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连云港市数字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2-12-14何宁秀尚庆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连云港市电商数字

何宁秀 尚庆伟

(1 连云港市农业信息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00;2 连云港市园艺蔬菜指导站,江苏连云港 222000)

目前,中国农业向着以信息为生产要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农业(农业4.0)迈进。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加快以数字化、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对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作出部署安排。 “十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5 年,农业农村部将编制《“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划》,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应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这不仅体现了发展数字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更凸显出数字农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1 连云港市数字农业发展概况

1.1 数字农业基础逐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交通、教育、农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切实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江苏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报告显示,连云港市信息化指数由2015 年的80.50提升到2019 年的93.95,增长了16.71%,增长率排名全省第二。“中国紫菜之都”连云港的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特色畜禽、海淡水产、花卉林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全市粮食生产水平常年稳定在50.67 万hm2、350 万t 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实现乡镇全覆盖。 海淡水放养面积达6.47 万hm2,海洋牧场面积逾170 km2,“连云港紫菜”“赣榆梭子蟹” 是江苏省特色农产品。 蔬菜种植面积8.27 万hm2,形成东海西红柿、灌云芦蒿、赣榆茄果类、市郊叶菜类等设施蔬菜优势生产区。全市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集聚度、自动化生产水平、规模和产能全国领先,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双孢菇和杏鲍菇生产基地。 大力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80.23%。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天下”品牌知名度凸显,并荣获全国十佳优农品牌设计典范奖。

1.2 智能农业建设稳步发展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与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数字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5.4%,位居全国前列。目前,连云港市获评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6 个,省智能农业百佳案例6 个,港智能化设施栽培面积4 680 hm2,智能化设施畜禽养殖面积304.6 万m2,智能化设施水产养殖面积3 973.3 hm2。农业物联网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97 家,其中应用种植环境监测和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方面技术的规模设施栽培类生产经营主体153 家,应用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等技术的畜禽养殖类生产经营主体290 家,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循环水装备控制、饵料自动精准投喂等技术的水产养殖类生产经营主体54 家。截至2021 年11 月底,接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主体228 家,集成物联网设备655 组(套),采集物联网有关数据110 多万条。

1.3 农业大数据建设持续推进

为提供科学的农业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和农业信息服务,经过2 年多的筹建,2016 年连云港市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并逐步孵化为集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数据、农业生产数据、农业市场数据、 农业管理数据等为一体的连云港农业大数据中心,入选“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 2018 年完成农产品价格大数据引进、对接,且智慧农业App开发完成,在全市全面推广。 2019 年,新建使用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平台、阳光扶贫+涉农监管平台和市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统计监测平台,完善农业大数据平台。 2020 年,连云港市大数据平台新增连云港农业综合执法指挥中心,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执法过程全记录、执法数据共享,并入选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 连云港市农业卫星遥感监测项目入选2021 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1.4 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

为支持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市政府先后印发《连云港市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连云港市支持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和《连云港市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灌云县、东海县、灌南县全部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赣榆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和东海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深入推进,全市建设涉农电子商务产业园36 个,培育近百个粉丝量超百万的农村网红。当前,连云港市各县区围绕特色产业优势, 已基本形成了东海水晶、 鲜切花,灌云特色服饰,赣榆海产品、紫菜,灌南食用菌、农机配件,海州蔬果采摘观光等地区特色的电商产业分布格局。赣榆区成为全国海鲜带货主播集聚地,在快手点赞热门县东海位列全国第一,连云港市在全国10 大淘宝直播城中位居第三。 2021 年以来,连云港市农村电商网络零售突破260 亿元。 直播,让连云港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眼中的“网红”。 为满足商户发货需求,京东、顺丰、圆通等快递公司也将分拨点下沉到连云港乡镇,并给出全国最低的“连云港价格”。

1.5 数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和有持续运营能力等“六有”标准,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商超、农业协会、农资店、新型经营主体等,连云港市建成1 452 个益农信息社,覆盖所有涉农行政村(社区),单个益农信息社年均服务逾1 000 人次。为提升益农信息员服务技能,积极组织县区相关人员参与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e 起致富”苏货直播新农人培育行动以及“欢乐庆丰收——江苏农产品苏宁易购全国直播大赛”等,取得了良好效果。赣榆区海前村益农信息社以电商服务大厅为载体,引导村民进一步了解电商产业,强化电子商务宣传和培训,带动相关从业人员1 400 多人,年度网上交易额达2.3 亿元。 东海县北沟村益农信息社以该村鲜切花电商产业园为载体,打造网红直播间以及“花直达”电商销售App,带动2 000 多名花农致富。灌云县先进村益农信息社信息员农超负责人夏善井,组建了600 多户村民的微信群,收集农民需求信息,帮助开展农资网上团购和农产品网上销售,义务为农民提供上门服务。 灌南县小圈村益农信息社以电子商务产业园为载体,对接苏州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食行生鲜”电商平台等资源,实现市场化产销合作。

