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任自然
——陈从周复建昆山遂园的法与理

2022-12-14周宏俊吴昀眙

园林 2022年12期
关键词:林园造园昆山

周宏俊 吴昀眙

ZHOU Hongjun* WU Yuny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92 )

昆山遂园原是清代徐乾学的私园,选址于玉峰山北麓。在亭林园重建的背景下,陈从周于1983-1984年间现场指导遂园复建的定位并推进具体设计,遂园是其园林作品中唯一的山地园林,具真山真水特征。结合文献资料、访谈和实地调研,梳理了遂园自宋至今的演变历史和当代复建的历程,从“相地山林、自然理水、植竹栽花”三方面分析受陈从周指导的因山就势、因水成景、因隔成趣等造园手法,最后提炼总结了陈从周在遂园复建中“因地制宜、还我自然、质感存真”的造园理念,陈从周顺山水格局,溯古人之意,续园林前笔,从而推动并实现了遂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陈从周;昆山遂园;园林复建;山林地;自然

陈从周(1918-2000年)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学家,撰写了《说园》《苏州园林》等园林学术专著,形成了独特的造园理论,晚年更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展开了广泛的造园实践,其实践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有关陈从周的造园实践研究,多集中于豫园、水绘园和楠园等,主要从设计角度进行分析,继而归纳总结其造园理念和策略。段建强[1]梳理了豫园修复的过程,论述陈从周在“研究园史、复造兼顾、因借得宜”等方面的造园思想与保护理念。周向频和王庆[2]梳理了水绘园从晚明清初营建至当代复建的历程与背景,归纳陈从周的复建理念,反思其时代意义和价值。周宏俊和丁歆[3]梳理了陈从周设计建造楠园的过程梗概,分析其在相地过程中对环境与场地的回应,进而阐述楠园的造园手法与陈从周造园理论的一致性。李佳佳[4]广泛收集并甄别了与陈从周相关的11个造园实践,系统梳理其造园背景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分析园林布局和营造过程,继而总结陈从周造园实践的特点和理念。

关于陈从周造园理念的研究,多是从陈从周著作中提炼与总结其造园思想,继而在园林实践作品的分析中进一步解读其造园理论。陈从周在《说园》[5]五章中论述了自己不断完善的造园理念。段建强[6]从“说园、造园、护园”三方面,论述陈从周造园的艺术思想理论。王鲁民和段建强[7]将豫园东部的实践分为“修整、接续、再造”三方面,认为陈从周的园林修复是在技术层面寻求约束,在目标层面寻求文化真实性。周宏俊等[8]从“现状遗存、历史信息、历史环境”三方面出发,对陈从周不同类型的修复予以剖析,探究其对于修复、现状、真实性等所持的态度与策略。

基于以上研究,文章根据园林基址的性质对陈从周相关的园林作品进行分类,如皋水绘园、安宁楠园为“城市地”,杭州郭庄属“江湖地”,而昆山遂园是陈从周参与指导设计的园林中唯一的“山林地”①明代计成著《园冶》中将园林按“相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和“江湖地”。,而“园地惟山林最胜”[9]。李佳佳[4]初步分析了遂园的景观特点以及陈从周的参与概况,但依然留有不少空白,故而本研究在其基础上,通过详实的现场调研以及对当事人的访谈,结合收集到的遂园相关诗词,梳理其造园背景和复建过程,厘清在后续历次改造中的增补与改动,并分析其园林布局和造园手法,最后归纳提炼陈从周山麓营园的理念。

1 遂园复建概述

1.1 复建背景

遂园位于昆山的玉峰山北麓,是昆山亭林园的园中园(图1),为清代徐氏遂园旧址。据《亭林园记》载,1981年亭林公园②亭林园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园中之山命名为马鞍山公园,时全园平地面积约2.7 hm2。民国25年(1936年)更名为亭林公园。1980年复名亭林公园,2000年易名为亭林园,现总面积约47 hm2。重建正式启动,1983年昆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建设亭林公园领导小组”,通过了“建设亭林公园五年规划”,并聘请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吕典雅担任昆山县的建设顾问,共同指导亭林公园及其北麓遂园的建设[10]。在亭林园这一初步规划中,遂园作为第一期工程,于1983年开始建设,历时两年完成。陈从周对昆山园林有较高评价,曾在玉峰山翠微阁题过对联一副:“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玉峰。”据吕典雅所说,在规划玉峰山后山时,陈从周得知此处是清代徐乾学遂园所在,就欲重建此园[11]。在昆山历史中,遂园不仅风景洵美,更是玉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根基之一。

