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机械行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2022-12-13鞠洪振
鞠洪振
(原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北京 100034)
中国橡胶工业“十三五”期间,坚持改革,坚持结构调整,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生产销售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闯出了一条行稳致远的发展之路,并擘划出“十四五”乃至以后,以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远景蓝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发展,建设橡胶工业强国,橡胶机械工业必须先行一步,要继续走在前头。
1 改革开放,造就了新的中国橡机工业
新中国成立,国家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并称之为“工业之母”。从3年经济恢复到计划经济实施,伴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需求,国家先后通过专业调整、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大,建成沈阳橡胶机械厂、大连橡胶机械厂、上海橡胶机械厂等骨干橡胶装备制造企业。这些骨干企业在前苏联技术基础上,自力更生,生产出密炼机、压延机、挤出机、成型机、硫化罐以及检测试验设备,成龙配套,全面服务于轮胎、胶管、胶带等橡胶主导产品的生产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前后,国家在大三线投资建设了桂林和益阳两大橡机厂,并开启了为斜交胎“以机(硫化机)代罐(硫化罐)”、“骨架材料化纤化”等多项技术改造,研发硫化机等新的装备。同时,国家调整行业管理,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十几家大中型橡机厂,统一归口化工系统,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橡胶机械行业,企业间不同产品明确分工,形成了产业拳头和整体优势。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为橡胶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继老产品成功改造,20世纪80年代,橡胶行业明确提出以子午线轮胎、高强力和耐燃输送带、中高档胶鞋及汽车、建筑、工程、电子、家电等橡胶配件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橡胶产品升级、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宏伟目标。所需技术、装备和原材料,在成套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国产化。
子午线轮胎主要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率先展开。桂林橡机、益阳橡机、大连橡机、三明化机等老国企,天津赛象、青岛软控、山东豪迈等新型民企,北京625所等军工企业,与轮胎厂、研究院“厂院结合”,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产化的炼胶、成型、硫化、模具等关键设备,新产品达34种之多,并形成成套生产、供应能力,性价比远优于国外同类进口产品,使得年产30万条全钢子午胎生产线建设成本下降一半左右,半钢胎也下降30%以上。
子午胎成套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振兴了橡机行业,奠定了橡机行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也使子午胎等新产品大发展成为可能。
新的千年,中国橡胶工业以新产品为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前后,轮胎、自行车胎、胶管、输送带等主导产品产量全面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开始由橡胶工业大国向橡胶工业强国迈进。
市场的更高需求,引发了橡机行业新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青岛软控、天津赛象、山东豪迈等企业,实行科技先导,科研生产一体化;大连、桂林、益阳等大型橡机公司,着手成立企业自主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主要设备产品向高质量、节能环保、高精度、自动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先后推出了配备智能控制系统的F370、F650大容量密炼机,自动化子午胎成型机,过热水微循环高温硫化和充氮硫化装置,推出了自动化仓储,车间物料自动输送,生产设备自动控制等新型工艺和装备。天津赛象和三角集团联合研制的子午线工程巨胎生产技术和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子午线工程胎品牌享誉国际市场;福建建阳龙翔研制的农业子午胎设备,也为农用胎实现子午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高强力输送带设备、汽车V带/多契带设备、密封制品设备、活络模等硫化模具,开始全面更新。这一时期,新的橡机制造全面启动,综合发展。
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客观判断环境条件,找准发展方向,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坚持自主研发,橡机行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并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装备,反哺、促进橡胶工业主导产品新一轮的升级换代,以“自动化+信息化+大工匠精神”,向智能化制造方向进军。
橡机工业在创新发展中,培育、树立了自主的品牌产品。“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经行业评价,市场确认,涌现出创新产品46项,优质产品41项,民族品牌8项,优秀品牌13项,软控的L51型液压硫化机,赛象的全钢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等都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品牌建设有力的提升了中国橡胶机械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在世界橡机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已占到3席,软控以及桂林橡机、益阳橡机、天津赛象,大连橡塑等在国际橡机行业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生力军。
消化吸收、国产化、自主创新、品牌培育,橡机行业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自强不息以创新求发展的路子。
2 夯实基础,橡机工业创新发展任重道远、前程光明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其机遇期和时效性。1965年前后,橡胶工业凭借大三线建设,开展内地建设,一举实现了橡胶生产基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扩展,建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产业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被誉为橡胶工业的“黄金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靠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实现了整体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和生产跨越式发展,成为橡胶工业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继“十三五”群体创新之后,“十四五”将迈入以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建设橡胶工业强国的新征程。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将构成橡胶工业含金量更高的第三个“黄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将是橡机工业大展宏图的最佳机遇期。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橡机行业当前有着突出优势。一是“十四五”期间,轮胎等主导橡胶产品压缩低端、改造中端、发展高端已大面积展开,生产企业及行业对国内橡机创新产品高度认可,对融合发展给予极大的期望;二是中国橡机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站住了脚;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橡机行业本身对于持续创新,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发展水平已形成基本共识,并着力付诸新的实践。