2 连云港市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数字农业技术发展不均衡

一是行业间技术应用水平不均衡。 数字化技术在设施栽培、水产养殖、大田种植、畜禽养殖、农业加工等行业中应用的性价比、投入产出比不尽相同,影响各个行业的推广应用水平。 二是县域间发展不均衡。县区间由于重视程度、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差异较大,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三是单一技术与多元技术发展不均衡。 在不同的农业生产生活应用场景下,使用单一技术的情景较多,单一技术推广率相对较高,组合技术推广率偏低。

2.2 持续性投入不足

一是性价比影响生产主体投入力度。 传感器及相关数字化设备费用高,尤其是大田农业物联网建设成本较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造成生产经营主体持续性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多为指导性经费,分配难以均衡。地方财政对智慧农业的投入比例偏低。 三是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数字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且农业效益回报周期长,影响社会资金投资数字农业的积极性。

2.3 数字农业技术深度应用不够

一是物联网技术人才欠缺。 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同,服务行业力量不足,技术应用型人才与行业发展的速度不匹配, 造成实际生产中存在技术应用瓶颈。 二是项目结合度不够。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很难作为单项技术立项,传统农业项目中很少将数字农业技术融入项目方案,数字农业发展难以形成合力。三是标准缺失和数据整合应用欠缺。由于农业物联网关键设备和软件由不同公司开发,技术标准不同,尚无统一的监管标准,后续运营维护也得不到保障。 同时,大量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完成后,无相应数据分析模型,致使大数据应用价值不高。

3 连云港市数字农业发展对策

3.1 坚持政策导向,建立数字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加快制定农业农村“新基建”扶持政策,利用政策服务和财政资金撬动资本投资,鼓励有一定技术基础、有意愿改造提升、能体现亮点特色的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 优化党政绩效考核和数字农业发展的顶层谋划,设立数字农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实现先建后补,对农产品网上规模营销、冷链物流、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加强数字农业工作统筹协调、资源整合、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实现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发展,构建组织有力、协调顺畅、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数字农业各项工作高效推进[1-2]。

3.2 坚持示范导向,推进智能农业多渠道应用

以项目为支撑,在大田种植、设施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应用,推进全产业链数字技术应用,促进远程监控可视化、生产控制自动化、管理决策智能化,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组织实施智能农业“一镇一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农业全覆盖等工程, 培植一批应用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应用典型。 从应用主体需求出发,加强技术引进,以共建市场化主体、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高新物联网技术在连云港落地。

3.3 坚持效益导向,推动农业电商多方位发展

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支撑农业电商发展和网店建设,发展“网上发消息、网下做交易”“网上开店(馆)、在线交易”“自建平台、同城配送”“微信微博、关系营销”等模式。 组建农业电商联盟,发挥物流企业、 地方知名电商平台、 线下连锁渠道商、品牌策划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等优势,为全市农产品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销售、寄递与金融服务,带动农业电商集群发展。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分级标准、包装标准等,建立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天下”会员单位信用评价模型,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网销产品标准化、规范化。

3.4 坚持服务导向,提升为农服务在线化水平

提升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等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建设涵盖涉农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服务、乡村经营、乡村监管、村情民意等各项功能的数字乡村平台,打造连云港特色数字乡村“集成+特色”模式,加强农业农村服务信息化普及应用[3-4]。 实施益农信息社提质增效工程,整合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资源,发展属地化特色精准服务,将益农信息社建成“互联网+乡村综合服务网络”的有效载体。丰富完善“连云港农技专家系统”“农技耘”(连云港)等功能和内容,加快农业农村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和开发,不断完善线上培训功能、丰富培训资源、扩大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服务能力与信息化水平[5]。

3.5 坚持共享导向,加大涉农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

建立覆盖农业、农村、农民全领域,农、林、牧、渔全产业,产、供、销全链条的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统一数据资源目录,强化数据自动采集,提升跨部门跨地区系统互通能力,构建一套“三农”数据资源体系。针对紫菜、食用菌、花卉、大米等优势特色产品,进行农业数据差异性设计,通过关联分析和数据模型引入等多方面研究应用,把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具体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整合集成一批业务系统,解决系统间、平台间的对接问题,实现统一认证管理、统一权限管理、统一用户管理和统一服务资源,确保网络安全。

猜你喜欢

连云港市电商数字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莲年有鱼》
学习母鸡
答数字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数字看G20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