图1 亭林园景区全景图Fig.1 Panorama of Tinglin Park

1.2 历史上的遂园

基于《亭林园志》、葛芝《徐氏园亭记》和相关报道[12-13],梳理了遂园自宋以来的历史沿革(表1)。

表1 遂园历史沿革表Tab.1 History of Suiyuan Garden

宋宣和年间,间信法师在此创建华藏教院,建后200年圮毁,元时为王氏园。明嘉靖年间为张寰别墅,张寰在夏津墓四周筑梅花台,俗称“梅花墩”。万历年间顾震寰建附巢山园,后为叶氏别墅,再后为葛锡璠所购,因其在城南另购一南园故取名“北园”。清初归李氏。顺治年间,李氏之子卖于徐开任,葛芝曾盛赞北园:“从园而望,山环抱焉,岩石峻孑,草树幽邃,至是有加盖昆山之胜于斯为最已。”⑥张寰(1486-1581年),字允清,号石川,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康熙年间,徐乾学从堂叔徐开任手中购得此园,正式取名为“遂园”,亦名“北园”以区别于南麓的徐氏憺园。雍正八年,徐乾学幼子徐骏遭遇文字狱被斩立决,后遂园因欠国课以基地18亩充公,自此成为一片废墟。乾隆元年,昆山知县刘额将遂园改为普义园,收埋无主暴露棺骸。解放初期,遂园的一部分成为人武部组织民兵练武的射击场。

遂园之名始于徐乾学,盛于徐乾学所举办的耆年禊饮会,彼时玉峰遂园是颇负盛名的江南名园之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学回昆养老,购园后“因山为屏,疏泉为沼,有卉木亭台之胜,无阐阗嚣尘之扰”⑦顾震寰,字附巢,邑人,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玄孙。,并在遂园建成后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上巳节在园内举办耆年禊饮会⑧葛锡璠(1579-1634年),葛芝祖父,字中恬,号鲁生,辛丑(1601年)进士,河南按察使。,所作诗编成三卷《遂园禊饮集》,还请宫廷画手禹之鼎作《遂园耆年禊饮图》,惜今已不知所踪[14]。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春,康熙第5次南巡时曾至遂园,御书“天光云影”作为堂额,并赐徐秉义书有《驻跸昆山》御制诗之扇[10]。自昆山建县2000多年来,从未有皇帝莅临玉峰山,故“非独东海(昆山徐家)隆遇,盖亦我邑盛事也”⑨徐开任,葛芝朋友,字季重,号愚谷,昆山人,主要著作有《明名臣言行录》。。尽管遂园留存至今的诗词绘画较少,仍可从中一窥其盛时之“亭池宏旷,竹林深秀”⑩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号健庵,又号东海,徐开法长子,顾炎武外甥,从堂叔徐开任手中购得遂园。。

1.3 复建梗概

1983年9月遂园开工复建,历时两年完成,再现了山环水抱的基本格局。除挖池筑山外,建有正门墙、家山轩、临水亭、梅花亭和遂园长廊,移建了甲子桥等4座桥。由东侧正门墙入园,东侧上方嵌“遂园”二字,西侧上方则为“清游”二字,均为陈从周所书。家山轩是遂园的主体建筑,为中心水面北畔的水榭,取龚自珍“无双毕竟是家山”之意。临水亭位于遂园水池东畔半岛之上,南、北、西三面临水,有凌水之势,与对面梅花亭遥相呼应。《亭林园志》中提到的临水亭由原先的方亭(图2-a)改为现在的六角亭(图2-b),推测为2006-2013年间改建。梅花亭为1985年建成,飞檐斗拱,状如梅花[10]。据对当事人的采访,甲子桥自园外移建,因甲子年(1984年)移建故名“甲子桥”,其余一座三折桥和两座平桥亦为移建。

