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丽蓉:通江粮库的“四无”保管员
2022-12-13杨智淋通讯员刘履宏刘顺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杨智淋 通讯员 刘履宏 刘顺
粮食就像不会说话的婴儿,有什么不舒服它不会自己表达,需要用心去感知它哪里有问题,用双手帮它缓解不适,才能确保粮食不生病、不变质。
1个人在麻石库点,管着3个仓、6个廒间,党龄9年。这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四川省通江县铁佛粮油管理站麻石库点管理员蒲丽蓉工作经历的一组数字,“1369”恰好也是她的二十大代表证编号。
“冥冥之中这组数字跟我很有缘,就像我和粮食一样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蒲丽蓉说,粮食就像不会说话的婴儿,有什么不舒服它不会自己表达,需要用心去感知它哪里有问题,用双手帮它缓解不适,才能确保粮食不生病、不变质。
10月31日午后,阳光照耀在麻石库点。面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和前来学习聆听的10余名通江县纪委监委机关及麻石镇的纪检监察干部,刚趁着空隙清扫完院子的蒲丽蓉,特意换上白衬衣和黑外套,郑重佩戴好党员徽章,动情地讲述起自己与粮食的情缘。这名身高只有1.58米的女性,看起来是那么的娇小瘦弱,但传递出的那份坚守却是异样的执着。
早在1997年从业之初,蒲丽蓉就给自己立下了要当“无违纪违法记录、无粮食短差记录、无粮食损耗记录、无储粮安全事故记录”的“四无”保管员的目标。25年来,她珍藏着这份初心,保管的3.3万多吨粮食全都保质保量地完成储藏任务,最终经过调运、销售,成为群众舌尖上的安心“口粮”。
从“吃一顿饱饭”的心愿出发
麻石库点位于通江县南部山区,距离县城20多公里。整个库点有3栋粮仓6个廒间,占地1300平方米,可储粮2500吨。这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甚至在技术设备上有点落后的基层存粮库点。出于企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考虑,除大的收购和出库等特别繁忙的时候需要铁佛粮站的同事前来帮忙外,平时就是蒲丽蓉一个人守着。独自与粮食作伴的经历,也让她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在当天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蒲丽蓉手中拿着一本有些破损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无负韶华岁月老,惟愿天下粮满仓”,其中“韶”字还专门标注了拼音,里面的几页已经散落出来,由于没有写页码,要靠细读内容才能分清先后顺序。
“里面记录的都是一些过往的经历和这次去北京参会的笔记和感受,还没来得及整理,标拼音是怕自己念错了字,怕不能给大家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蒲丽蓉笑着说,这次大会发的两个笔记本她没舍得用,一个给正在读研究生的大儿子,另一个给读小学的小儿子,想激励他们踏实拼搏做事。
透过这些日记和当天的讲述,蒲丽蓉与粮食的不解之缘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蒲丽蓉,早年家庭条件较为艰苦。据她回忆,童年印象最深的吃饭场景就是,桌子最中央有两个盆,一盆装着连着皮的红苕或洋芋,一盆装着菜汤。周边放着三个空碗,是给大人的,只有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小洋瓷碗里有一点点米饭,那时候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是蒲丽蓉最大的愿望。
怀着“吃一顿饱饭”的心愿,初中毕业后,蒲丽蓉报考了通江县粮食职工学校。当时,每顿米饭要3角6分,加菜要另外多付5角或1元。为了节约用钱读好书,她每天只打米饭,用家里带来的咸菜下饭。1997年毕业后,蒲丽蓉进入铁佛粮站,成为一名保管员,几经辗转于2013年到了现在的麻石库点。
“蒲丽蓉早期的经历让她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但组织当初派她到麻石库点还有一定的顾虑。”铁佛粮油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徐和斌说,彼时的麻石库点条件还很艰苦,粮仓时常漏水,晒坝也没有硬化,长出一米多高的杂草,雨天过路时都要垫着石子,否则就是一脚泥水。“当时蒲丽蓉正在申请入党,组织也就借此机会对她进行考察。”
来到库点后,借着整修粮库的契机,蒲丽蓉从拔杂草、补漏屋开始做起,平整土地、学扎扫把、自制木梯,一点点让麻石库点恢复了储粮功能,当年就收粮2259吨。尽管时隔多年,蒲丽蓉依然记得这个数字。“虽然群众卖粮的收入有限,但粮库能收粮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让我记忆犹新。”蒲丽蓉说。
得益于出色的工作成绩,蒲丽蓉成为了共产党员。可是粮站的工作在外人看来却显得单调而繁琐,待遇也不高。尤其是对于蒲丽蓉这样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丈夫是下岗职工,还有两个儿子要抚养。在保管好粮食之余,她只能通过打蜂窝煤贴补家用。丈夫后来学会开车,通过跑乡下线路车才让家庭经济来源略有好转,但仍显得捉襟见肘。坚持走下去的动力是什么?蒲丽蓉坦言,除了幼时的挨饿经历外,更有粮食满仓所带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麻石库点周边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在库点的晒坝上坐坐,并没有很焦急地跑到商铺囤米。当蒲丽蓉上前劝他们回家不要聚集时,老人们却说:“看到粮仓很满,心里很踏实,再也不怕没粮食吃了。”这让蒲丽蓉感触不已,这种触动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上达到顶峰。
