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可以不学习吗
2022-12-12常小仙
常小仙
众所周知,孔夫子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颜回、子贡、冉有等,或品德高尚,或辩才出众,都有不凡的成就。而在这群学生中,最有个性的一位,非子路莫属。
子路与孔子的初见,非常有戏剧性,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子路比孔子小9 岁,在孔子30 岁开班授徒时,他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性格有点粗鲁,动不動就抡拳头。子路出场时,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腰佩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是个赳赳武夫,欺凌过孔子。估计俩人干过架,文质彬彬的孔子肯定不是子路的对手。因此,当子路换上儒者的宽袍大袖,准备拜孔子为师时,孔子决定“教训”——说错了,教育他一番。
孔子问子路:“你有什么爱好啊?”子路回答:“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是问以你的天赋,通过做学问,能达到什么水平?”子路不屑地说:“做学问有什么用啊!”
孔子于是说道:“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君主没有规劝他的臣子,就会犯错误;士人没有引导他的朋友,就会听闻有误。骑在狂奔的马上,不能把马鞭子丢掉;拉弓射箭,不能没有矫正弓弩的器具;加工木柴,有绳墨辅助就能做直;人听从别人的劝谏,就能进步。
孔子打了很多比方,苦口婆心地教导子路认识做学问的重要性。可子路还是不以为然,他反驳孔子说:“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有?”——南山生长的竹子,不需要加工,本身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这其实是在为自己辩解:我觉得我已经够优秀了,不用学就能取得成功。
孔子发现他不容易被说服,于是因势利导,顺着他的话再说道:“栝( )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给你的“箭”末端装上羽毛,把你的“箭头”磨得更锋利些,箭不就可以射得更远、更深吗?——聪明人再武装上智慧,那就会更厉害。
这话终于说到了子路心坎上,他承认孔子说得有道理,于是行礼说:“感谢您的教导!”
一个人天资聪颖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后天的学习。人无完人,后天的学习不仅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而且能让你原本优秀的地方更加优秀,闪光之处更添光彩。
事实上,自从跟着孔子做学问后,子路不仅保留了勇敢的天性,而且增添了处世的机敏和待人的宽厚。他后来忠勇殉国,临难之际还不忘端正帽子,真正成长为一位仁智俱全的大写的勇士。
(本刊原创稿,洪钟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