图2 临水亭改建前后Fig.2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Linshui Pavilion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首次复建工程中,陈从周曾多次赴亭林园进行现场指导(图3),主要指导园林的定位并推进总体的设计,尤其是山形水系等园林布局与景观的设计,吕典雅则负责设计的落实以及建构筑物的实施设计[4]。陈从周根据遂园的历史和文化确立其园林定位和意境,进一步依据玉峰山水和北麓竹林的环境基底,并结合挖掘出的历史遗存,因借体宜地决定水引何式、借何山景,以突显遂园的古韵和野趣,由此方初成今日之山水格局。可以说,遂园由陈从周总体指导,吕典雅深化并实施,尤其园林格局与山水景观凝聚了陈从周的匠心智慧。

图3 1983年陈从周在遂园实地勘察,右起第6人为陈从周[10]Fig.3 Chen Congzhou, who was the sixth person from the right, made a field survey in Suiyuan in 1983[10]

陈从周在《说园》中论述道“旧园修复,首究园史”,反映了在修复中对园林历史的推重,正如其在豫园修复中实践的,“退而细考潘氏园记与今日之实况”。就遂园而言,也可认为陈从周应当梳理了与遂园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遂园禊饮集》和后世对遂园禊饮的记述等,从而把握了遂园造园之初的总体景观特征。

而造园“立意在先”“风格定始能言局部单体”[15]。据时任住建局主任刘建华回忆[4],陈从周将亭林公园的总体景观定位为“玉峰隐翠水环山”,在指导遂园复建时又为其定下了“又一村”这一富于自然野趣的定位。这一定位源于陈从周对遂园依托真山真水的认知和对清幽意境的设想,既符合当时的场地现状,又融合于亭林园的整体设计意象,且区别于前山顾炎武纪念馆、翠微阁等景点的定位。

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中陈从周提及“1949年左右,仅留下几块太湖石及一些水中的木桩”[16],推测其依据应是当时人们的回忆。据吕典雅回忆,遂园复建之际此地尚有水系,还留存有清代的一个牌楼和两个亭子[4]。而依据对刘建华等当事人的访谈,在遂园施工的过程中挖掘出的是两个亭子的基础和一些遗存的驳岸,并有大量的太湖石,而未提及清代牌楼。在水系的梳理与塑造中,遗存的驳岸得以沿用,这些太湖石也得以利用于新驳岸的修建。由于当时缺乏工程资金和充足的前期调研,故而对历史遗迹的挖掘和探勘并未十分系统,也未进一步调查研究。

除挖掘出的历史遗存,遂园更多是依据当时的现场地形进行设计,“顺山势和原有河道,开挖了曲水溪流”[16]。从1966年的亭林园影像图(图4-a)中,可以模糊看到在复建前,遂园水系被大致分为两个水面,东侧较大为湖,西侧较小为塘。与2022年的影像图(图4-b)对比可以看出,水面主体在此基础上向南侧拓宽,并被分为三个主要水面。

图4 亭林园影像图Fig.4 The photographic map of Tinglin Park

1.4 后续增补及园林现状

陈从周主要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首期复建工程,而后遂园在县政府主导下进行了几次增补式的改造,至2016年再次成为亭林园提升改造项目之一(表2)。2013年以前的增补基本延续了陈从周对遂园的定位,2013年后增设的昆曲舞台和长廊等要素与自然野趣之意象存在一定的冲突。

表2 1983年后遂园景点建设沿革表Tab.2 Histor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attractions in Suiyuan Garden after 1983

1987年昆山县亭林公园规划建设指导小组成立后,陆续有零星的建设[10]。1989年将原长廊改设为有关玉峰的书法碑廊;1993年新建的保国亭,是为纪念抗日时期被日军杀害于此的新四军民运工作人员和伤病员;樱花园有约100株樱花(Prunus serrulata),为1997年日本一家企业在昆山开业之际所赠,并建一樱花亭。保国亭与樱花亭皆在遂园西侧。应该说,这些变动只是略有增补,并未改变初期所形成的总体格局与景观面貌(图5),陈从周等规划营建的遂园得以较好保存与延续。