“当我亲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讲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时,我不禁心头一热,和现场其他代表一样不停地用力鼓掌,那种激动的心情真是终生难忘。”蒲丽蓉说,自己守的不只是一粒粒粮食,更是老百姓稳定的心。
照顾好粮食这个不会说话的“婴儿”
凌晨5点半准时起床,然后来到库点打扫卫生、巡逻粮仓。吃完早饭后,打开粮情检测系统,查看各个粮仓的实时温度和湿度,是蒲丽蓉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
她告诉记者,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决定了什么时候打开仓门和窗户,什么时候去整理粮食。“比如,近段时间下午的风很干燥,就可以打开窗户让风吹进来,再通过松动粮面,让干燥的空气灌注整个粮仓,以保证粮食不发霉、不变质。”
在外人看来,冬天管粮人比较清闲,但蒲丽蓉的冬天却格外忙碌,通风、松动粮面、降温除湿,每天工作量都很饱和。她认为,只要做好了冬天的工作,来年春天气温快速回升时才能游刃有余。得益于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于如何保证粮食储存的质量,蒲丽蓉很有自己的心得。
驾轻就熟的背后往往也意味着重复的劳动。用蒲丽蓉自己的话说就是,“每一年重复前一年的工作,每一天重复前一天的工作。”
虽然看似枯燥无味,但在与蒲丽蓉共事8年之久的铁佛粮油管理站工会主席向朝晖看来,她有着一股钻研精神,总想着把事情做得更好。为了工作方便,蒲丽蓉自己还设计制作了许多小工具,其中有一件是用于平整粮面的长条形擀板。
据向朝晖介绍,由于要翻动粮面或者用手抓取粮食查看保质情况,粮面经常被搅乱,如果用传统的大爬犁平整,往往会留下细细的痕迹。“她就想着用小擀板一点一点来回往复地用力,最终让整个粮面看起来非常平整。”
“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粮食,让每一批粮食‘安逸’地度过储藏周期。”这是蒲丽蓉的工作信条。除了日复一日的精心打理,她还要凭借丰富的经验来紧急处理突发状况。
2016年7月的一天深夜,蒲丽蓉被巨大的雷声惊醒,来不及收拾的她,只带着手电筒赶忙前去查看仓情,发现仓顶已经有雨水渗入,她急忙拿着塑料薄膜盖压粮面。怕手电筒没电,她只得开一会儿又关一会儿,就这样一个人听着雷声和雨声在粮仓里守到了天亮。
“雨天是最令人担心的时候,尤其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暴雨。”蒲丽蓉说,也就是在那一次漏雨的一个月后,一场大雨把1号仓后墙浸湿了,她只得用铲子铲、用手刨,直到粮堆见底后,又将68袋湿谷子一一扛到晒场,如此往复耗费了6个小时,最后才发现手磨掉了皮。
看到身材娇小的蒲丽蓉一个人爬着木梯,把粮食一袋袋运下来晒好了再装回去,周边的邻居都感慨地说道:“这些活别说一个女人,就是一个男人来干也够呛。”
正是对平凡岗位的坚守,蒲丽蓉收获了许多表扬和荣誉。据徐和斌回忆,时任巴中市粮食物资和储备局局长来该站点视察后,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全市粮食系统还有这么好的基层粮站,没想到基层粮站还有这么优秀的保管员,没想到一个女同志能坚守岗位做到这么优秀。”
当年,蒲丽蓉被推选成为“四川省爱粮节粮之星”。随后,她还获得“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
相互成就的“秤”与“砣”
此次参加党的二十大,并不是蒲丽蓉第一次来北京。此前,受国家粮食部门邀请,蒲丽蓉曾三次赴京讲述自己与粮食的故事。
“我还记得,第一次到北京,粮站领导站在天安门广场指着人民大会堂对我说,以后送我去人民大会堂开会。”蒲丽蓉明白,领导的意思是激励自己努力工作,成为全国劳模后,就可以去人民大会堂。令她没想到的是,此次有幸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参与了党的二十大。
蒲丽蓉经常用“秤”与“砣”来形容自己与粮食的关系。在她看来,自己选择了粮食,粮食也成就了自己,两者互相分不开。这背后源自她对自身使命的清晰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然而,近年来粮食购销领域存在的诸多腐败乱象,令蒲丽蓉深感痛心。“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守好粮护好仓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人关注粮食关爱粮食。”
立足这一使命,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蒲丽蓉把自己对粮食的感悟和理解都写进了日记。为了让表达更加简洁易懂,学历不高、乡音明显的蒲丽蓉还专门向身边人请教普通话,麻石库点旁边的小学老师郑静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向我请教,她还加了我上研究生女儿的微信,平时遇到什么不懂的,也随时问。”郑静说,经常一大早都能看到蒲丽蓉一个人站在晒坝上大声练习普通话的场景。
在此次的参会日记中,蒲丽蓉既记录下全国以及四川省市县各级的粮食相关数据,还写下自己守粮护粮的体会,以备随时让关心粮食的党代表从她这里能获取有效信息。
自回乡以来,蒲丽蓉平均每天要开展三四场宣讲,这里面既有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也有自己25年来守粮护粮的心得,还有自己对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纵深开展粮食腐败问题治理所带来积极变化的切身体会,令受众感触颇多。
“从她的宣讲中,我切实感受到了一名守粮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更要切实扛起监督责任,守护好大国粮仓。”麻石镇纪委书记吴凤琴在聆听宣讲后说道。
还有4年就要退休的蒲丽蓉,已经在思考自己未来5年的规划。她说,自己与粮食的故事还没有完结。“等退休后,我依然要走进田间地头,感受春耕的繁忙、夏耘的辛劳、秋收的喜悦和冬藏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