东省蔬菜市场信息服务还不健全,导致蔬菜区域性、季节性、规模性生产的过剩和不足,农户收益难以保证。

5 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优化品种结构

突出高品质、专用化、特色、绿色,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如针对樱桃番茄、高端设施蔬菜等对外依赖度高的高品质蔬菜品种,给予稳定财政支持,加强省内外联合攻关,逐步突破“卡脖子”问题。针对市场需求,引导新品种向专用化发展,选育优质、抗病新品种。

针对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需求迫切的功能成分、浓郁风味、营养健康、观赏、加工性能好等特点,开展专用型蔬菜品种选育;针对土传病害,如瓜类疫病、枯萎病,茄果类青枯病、根结线虫等,开展专用型砧木品种选育;针对重要病害,如病毒病、细菌性叶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等,采用聚合杂交和分子辅助选育技术,加强抗病种质创新(丁海凤 等,2020)。针对广东地方特色品种,聚焦品种退化难题和特色品种缺乏问题,支持各类主体通过资源搜集、品种提纯复壮、基因组搜索等方式,开展原始品种挖掘和农家品种升级行动,选育出既保留风味又摒弃缺陷的特色品种。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加快选育节肥节药节水、适应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绿色优质、专用特用的突破性品种。

5.2 强化绿色生产技术,构建高效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从突出抓总量向突出抓结构转变,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提高蔬菜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布局本地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滴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解决节水、节肥问题。增加集约化育苗以及以遮雨降温为目的的简易实用设施和少量大棚,提高蔬菜生产抗灾减灾能力。积极研发、引进国内外适应性强、可靠性好、性能优良的蔬菜机械,推广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培养、认证“两品一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等生产基地,提高“菜篮子”生产基地的规模和供应能力。

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在外省优势主产区,加强紧密型外埠“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探索产销区之间的联动共赢新机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优势主产区的产销优势互补,辐射带动外埠供粤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扩大、优化外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规模布局,丰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并保证其数量及质量安全。

5.3 强化采后环节,构建便捷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规模、布局合理的专业批发市场,使其具有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仓储转运、信息传递等功能,提高蔬菜生产调度效率、减少损耗、确保产品均衡供应能力。将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的“菜篮子”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纳入相关规划,优化升级改造批发市场,完善设施装备,提升产业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培育基础好、规模大的农产品流通重点企业,通过延伸上下游建立集生产、技术服务、配送及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流通链。积极推进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蔬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冷链贮运体系,加强蔬菜采后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做好蔬菜标准园(区)和批发市场的冷链建设,增加冷库布点,配置田头冷库,改善冷库运营条件,减少贮运损耗,提高产品品质。

5.4 制定推广质量安全标准,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质量安全标准为基础,推广“两品一标”、湾区团标等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完善产区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市场供应体系,有效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农产品供给质量水平。加强智能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服务于相关的“菜篮子”生产基地、产品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各级销售网点、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提供智能化、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确保“菜篮子”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查证、信息可查询、市场可监管。

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和制定适合产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包括良好农业规范(GAP)、农产品本身的标准和为实现产品标准需要进行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更好地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过程管控。

猜你喜欢

广东省广东蔬菜
奇怪的蔬菜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蔬菜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舆情
蔬菜也“疯狂”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
广东省第一届高中男子篮球联赛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