图5 20世纪90年代遂园平面图[17]Fig.5 Plan of Suiyuan Garden in the 1990s[17]

至2013年则有了较大变动,这一变动源于遂园昆曲策划,在主体水面及主体建筑家山轩前布置昆曲演出的水上舞台,意欲打造实景版昆曲演出[18]。尽管此类表演受到诸多好评,但家山轩南侧增设的木平台、石汀步、木栈道和黄石假山(图6-a)等,遮挡了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削弱了家山轩前隔水望山的视线关系,且分隔了主体水面,扰乱了沿岸的对景关系。此外还于临水亭以东增建了一座硬山顶的房屋,当时为昆曲演出的辅助用房,形式与园林风格出入较大。

图6 2013年后遂园增设构筑Fig.6 Additional landscape elements in Suiyuan Garden after 2013

2016年亭林园开启了包括遂园在内的提升改造项目一期工作。新的增建主要有二:梅花亭西侧长廊与东部出入口。长廊连接了玉峰碑廊的西端,向南跨水,蜿蜒于梅花墩之上,折而向西形成对西部水面的半包围之势,并在水面东南两侧岸边各设有半凌驾水面之上的亭与轩。长廊的设置对整体格局产生了影响,尤其在空间上分隔了西部水池一区与遂园的主体部分,并且由于长廊接水的基座部分采用了较为僵硬的形式,使得遂园原本水系与堤岛的灵动之势颇为受损。东部入口处在原正门墙附近增设一段白墙,开有月洞门,名“家山居”(图6-b)。

今遂园占地总面积约2 hm2(图7),其中水域面积占1/3,东西向距离约300 m,南北向距离约80 m。整体上并没有完整的围墙,与周边自然景物可谓融于一体,主要出入路径分别在东、西两端,正门墙位于东侧,另有一次入口位于北侧环山路上。全园布局顺应东西长方向,主要建筑与景点都沿东西方向并面山布置,由堤岛和水面约略分隔为东、中、西、西北4区。东部为入口区,自东部入口过正门墙沿山麓行走,左转可登临玉峰山,绿竹绮绮,玉峰北坡缓坡入园,山脚曲溪幽长。右行越溪过桥至堤,长堤东西向蜿蜒,向西折而北,接梅花墩,其上地势平坦,杂植花木。长堤是遂园的一大特色。中部水池为遂园的主体水面,家山轩为全园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隔中部水池面玉峰山。中部水池北岸向南延伸出一半岛,也成为东部与中部的分隔,半岛之上的临水亭挨近家山轩,成为家山轩的陪衬。北侧拾级而上至玉峰碑廊,长廊东西横亘,也是全园北侧的边界。中部水池西侧、梅花墩上有梅花亭,由此向北由名为甲子的拱桥通往家山轩一带。西部亦以水面为主,增建的长廊曲折环绕其东南两侧,水面北端有一小岛,不可登临而有野趣自然,西南山坡林荫中有保国亭。西北区则为樱花亭和樱花园,此处贴紧玉峰山,游径与溪水往西通向另外的区域。

图7 遂园现状平面图[4]Fig.7 Plan of the current Suiyuan Garden[4]

2 遂园的造园手法

2.1 相地山林

玉峰山自古有“真山似假山”之誉,因所产昆石如玉,故称玉峰,陈从周曾赞:“山水之美,天下多矣,而赖人传者,玉峰可当之矣。”遂园位于玉峰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地园林,有“况有名园傍翠峦”和“新开别墅傍层峦”之谓。与虎丘拥翠山庄、杭州西泠印社不同,遂园位于山脚位置,与无锡寄畅园亦不同,遂园距山极近,可仰借玉峰山景,看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昔年遂园耆老会上“山景”即是最重要的园景,《耆年禊饮图》特意描绘一人看山之场景,画后有书“一人则坐石上抱左膝看塔看山焉,山即玉峰也”。

