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背景下大型枢纽机场系统管理思维

2022-12-14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民航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韧性底线机场

□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汪 洁/文

“十四五”时期,民航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并且还将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经济、社会、市场、技术因素正在重塑民航行业形态。经济危机、地缘政治纷争、恐怖事件、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冲击挑战此起彼伏,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对全球的破坏影响还在持续。特别是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疫情局部爆发,口岸城市流动性受阻,航空运输市场再遭冲击,原本的节奏和既往的经验都被打破,全行业正在共同经历极为复杂、也极为不易的年份。

当前发展环境正是大型枢纽机场适用系统管理思维的新场景。构建民航高质量发展格局,需要全局性的眼光和完备性的思考,在战略层面有系统思维提升决策力,在战术层面有集成策略提升执行力。笔者试从底线思维、韧性思维和极限思维,来谈当前背景下大型枢纽机场的系统管理思维。

底线思维

(一)背景及定义

底线思维,是根据客观事实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设置相应风险防范措施的理念,核心是对规则、原则的尊崇与守护,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以往,“底线思维”在行业内多指狭义安全领域,即航空运输的安全。当下,民航业在多重压力下面临着更广义的系统“底线”,如航空安全、生产运行、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真情服务等。

近年来,很多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底线思维的语境有了纵深拓展,迫切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人民立场、强化底线思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当前开展工作的总基调和总方针。今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推出预防风险的九大系列方案与措施。这些都为践行底线思维理念奠定了科学基础。

就机场而言,坚持底线思维,关键还是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具体主要针对运行不出事、防疫不破防、行业有发展等。

(二)底线思维策略建议

1.提高政治站位,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支撑基础和发展条件

今年5月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到坚决克服“三个不足”,即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其中第一个“认识不足”,就是指储备意识,也即红线意识、底线思维。

民航业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产业,承载着中央的重托和期许,来自国家战略的牵引,得益于大局观和业内的紧密结合。国内大型枢纽机场,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担纲“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但当前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应进一步适配。必须关注影响机场业稳健成长、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即基础设施的支撑短板,始终保持情景意识,通过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畅通“双循环”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支撑,全面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

2.强化底线思维,稳固基本盘

安全这一底线,既是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行业的根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一。稳住民航业的基本盘就是要防好航空系统安全等常态风险,降低自然灾害潜在风险的后果严重度,控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传染性等。因此,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态做工作,有敬畏之心,重点围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领域,加强常态化的风险隐患排查,用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不让潜在的隐患变成现实的风险,不让现实的风险变成现实的危害。如此,才能保持心理层面的理性与从容,稳固好基本盘。

3.坚定人民立场,守护贵如黄金的信心

面对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行业恢复的信心非常重要。信心不仅包括人民群众对民航安全的信心,还包括对防疫安全的信心,以及航空产业链主体对疫情影响下的恢复发展信心。作为航空口岸,外防输入的压力巨大,要坚决阻断病毒传播,“要履职担责,一定要确保民航站好疫情防控第一方阵不掉队”,“底线”就是防线、屏障,要求我们将防疫的重大政治责任、城市机场的保障责任、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以更加严密精准、无缝衔接的源头防控、闭环防控,坚决筑牢防线、守好城门国门。

韧性思维

(一)背景及定义

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全球民航,机场业界也暴露出现有管理模式隐藏的脆弱性。后续多波次疫情造成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提振困境。“韧性”成为关于规划、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创新语境。疫后重建,各大机场更注重未雨绸缪,对自身应急处突的能力进行再评估和再规划,在复工复产政策和措施中陆续提出了许多增强韧性的举措。

韧性,是在不断抵抗风险的过程中,迅速调整适应的动态进程。笔者曾在《韧性机场建设在大型枢纽机场发展新格局中的理论研究》一文中(详见本刊2021年第11期,编者注),提出构建韧性机场管理模式的策略建议。按照适应性系统理念,韧性理念已成为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防范风险的战略路径和政策工具。

(二)韧性思维策略建议

分散式、多样式的系统是韧性机场建设的重要手段,核心宗旨是将目标风险在时间、空间、行为上分散至各个环节。因此,建议机场韧性建设要多维度(硬韧性、软韧性)、多时间尺度设定疫情后恢复策略。

1.在运行上,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适应的韧性升级

一是做风险的主动管理者,由传统的风险管理、应急管理迈向韧性治理。运行保障要随机应变,及时变阵。在资源调配上,强化资源“冗余度”,建立常备不懈的应急物资、应急设施、应急能力储备机制,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组织管理上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上,构建统一指挥、平战结合、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应急指挥救援系统、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建设,建立与周边地区的区域一体化防控、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二是顶层设计时考虑可持续适应危机,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机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大力提升机场的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管理韧性,从抗灾到耐灾,综合考虑各种急性冲击风险和慢性压力危机,保障机场核心功能正常运转的重大设施、重要功能的规划建设要强化分布式布局,为突发的事件预备额外的资源和缓冲的能力,为机场的治理和发展夯实基础。

