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发展理念与路径研究
2022-12-14王琼
王琼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1 研究背景
目前,新文科教育理念的积极推进,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文科概念的提出相对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出现的较晚,2018 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在原来的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的概念逐渐成为热点,各学科的发展也开始转变思路,打破学科壁垒,不断走向综合。传统的文科教育比较重视某专业领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专业的界限明确,各学科之间相互隔离,相互没有交叉,制约人才的全面发展,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新文科的提出,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传统文科的发展提升,以更开阔的视角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契合社会需求的思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要把握好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教育发展新机遇,用新判断、新表述、新要求、新措施、新加强、新应对带动高等教育新发展”[1]。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变革,旨在培养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新人才。早在2017 年,美国希拉姆学院就率先提出了“新文科”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文理交叉,强调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平台。2019 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十三个相关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2020 年12 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新时代新文科:全国艺术类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教育部相关领导、艺术类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以及国内艺术类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教育发展道路,如何搭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引领性的中国艺术学科新格局等问题,展开了高水平的深入研讨与交流。其中设计学教指委委员潘长学教授立足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分享了他对于设计学科建设相关概念的认知:“一个专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持协同,所以在培养设计学科人才时,要系统地指导学生建立综合知识体系”[2]。贾荣林教授结合北京服装学院的办学特色,分享了如何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满足数字化时代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他提出要兼顾综合性人才培养和时代发展方向,将工科和商科的思维模式引入艺术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优异的人才。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中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艺术学科作为文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因此,新文科所倡导的学科发展理念非常有利于设计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够促使艺术与科学之间建立联系,有利于解决设计学科中出现的很多技术问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应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设计方法,能够对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知识进行整合,并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全面培养。随着时代的变革,在新文科建设视角下,如何打破专业壁垒将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坚持专业建设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并重、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并重,构建集“艺术与科技”“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构建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化课程体系
传统的艺术学科教育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的是培养在某专业领域内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改变观念,营造交叉与融合的学术氛围。信息化时代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需要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综合化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实现跨学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教育应该基于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在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改革,构建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等特征的专业人才。
2.1 建立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思维
学科与知识的整合能够很好的实现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全面培养。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学科的发展发生着变化。近些年,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逐步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强调文科专业的融通性,这些改变都为新文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虽然设置的也有通识教育模块,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往往缺少关联度,与专业教育脱节,课程的开设也局限于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专业局限性,使学生无法具备宽阔的视野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也无法满足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应建立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思维,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多个方面,促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艺术设计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艺术设计包含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内容,各专业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在专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融入了心理学、传播学等内容,使学科体现出综合的知识体系。其次,跨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整合学科资源,促进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形成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以专业课程为主导,融合相关领域学科知识,逐步打造“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在艺术设计课程模块中,融合相关科学技术课程,使学生设计实践中更好的融入理性思维,如北京2022 年冬奥会火炬台的设计就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造型既体现了美学特征,又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整个装置的设计制作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美学与机械结构的交叉融合。清华美院马赛教授认为:设计火炬台不单单是艺术造型的问题,还有结构、燃气功能、运动等多方面需要考虑,当体量超出一定的尺度就演变为工程问题。创作团队与清华大学机械系、土木工程系团队通力合作完成了艺术造型与工程结构完美融合的作品。这个案例充分的说明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
2.2 建立课程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的交叉与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包括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拓展及能力提升,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科共享平台,突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立足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高校的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在模块化的课程群体系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每一个模块的课程群都有相对应的核心课程作为支持。通过核心课程的强化训练,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对专业设计人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建设,加大选修课比重,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实现各种知识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融会贯通,从而带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添加大量和专业相关的新型前沿课程供学生选择,使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处于同一平台上,一主一辅,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整体,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其获得多元化、宽领域、多样化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
3 构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特色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学科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推动下,艺术设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发生着变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进步,改变教学方式,适应新的人才需求变化。高校艺术教学是连接艺术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打造符合新文科需求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审视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注入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文科背景下,传统的艺术专业的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在不断显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教学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等专业特点,使教育教学在实施中脱离实践,艺术专业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缺乏整体课程设计意识、课程设置衔接不够、缺乏逻辑结构、课程设置结构不均衡、结构与市场脱节、专业基础课程雷同等。在教学中大多数院校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忽视特色办学思路,缺少创新。
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点,构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特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做到教学与市场相关联,注重产教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应当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为基础,专业课教学以课程群为单位,教学方法以案例化为特色,不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以及课程实践内容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构建“学科专业模块课程+市场实训”相结合、“学科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竞赛”相结合,“学科专业模块课程+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科专业模块课程+区域优势“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结合市场、竞赛、企业、区域经济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行业实践融为一体。在结合企业、市场需求,强化新技术、新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课程满足专业领域行业新前沿、新技术、新趋势、新业态的人才需求,以竞赛促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结合校企协同、产学融合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以相关课程为依托,学生实践为主,校企协同、产学融合,打造“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4 构建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
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不仅要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出发,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更要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从中国特色出发,探索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之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教育肩负着培养传承文化及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重任[4]。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打破旧观念,提倡在教学中融入传统元素的课程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艺术学科人才的培养并非要舍旧立新[5],而是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体现出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声音。“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在学科特色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地域文化的设计传承与创新,增加“传统课程模块”,拓宽文化视野,打造“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