遂园北侧旧为城墙,现已不存,今北环山路所在即为古城墙基址,北护城河水系尚存,即今张家港(后城河)。玉峰山山体在园址处略有凹陷,整体而观遂园仿佛嵌于山体北侧,加之园内地势较低洼,故而整体呈山水相依、山环水抱的格局。

现园内除后期为昆曲表演增建的舞台假山外,没有太湖石或黄石堆叠的假山,多因山就势,采用麓坡的形式,陈从周极力反对的便是在真山前堆假山。玉峰山脚麓坡或用石勾边,坡上植竹(图8-a),筜篁夹路,突显临水山麓之意境;或缓坡入水,栽花装点(图8-b),隔水望山,天光树影。遂园北侧皆为自然土坡(图8-c),与外部道路相连,北高南低,下木满铺,似是真山山脚的延伸,入水处仍以石勾边,行于北侧土山沿岸,相比山麓更添林泉丘壑之感。园内堤岛虽皆为叠石驳岸,但都以土为主,尤其西区水面的小岛犹如自然土山(图8-d),既分隔水面,又呼应真山。遂园理景着意于山麓与土坡的表现,是对玉峰山这一山林地的积极呼应,尤其自园北侧坐轩中望山,山势如抱,玉峰若屏。

图8 遂园岸边临水处Fig.8 Waterfro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Suiyuan Garden

2.2 自然理水

遂园水域面积约0.7 hm2,占全园面积的1/3,环山河流经其中,汇成大水面,联通小溪。环山河向东延至山东麓与北塘河交汇,属樾河分支(图9)。环山河与周边水系本不相连,是在1983年至1985年间的设计与建造中得以疏浚整理,形成全长约1 700 m,宽3~5 m不等的曲溪[10]。环山河与亭林园水系的贯通既符合陈从周对亭林园“玉峰隐翠水环山”的总体定位,更依托于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为遂园打造了依山傍水的山水格局。

图9 亭林园水系Fig.9 Water system of Tinglin Park

与遂园相关的诗词中,“水、溪、池”等字多次出现,即“水景”也为当年耆老会上一盛景。园主徐乾学有诗谓“谷水萦回环睥睨,玉山苍翠满阶庭”,其弟徐秉义有“地作山阴曲水看”[10]之句,可想当时的水曲山环,逶迤曲折。耆老会参与者之一的释宗渭有诗“争来野老隔溪看”,王日藻亦云“隔溪黄鸟正堪听”[10],尽管未有与“堤、岛”相关的说法,但“隔溪”一词的多处出现可推想水系的形态与格局。徐昂发在应和之作写道“翠岩斜北结红亭,水是疏帘树是屏”,由此可想见当时水流淙淙及北坡满翠之景。另一与会者秦松龄有诗“遂园富奇境,结构临芳池”,钮琇谓“兰堂桂馆曲池流,坐对秋山感昔游”,故而推测主体建筑位于池边,采用隔水对山的布局方式,今主体建筑家山轩的选址亦与此吻合。

复建后的遂园水系以曲溪和湖塘为主,堤、岛和溪的布置丰富了遂园的山水原型。园内湖塘相连,曲水蜿蜒,堤岛相接,体现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山林地特色(图10)。具体而言,陈从周等人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沿南侧山脚设置曲溪,以带状水面的形式表现山间溪流之意,沿地势层层跌落,旁设宽约5~8 m堤岸随之蜿蜒曲折(图11-a),小溪向西延伸至西区水池,水面开阔,澄碧如镜,形成较好的山景倒影(图11-b)。中部东部水面极富层次,与溪一堤之隔,并由一半岛又分隔出一大一小两个水面,主次分明,由此中部水面及其沿岸成为最主要景观面。半岛与北侧池岸在东西两边皆相夹形成水湾,自长堤上望去,仿佛水面延伸至其后,而有水口的作用(图11-c)。至西北出口处,西侧水面聚而后分,小溪与山麓地势相同构(图11-d),相较入口曲溪无堤岛、游径的变化,略显单调。

图10 遂园水面布局分析[4]Fig.10 Analysis of Water Layout of Suiyuan Garden[4]