2.在经营上,从单一模式向多元结构的韧性升级

加强经营结构的韧性建设,从调整收入结构和提升管理能力两大方面,积极布局,优化经营管理和经济运行品质,提升中长期盈利水平。调整收入结构,供给端和需求端要同步发力,促进机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一是主营业务上,要持续优化航线网络结构,织密航线网络。置换国际国内航线时刻、协同航空公司恢复国际航线,尤其在建设现代物流流通网络等方面,要迅速融入国家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大战略中去,以主动作为和融合利用来提升抗压性,早日走出当前困境。二是非主营业务上,增加非航收入份额,深化经营资源管理。深入做好经营管理品质优化,最大华利用土地资源价值,推出“轻资本支出”的服务型产品等。强化多维度的成本管控,包括:优化人力资源布局、优化投资规划及设计、合理安排投资规模、创新推动技术降本、厉行节约等。

3.在管理上,通过多元共治提升社会韧性

对外,推进区域共治的韧性管理。巩固完善空港社区联建共治模式和制度体系建设,加速社区资源整合,围绕提升机场运行保障、深化同创共建、提升交通服务品质等重点领域,加强制度韧性建设,互惠信任,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场地区相关制度设计、规范和补全,提高社区治理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对内,机场“人”的本身的韧性也应受到关注,包括旅客、驻场员工。用创造力文化实现内生的韧性成长;改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员工创新创造活力,畅通成长成才通道;塑造以人为本、多层次、全方位员工保障体系。

极限思维

(一)背景及定义

“极限思维”是近代数学的重要思想,并在科学、经济领域推广,简单说就是将影响事物的要素设想到极限(正反两极),分析在此极限条件下事物的状态,预判未来走势。极限思维,意味着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权衡一项事物的利弊,把尽可能多的因素考虑进去,是一种极限假设,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思考事物的生命周期和终局,清晰当下的使命和路径。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随机,小概率、不确定事件趋于常态,一些原本常态的事情动辄以极端的形式或状况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经验,常规思维无法全面应对,呼唤极限思维。

针对航空安全,3月21日东航坠机事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加强民用航空领域安全隐患排查,狠抓责任落实,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凸显了民航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针对疫情安全,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坚持‘动态清零’不犹豫不动摇,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上指示和要求,都为践行极限思维理念指明了方向。

(二)极限思维策略建议

战略规划中的极限思维、以终为始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业界寻求新突破:

1.意识

面对不确定性,“危机预警”与“战略愿景”对未来同等重要,不仅需要畅想更好,也需要预防更坏,这是时间上的极限思维。要时刻保持正确的情景意识(最好与最坏),着眼未来,主动预判可能出现的危机,时刻保持平急转换机制,用极限思维应对极限状态,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2.极值

以强化功能为重中之重,更多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在具有“极点”性质的领域积极开展探索。就机场来说,就是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枢纽建设效率最大化,以此来提升综合竞争力,这是空间上的极限思维。当前,还要寻找紧约束条件下的极值,测量与运行实际的距离,瞄准基准底线、约束瓶颈、效率极限,以极值来倒逼标准提高。

3.极致

“对航空安全‘时时放心不下’,就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需要我们有自我革命精神,善用显微镜、放大镜查找问题”。面对非常态冲击的主动性,增强风险观念,瞄准风险点,在联防联控、防灾救灾、复工复产、系统风险防控上,下足绣花功夫,这是行为上的极限思维。

总之,要把握重大变化,谋取枢纽机场的最大效力,要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做好重大领域项目的务实超前研究。

三种思维的关系

底线思维、韧性思维、系统思维,这三种思维是当前背景下民航高质量发展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用全局性眼光和完备性的思考来提升决策力。

(一)三者在理论逻辑上呈线性发展

三者依次对应不同程度场景:底线思维对应底部被动的缓冲区,韧性思维对应过程中主动的稳定回路,极限思维对应积极的边界拓展区。三者都旨在不确定中把握机会和管理风险,是考验行业“反脆弱”能力、骤聚能力和质疑能力的重要思维工具。

(二)三者在现实工作中非线性交融

在现实中,三种思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非线性交融,互相发生作用。强化“底线约束、韧性发展和愿景突破”的逻辑框架,平时强调守牢底线,战时强调“与灾难同在”,做最坏打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快速恢复机场核心功能运转,继而为下一次应急事件的到来,做更充分全面的准备,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枢纽机场对各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应对能力,具备承受住巨大冲击和迅速走出危机的强大能量。

非线性系统并不是完全不可控的系统。总的来说,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范风险提出的明确要求:“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坚持底线、极限思维,强化韧性思维,把系统建好了,有缓冲区、有稳定回路、有拓展区,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掌握形势,既能应对突发性外部冲击和震动,又能做好应对危机结构性变化的长期准备。

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2022年全国民航年中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新变化、新特点、新态势,全行业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主动应对,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把握好五个基本工作要求,即: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进一步增强系统思维,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可控。这就要求全行业要在系统思维的方向指引和全局大盘下,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用辩证思维正确认识行业发展形势,用战略思维准确把握民航工作基本要求,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猜你喜欢

韧性底线机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真相与底线
展开大兴机场的双翅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女人啊,美是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最大机场”
用于机场驱鸟的扑翼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