橡机厂与橡胶厂、原配件生产厂上下游双向结合,按市场需求共同改进设备、研制新产品,可以说是这些年创新发展的基本做法,且卓有成效。但也要看到,以系统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建设橡胶工业强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系统工程。同时,要及时跟上国际市场的前沿技术、最新研究,进行原始创新,也还需要一番苦功,知不足而奋进。
(1)“十四五”期间,橡机工业需继续强化基础研究,并不断开展理论创新
针对生产装备节能、环保、碳排放等这一国际性的普遍短板开展潜心研究,创造出中国橡胶机械工业新的理论体系,引领支撑节能环保装备的原始创新,居于世界前沿的产品创新,与国际市场上橡机理论和产品创新比拼,可以说是机会难得。
(2)发挥制度优势,创建新的创新体系
过去由国家产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协调,由专业研究院所技术牵头,实行“厂院结合”,会战式的系统技术研发和产品试制试用创新体系,已经不复存在。就现实情况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但只凭一己之力一家单打独斗,实现成套系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很可能力不从心,专注于单机主机创新,整个生产系统的技术进步就可能锣齐鼓不齐。出路就在于企业间的创新联合,上下工序、主机辅机乃至整体调控,能目标一致协调行动。创建新的创新体系,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3)创造条件,建设创新评价机制
大潮之下,泥沙俱存。要通过正确的评价去伪存真,让创新真正成为促进生产发展,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评价应当是全方位的,包括新产品研发、老产品性能改进,及至创新原理、建设施工规范等,让创新扎实起步,行端走正。
(4)强化标准制定,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纳入标准轨道
以轮胎为例,前些年,欧盟实施REACH法规,近几年又实施标签法,无一不是在以先进的高标准强制提升轮胎使用的节能、安全、环保性能,“逼上梁山”。实现橡机高质量创新,起码需有先进的团标,标准先行,也是势在必行。
(5)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应做到更大更强
品牌是市场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而其背后是强大的生产力和生产集中度。规模小,产量小,就不可能有大品牌,品牌和生产力相辅相成。橡机企业多、小、散的状况亟待改变。现有橡机骨干企业坚持走向大而强,同时伴随子午胎产品布局海外,橡机公司向跨国公司方向发展,变产品出口为品牌、技术、标准及资本输出,很值得探讨和实施。
(6)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橡机工业,关键在人才
发扬传统,向军工学习,有一代又一代的科研领军人才,有目标远大、埋头科研的技术团队,有扎实苦干、一丝不苟的大工匠,有以厂为家、稳定的职工队伍形成的产业工人大军,这是人才培育、人才建设、人才使用的方向。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工匠精神”的氛围下,应当能做到。
基础研究、创新体系、评价机制、标准制修订、品牌培育、队伍建设、扶优扶强都是基本的工作,是走向胜利的根本。锲而不舍,必有成效。
3 众志成城,合力推进橡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主创新,实现橡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发挥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成功的历史经验。现在情况不同,系统创新第一道工序,就是统筹协调工作,行业组织要做,但也应探索行业创新实力联合的问题。有人牵头,建设统筹协调平台,实实在在的做具体工作。
橡机企业特别是大公司,作为生产、科研、创新主体,在本企业专业主导产品改造的同时,大都希望有行业组织从中协调,有统一目标,有分工协作,共同推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从而更好地发挥单项技改的作用。
老的行业科研机构,改制后科研创新实力还在,并在有效的开发和生产单项新产品。一些高等院校,这些年在橡胶机械产品研发上建有专门团队,建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试验室。扬其长避其短,完全有可能使之在基础研究、理论创新、综合性技术服务上,发挥院校应有的更大作用。
再就是一直坚持为行业服务的全国橡塑机械信息中心、设计技术中心、权威媒体,其工作也为全行业所首肯。
应当结合当前条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由三方联手,建设服务于行业整体技术进步的有效机制。从第三方组织者的角度,集中行业智慧,提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项目,统筹协调论证、立项、推进实施。提出整体规划下,先进技术产品创新项目具体指标、评价标准,摒弃概念炒作和创新成果忽悠,围绕橡胶主导产品压缩低端、改造中端、发展高端的目标,提出并制定服务于中高端橡胶产品发展的先进装备团体标准。轮胎、管带、制品等高端装备、环保装备、高精尖试验检测设备全面发展,以装备的优胜劣汰,制约低档橡胶产品盲目上马。
从历史上看,大凡牵涉到行业整体发展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都离不开全局观念,也就是全国一盘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应有新的建树。在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研发实力、市场占有率还处于发展阶段,一味各自为战、单打独斗,难成就大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橡胶机械迈出了新的步伐。引进、消化吸收进而国产化,实现了行业的振兴和发展。新世纪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自主创新在反哺、导引橡胶主导产品的再更新、再发展的同时,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始于“十四五”,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提升发展质量的浪潮,必将推动中国橡胶机械工业成为世界一流工业。
橡机产业的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后记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愿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和下一个百年目标交汇点的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的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三化”融合的工业建设中,实现橡机领先和价值创造。市场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希望橡机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成功将永远属于有梦想、有追求,有执着精神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