图11 遂园水景Fig.11 Waterscape in Suiyuan Garden

在遂园理水中,处处体现“水曲因岸,水隔因堤”[20]的特色。正如吕典雅所回忆,陈从周首先提出用“堤”的形式把后山几个大小不同的河潭串起来,并通过亭、桥、台、榭等景点的串联,因隔成趣,增加遂园的景物层次。自园北岸望山时,尤以主体建筑家山轩为最重要的观景点,强调隔水望山、隔亭观林、隔桥看景的感受,后被增设的昆曲舞台极大地影响了望山层次;自山北麓望园内时,堤、桥、溪等则成为了近景的层次。分隔中部与东部的半岛、梅花墩以及2016年新增的连廊也都增加了东西向的景观层次,丰富了山麓及长堤上的行走体验。但据现场调研,自山麓看向园内时,因为离溪较近,长堤分隔水面的视觉感较强,故可获得的层次感较强(图12-a);而自水池北岸望山时,由于长堤与山体距离过近且植被较多且杂,山麓小溪被堤遮挡,反而弱化了水面这一层次(图12-b)。此外结合吕典雅所说[4]与采访,当时陈从周虽然对水景的堤岸置石加以指导,以本地昆石、黄石和挖掘出的部分太湖石为主,但由于当时施工为义务劳动的缘故,建造完成后的驳岸置石较为单一和呆板,陈从周并不满意。而近年新增的连廊体量过大,向西侧延伸过多,遮挡了西部与中部的视线关系(图12-c,图12-d),并未对景观效果有提升的作用,反而弱化了园林整体性和仰借玉峰的设计巧思。

2.3 植竹栽花

玉峰山北麓的竹林是1965年昆山县供销合作总社所赠之毛竹栽植而成,占玉峰山面积的1/3。1983年在遂园内植各类梅花(Prunus mume)300株,垂柳(Salixbabylonic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青桐(Firmiana platanifolia)、紫荆(Cercis chinensi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青枫(Acer oliverianum)等苗木700株[10]。今遂园以山北竹林为屏,以临水梅花为骨,突显清幽雅致之园林意境。

归庄在《昆山看梅》中写道:“徐氏园梅数十株,山光水色信名区”[10],耆老会参与者钱陆灿谓“永和年月玉峰寒,上番桃花下脱兰”①出自清钱陆灿,收录于清徐乾学《遂园禊饮集》卷一。,王日藻有诗“绿野光风春满座,桃花新水客凭栏。……柳色绿分千日酒,花光红染万春亭”②出自清王日藻,收录于清徐乾学《遂园禊饮集》卷一。,释宗渭有“好风柳叶明如画,流水桃花妙入禅”③出自清释宗渭《酬谢健庵尚书》。之句,黄图珌亦云“桃李一溪观似锦”④出自清黄图珌《奉和徐大司宼遂园褉饮诗用兰亭字》。,叶名澧曾为禊饮图作序:“又一曹曲折穿桃花光径中,行次梧桐岗下”⑤出自清叶名澧《题遂园耆年禊饮图并序》。。可推想当年徐氏遂园中除竹林和数十株梅花外,还有桃、兰、柳、李等典型花木,植物与水面互相映衬。

3 陈从周造园理念

3.1 因地制宜

陈从周在《说园》中的多处论述强调了造园要因地制宜,谓“园林因地方不同,气候不同,而特征亦不同。……即使同一地区,亦有市园、郊园、平地园、山麓园等之别,园与园之间,亦不能强求一律;而各地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树木品异、山水特征等皆能使园变化万千。”[21]即营园要因借体宜,以此为基础才能体现园的特征。

陈从周营建遂园的手法与其在豫园、水绘园之法不尽相同,所谓“造园有法而无式”[21],陈从周并未以等同之法进行园林设计,其巧妙运思及设想建立在具体山水环境和遂园历史的基础上。遂园选址于山北麓,相较于选址城市的园林,已经具有真山真水的自然山水特征,且复建前仍存局部水系,体现出一定的山水依存关系。故陈从周充分利用其选址山林地的自然条件,并未将原有的地形完全推翻,而是因山就势、顺应自然,适当改造以完善山水格局,尤以曲溪和堤岸加以串联形成丰富多变的水景,既有池水潆回的曲溪,又以大水面倒映山影,纳玉峰山景于遂园内。最初园内仅建亭榭三座,傍水面山,具坐拥与顾盼山色之胜,园内景象自然清新、野趣盎然。

