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

2022-12-13屈红英

西部皮革 2022年7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工匠校企

屈红英

(睢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河南 睢县 476900)

工匠精神是我国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追求,对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具有重要价值。职业教育做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就是肩负着培养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能奉献,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任。因此,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大批既懂工艺又有创新意识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

1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不同时代不同行业对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解读,工匠精神也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创新。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要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需要和要求。具体为:专业、专注、敬业、精业、创新。

专业:就是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人一旦选定行业,就要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每一个细节上不断积累优势,成为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

专注:就是要有耐心执着的工作精神,专注于自己的行业,专心自己的工作,执着自己的事情,使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敬业:就是对职业心存敬畏、热爱,并由此产生的一种全身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做到尊敬职业,尊敬团队,尊敬客户。

精业: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对每道工序注重细节,对每件产品精雕细刻,力争质量追求极致,实现完美。

创新:就是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职业精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但是质量精益求精,更是由于不断的创新和发明来推动世界科技不断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可以说,专业—专注—敬业—精业—创新,是工匠精神从外而内,从低到高,逐渐提高,渐进升华的五个层面,也是技术—人格—境界逐渐升华的过程。

2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融入工匠精神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但在服装专业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只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认识不足。表现在对工匠精神的职业启蒙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不能把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亟待加强。

2.2 实习实训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体。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是其学业活动的重要一环。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和完成学业的场所,也是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由于服装专业在中职学校多属于小众专业、边缘专业,再加中职学校普遍经费紧张,因此在服装专业建设中,购买实习实训的设备数量较少,又加上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教学方法陈旧,造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技能训练不足,不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 学校缺乏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

首先,学校对工匠精神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认识不准确,对工匠精神培育要求不严格,过多关注学生“技”的成长,忽视学生“德”的培养,影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不浓,校园环境缺乏工匠精神的文化设施。最后,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且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如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主体中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缺少学生自评、互评和企业的评价,在教师评价时注重学生操作熟练程度和加工产品完成程度、加工工件的精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重视程度较低。

2.4 企业参与不深入导致工匠精神培养缺乏合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又能增强职业教育活力,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表面,重复生产、服务一线的工作,对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内容都没有融入教学中,更谈不上对学生规范操作程度、工作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导致工匠精神培养缺乏合力。

3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3.1 更新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要更新育人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根据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重新修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融入工匠精神。其次,要立足“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为导向,积极拓展教育内容资源,实施工匠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开设工匠精神通识课程,将工匠精神要素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从而整合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内容体系。最后,从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开始,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专业课教师开展讲座,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专业课教师根据用人单位调研的情况,认真分析工作岗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

3.2 搭建实践平台,在专业实习实训中渗透工匠精神

实习实训是学生技能形成、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学校要搭建实践平台,加强学生实习实训,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作为实习实训的核心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课教师在实习实训中充分融入企业岗位、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等要求,根据服装专业核心实训课程的任务要求和训练进程,基于技能形成规律、职业标准,通过微课教学、仿真教学和车间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设置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相适应的实习实训空间,深入挖掘技能点所隐含的工匠精神要素[2],从而全面贯彻落实全过程培育工匠精神,实现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的一体化,实现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同步培养。

3.3 创新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大赛中引领工匠精神

技能大赛是不仅展示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也为展示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供了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锻炼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畏强手、积极进取、勇于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校将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作为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培养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平台,积极构建“周周有组赛、期中有考核、期末有大赛”的竞赛机制,在竞赛过程中让学生追求精益求精,借助大赛的平台磨练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创新“工匠精神”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大赛中引领工匠精神。以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参加竞赛为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关比赛项目主要有服装设计与工艺、女式半身裙设计与制作等,为使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比赛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培训。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也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实习实训中形成规范操作、注重细节的职业习惯,勤奋踏实、积极主动的职业态度,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坚强自信、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的职业技能[3],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形成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等工匠精神。发挥技能大赛以点带面的作用,在技能大赛中渗透工匠精神,在获取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因此,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促使专业师生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大力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

3.4 加强三化建设,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涵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表现和行为取向,我校加强专业文化环境建设,形成富含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让工匠精神与文化育人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文化建设中,从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发展史、专业未来等方面入手,融入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融汇行业文化,把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其中,构筑起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把专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成“校专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点树立“工匠精神”,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专业”的“工匠精神”。如精心打造“大国工匠人物走廊”“大国工匠文化长廊”、优秀毕业生(技术能手、大赛选手)事迹展示板、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格言或名人名言展示板等富含工匠精神氛围,让校园文化一景一物都能体现工匠精神。把专业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形成“工学文化”,专业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引企入校”或“办校到企”的方式,通过企业提供真实生产项目,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产一线工人职业场景,感受企业实际岗位要求,使学生认清自身定位,转变思想观念,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把专业文化融汇行业文化,形成“工匠文化”,将行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向、素质要求、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标准等行业文化元素融汇专业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较好地感知、认同行业文化,顺利实现由在校生向行业员工的过渡,成长为受行业欢迎的人才。

3.5 营造浓厚氛围,在专业环境建设中涵育工匠精神

营造出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需要营造校园惜才、重才的氛围,在理念上促进融合,在专业环境建设上发力。如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参照服装设计与工艺加工企业5S 管理,实训基地实行5S 管理,师生必须着工作服和安全帽参加实训,做到人走场清、工具摆放整齐,教师要按企业工作标准或产品质量优劣来评价学生成绩等,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经常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和熏陶[4]。如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室环境建设中,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具有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服装专业建设方案,完成建设服装工艺室、服装加工室、服装形象设计室等五个实训室的安全规范、设备操作规程、重点设备原理及结构、操作工艺、5S 管理、安全警示等标识的建设,使实训、实习环境更具有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更能反映出专业对应的服装行业工匠精神。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教室、实训室外走廊等处,制作宣传服装设计与加工文化、行业技能标兵、专业优秀毕业生、校企合作的宣传板,制作专业文化建设集萃彩色画册,形成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色,激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塑造专业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达到文化培养人、环境熏陶人的建设目的。

3.6 强化产教融合,在专业校企合作中培育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直接方式。学校通过引企入校、到企办校等多种途径,引入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岗位对接,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行业标准,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中理解职业标准、行业规范,从而通过强化产教融合,在专业校企合作中培育工匠精神。首先引企入教,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传承工匠精神。服装专业与校企合作单位探索现代学徒制,双方共同制订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契合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生产岗位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实施育训结合、教学做一体、师带徒岗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劳动精神[5]。二是联企施教。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协同组织专业教学和生产实践,实现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同步递进。新生入学后,通过开设校园广播专题宣讲、举办“工匠精神学堂”等,广泛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初步认知;通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开设“工匠精神”公共必修课程,引导学生学会敬业、专注、坚持、创新等,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工匠精神。第二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技能训练,校企联合开展学做一体课程教学、实施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和跟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既练技能,更练工匠素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强化工匠精神培育。第三学年,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操练技能,深化劳动素养养成,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涵养职业素养品行。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工匠校企
《福“运”》系列服装设计
90后大工匠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