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会“偷听”吗

2022-12-12伯季

青年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螺蛳录音法律法规

伯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刚刚和朋友说到想吃螺蛳粉,打开手机购物App,就看到各种螺蛳粉的推荐。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而且不只是吃的,还有穿的、用的、玩的……我们曾经聊过的东西,购物平台总是能精准地推送,仿佛手机实时在旁边听我们说话,然后知道我们想要什么。那么,手机真的会“偷听”吗?

直观上讲,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一些手机软件在后台录音,并上传到它们的服务器,达到监听的效果。但这种方法只是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几乎不会有人这么做,因为这种做法风险大而效果差。一方面,后台录音,耗电量大,且传输数据容易被发现。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未经允许窃取用户隐私,直接触犯了法律法规。这样对于企业来说,犯错成本是很高的。另一方面,即使录音完成并传输到服务器上,也很难识别。因为正常情况下录到的声音,必然有很多无用的片段,并且背景音很嘈杂。这些录音识别起来,技术难、成本高。因而,在违法成本、技术成本都很高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并不会选择这种操作。

那么,手机是如何知道我们想法的呢?实际上,在我们开始使用App 的时候,一切就开始了。下载安装App 时,我们会被要求获取很多权限,如打开录音权限才能打语音电话,这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有很多App 卻存在明显的越界行为,除了必要权限,它们还会要求获取其他不相关的权限,比如音乐App要读取相册权限,打车App 要读取文件权限。当然,它们获取了这些权限并不是直接读取了你的信息,而是开始采集你的行为,这才是关键的地方。

我们以前所谈到的隐私,往往是身份证号等很“直接”的内容,但今天所谈到的隐私,还包括你不经意间暴露的上网行为、通信录关系网等不是很“直接”的内容。比如,你几点钟放下手机、多久打一次车、喜欢点哪种外卖等。如果收集的数据足够多,一个人的形象就可以被有效地勾画出,被称为“用户画像”,然后通过算法给这个人打上一个个标签,比如火锅爱好者、健身达人等。之后,这个人出现一个新的行为,算法也会相应给他贴上一个新的标签。随着数据的积累,这些标签对用户的刻画会越来越精确。当有了足够精确的刻画,各种广告主就可以根据这些标签选择目标受众,选定广告位和投放时间,实现精准投放。于是,当你打开App,就会看见你觉得“刚好需要”的东西。

技术无善恶,但是使用技术的人有善恶。除了道德的评判,法律法规的约束也是十分必要的。归根结底,技术的创新、发展、应用,是为了造福大众、服务社会,而不仅仅是谋取利益。

(梅子摘自2021 年10 月4 日《今晚报》,Aine 图)

猜你喜欢

螺蛳录音法律法规
螺蛳树
螺蛳粉
Funny Phonics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funny phonics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