3.2 还我自然

陈从周极力批判破坏真山,乱堆假山,抛却自然而作伪的造园行为,屡次提出“还我自然”之呼吁。复建遂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不设围墙,倚山为墙,唯有修竹万竿,人身处园中,而不知其为园,仅在北侧设置封闭的长廊以隔离环山路,只觉与玉峰山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园内不置叠山,重在仰借玉峰山景,强调其真趣,以堤岛溪湖植栽等增加看山层次。所谓“山林之美,贵于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19],最终复建的遂园因山成园,因水成景,妙合自然,不失真山水之本质。

21世纪以来遂园的多次改造提升,主要出发点是增加构筑物与景点,意图丰富园林的要素和功能。但陈从周认为,对园林“应该审慎一些,不协调的东西少强加于它”[20],如古典剧的舞台装饰受园林建筑影响,反之则不可,“实物与布景不能相提并论。”[21]尽管昆山为昆曲发源地,也尽管陈从周尤其钟爱昆曲,但现今遂园园中为实景昆曲所增设的舞台由于低劣的设计,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遂园雅致。

3.3 质感存真

依《说园》之意,陈从周有“复园”和“改园”两种修复理念①出自陈从周《说园(三)》。,建立在不同园林的不同现状基础上。在面对遗存较少的园林时,合理利用残存的山水要素,按照后来造园者之意进行修改,可以称之为“改园”,是可取的办法。而旧园修复应当有“细究园史、详勘现状、方案构思、修缮施工”这4个步骤,园史包括“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15],即时代的历史特征、造园者和园主的个性特征以及当时设计的园林意境都应被纳入考量,是修复园林时的重中之重。

尽管陈从周要求首先要详细考据史实,但在其豫园和水绘园等复建实例中也可以看出并不局限于依据史料的还原,而是接续园林前笔,古为今用,有所创新,强调“质感存真,色感呈伪”[15]的园林真趣。

遂园曾为昆山名园,陈从周也认为遂园是昆山园林文化的一个根基。复建前的遂园只余“残山剩水”,其复建成果可以体现陈从周改园之巧思。在把握遂园历史与文化的前提下,陈从周提出了“又一村”的定位,还原造园之初遂园的野趣自然,而后以堤、岛、溪、亭、榭等要素塑造山水与景观,使今日在遂园中仍能获得临水山麓、遂园禊饮之意境。

因此“改园”不仅是研究园史后的直接结果,更是在深刻认知其历史、文化和现状的演变轨迹后,基于其本质——园林意境——的核心约束,通过当代的方式,赋予其以景观与文化的新内涵,从而真正地连接历史与当下。

4 总结

遂园作为陈从周的造园实践之一,有着区别于陈从周其他园林作品的真山真水特征。尽管陈从周并未如豫园一般完整地参与遂园的施工,但遂园仍能清晰体现其营园的法与理。在遂园的复建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因地制宜、还我自然、质感存真”的造园理念,以徐氏遂园的清幽意境为骨,模山范水,营建宛自天开的山水格局,景点景致傍水面山,不设垣墙而突显真山水之质,实现了园林文化的传承。

本研究初探了遂园的历史及其复建历程,并结合现场踏勘还原了复建之初遂园原有的山水格局。后续将进一步从营造技法等层面加以考察,对当前遂园的景观特性与价值做出适当的评估,对后续增补的冗余部分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补其不足,突显山地园林特色的同时推动遂园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注:文中图1、图9底图来源自http://map.tianditu.gov.cn,图2-a、图3引自参考文献[10],图4源自http://xzgcl70.tianditu.gov.cn,图5改绘自参考文献[17],图7、图10改绘自参考文献[4],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摄。

猜你喜欢

林园造园昆山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回乡
看水 听涛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