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系统对HIV/TB双重感染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分析

2022-12-12曹维宁居朝霞陈菊娣任勇蒋余芳孙秋兰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11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重感染者艾滋病

曹维宁,居朝霞,陈菊娣,任勇,蒋余芳,孙秋兰(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11)

结核病是HIV感染者高发感染疾病,并且也是HIV感染者发病及最终致死的重要因素[1]。HIV/TB双重感染者给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较大挑战,而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情况一直受到广泛关注[2-3]。为进一步分析HIV/TB双重感染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结核双重感染患者,分析其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HIV/TB双重感染者6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为33-67岁,平均年龄为(55.12±2.95)岁;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HIV/TB双重感染者6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为33-68岁,平均年龄为(55.26±3.08)岁。纳入标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3-2019《艾滋病及艾滋病毒感染诊断》确诊为艾滋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确诊为结核。存在一定认知功能;意识清晰;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此研究。本研究由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2018-013-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医护人员向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告知HIV/TB双重感染者的产生原因、治疗相关知识及预后,并采用口头宣教、视频及健康教育手册的方式,将相关知识点整理归纳好,向患者一一讲解,再让患者逐一复述,宣教过程中言辞准确,尽量通俗易懂。仔细观察患者语言、肢体动作等表现,从而判断患者心理情绪,再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告知患者释放心理情绪的正确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社会支持干预。具体如下:①建立电话随访系统,干预人员每3个月选择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社区医护人员进行上门随访,随访次数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及个体需求而定。在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干预时需集护理、预防、保健及转诊为一体,并且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团队。②进行社会支持干预时多鼓励患者家属回家探望,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多给予关心和理解,并帮助患者逐渐回归社会。此外,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为HIV/TB双重感染者定期发送相关知识,掌握患者生活状况、日常治疗依从性及药物毒副作用反应等。③社区为患者建立义工平台,并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从而充分丰富其业余生活。④在随访过程中对其进行居家环境指导,让患者日常生活中多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并鼓励患者与周围邻居建立好关系。每日定时吃药,规律三餐,并确保每天睡眠时间在8h以上。⑤每月组织患者观看教育片,并开设艾滋病合并结核双重感染健康讲座,邀请治疗有显著成效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提升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干预后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10-40分,评分越高则社会支持水平越高[4]。②生活质量:采用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开发的生命质量普适性测定量表(SF-36)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含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卫生、总体健康状况8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个维度0-100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5]。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社会支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采用(±s)表示,t检验,若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呈现正态分布变量则以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若为非正态分布变量则以S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61例对照组患者,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为33-67岁,平均年龄为(55.12±2.95)岁;61例观察组患者,男33例,女28例;年龄为33-68岁,平均年龄为(55.26±3.08)岁。

2.1 社会支持 观察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社会支持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后社会支持评分比较(±s,分)

(n=61)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 对支持利用度 总分对照组11.38±5.25 6.56±3.01 6.23±2.12 28.37±5.48观察组19.61±4.37 9.58±3.12 7.45±2.35 38.34±6.05 t 9.410 5.441 3.011 9.539 P 0.000 0.000 0.003 0.000组别

2.2 生活质量 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卫生、总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n=61)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 肌体疼痛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角色 心理卫生总体健康状况 总分对照组61.85±9.34 60.57±9.44 63.68±9.25 58.37±8.46 65.41±9.05 55.22±9.60 65.12±9.57 58.33±9.57 63.36±8.46观察组74.27±8.67 68.72±8.13 71.38±9.46 69.22±9.48 75.33±9.51 62.04±10.43 75.27±9.82 68.72±9.45 73.38±9.04 t 7.612 5.109 4.545 6.669 5.902 3.758 5.781 6.034 6.32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相关性 观察组HIV/TB双重感染者社会支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详见表3。

表3 HIV/TB双重感染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相关性

3 讨论

艾滋病是由于机体感染HIV病毒而导致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侵入人体后会不断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使得患者机体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逐渐衰退直至丧失,从而出现复合感染而最终死亡[6-7]。而结核病是艾滋病高发复合感染疾病,艾滋病患者在感染结核菌后会加快病情的进展,而艾滋病也会促使结核病的进展与恶化。有研究结果表明艾滋病合并结核双重感染者在1年内约10%可发生结核病,且双重感染者结核病的发生率相比于无HIV/TB双重感染者高出30倍[8-9]。近年来,随着艾滋病与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HIV/TB双重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10]。HIV/TB双重感染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其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本研究中分析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因家属回家探望、建立义工平台措施使患者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观察组因建立电话随访系统使患者心理卫生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观察组因居家环境指导使患者躯体功能、肌体疼痛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观察组因每月组织观看教育片使患者情感角色、活力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表明对HIV/TB双重感染者实施社会支持干预可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

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关怀与爱作为心理感受,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1],HIV/TB双重感染者身心健康均受到较大影响,生活质量也会显著降低[12]。对此类患者实施社会支持干预,让其得到子女及家属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其心理上会受到极大的慰藉,促使其每日心理情绪舒畅,避免产生负性情绪[13-14]。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干预中通过患者家庭成员、社会团体、病友等的关心和鼓励,以及通过网络平台等客观支持,让患者切实感受到社会支持的客观存在[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HIV/TB双重感染者实施社会支持干预可使其得到更多社会支持。分析原因主要为,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关系对个体主观、客观的影响力,其可有效减轻个体的应激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社会心理状况。HIV/TB双重感染者因为自身疾病而担心受他人歧视产生自我孤立感[16],人文关怀的核心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17]。使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而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社会支持干预可明显提升其生活质量,使患者对生活事件预见及应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本研究中,HIV/TB双重感染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患者社会支持越多,则其生活质量越高[18]。对此类患者而言,从家属、亲友及病友等各方面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社会支持利用度越高,其心理状况就越好,进而提升其机体整体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HIV/TB双重感染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应强化对HIV/TB双重感染者的社会支持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双重感染者艾滋病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警惕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