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中联合使用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

2022-12-12赵以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23期
关键词:胸椎炎性动力学

乳腺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主要发生于女性人群的恶性肿瘤,已有研究认为雌激素水平异常、遗传等因素是引发该疾病的高危因素,此外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1]。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将肿瘤病灶切除,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手术治疗操作范围较大,术中需要彻底清扫腋窝淋巴结,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创伤,再加上术后伤口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操作,会使患者机体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负面影响[2]。因此,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应在充分考虑手术治疗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麻醉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提高患者围术期舒适度,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8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其应用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8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均于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44例,年龄36-72岁,平均(51.85±8.67)岁;身高154-175cm,平均(167.51±9.25)cm;体重43-65kg,平均(56.17±8.43)kg;均为女性。B组44例,年龄35-70岁,平均(52.08±8.49)岁;身高155-172cm,平均(167.68±9.36)cm;体重45-63kg,平均(55.93±8.54)kg;均为女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乳腺癌[3];②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③认知正常,意识清楚;④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对本研究所用麻醉药物过敏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⑤未全程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禁饮禁食,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A组行全身麻醉:取0.03mg/kg的咪达唑仑注射液(规格:1ml:5mg)、1.5mg/kg丙泊酚注射液(规格:50ml:1g)、3μ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规格:2ml:0.1mg)及0.15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液(规格:2.5ml:5mg)为患者静脉注射,肌松效果满意后妥善放置喉罩并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B组行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行全麻前于手术侧给予患者T3胸椎旁神经阻滞。首先,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手术侧,行超声检查明确穿刺路径,在超声引导下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针到达指定位置后,取生理盐水尝试性注射,确认无误后继续向横突韧带穿刺,穿刺成功标准为回抽未见血液、脑脊液。之后取1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规格:1ml:0.1mg)与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规格:10ml:20mg)制成30ml混合溶液注射,麻醉起效后15min行全身麻醉(同A组)。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炎性因子水平、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判定指标。①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作为判定指标于麻醉前、麻醉后30min、术毕及术后6h进行观察并记录。②炎性因子水平:以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作为判定指标,取患者静脉血以ELISA法进行检测,检测时间同上。③术后疼痛程度:使用总分为10分的数字等级评分法(NRS)于术后2h、6h、12h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寒战、恶心、呕吐等作为判定指标进行观察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麻醉后30min及术毕与A组比较,B组MAP、HR均更低(P<0.05),麻醉前及术后6h两组MAP、H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s)

注:较麻醉前,*P<0.05。

时间 组别(n=44) 麻醉前 麻醉后30min 术毕 术后6h MAP(mmHg)A组 86.14±9.65 95.43±10.13* 94.14±9.87* 87.53±8.95 B组 86.33±9.52 82.40±9.74 85.96±9.66 86.89±8.61 t 0.093 6.150 3.929 0.342 P 0.926 <0.001 <0.001 0.733 HR(次/min)A组 75.46±9.67 71.02±9.24 77.43±10.05 76.37±9.98 B组 75.73±9.81 66.78±9.01 68.67±9.75 75.92±9.63 t 0.130 2.179 4.150 0.215 P 0.897 0.032 <0.001 0.830

2.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术毕及术后6h与A组比较,B组IL-6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P<0.05),麻醉前及麻醉后30min两组IL-6、IL-10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时间 组别(n=44) 麻醉前 麻醉后30min 术毕 术后6h A组 34.28±8.64 41.10±9.95 52.48±10.38 55.01±10.17 B组 34.79±8.53 39.90±9.31 45.67±9.59 47.96±9.85 t 0.279 0.584 3.196 3.303 P 0.781 0.561 0.002 0.001 IL-10(pg/ml)IL-6(pg/ml)A组 1.86±0.42 2.48±0.63 18.12±4.15 20.04±4.82 B组 1.79±0.39 2.30±0.68 21.97±5.77 23.61±5.98 t 0.810 1.288 3.593 3.083 P 0.420 0.201 0.001 0.003

2.3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2h、6h、12h与A组比较,B组NRS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后2h 术后6h 术后12h A组 44 4.20±0.92 3.73±0.81 2.82±0.67 B组 44 1.35±0.32 1.20±0.26 1.97±0.41 t 19.408 19.727 7.718 P<0.001 <0.001 <0.001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45%、4.5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外科手术目前仍是临床治疗乳腺癌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将肿瘤病灶有效切除,但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创伤,影响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影响其术后病情转归。麻醉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手术治疗的负面影响,对保障手术顺利开展及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4]。

全身麻醉是最为常见的麻醉方式,其主要通过麻醉药物抑制大脑皮层及下丘脑活动发挥麻醉作用,但无法有效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因此,在乳腺癌手术中仅采用该麻醉方式,容易使患者术后在麻醉失效后出现急性疼痛,并可能转化为慢性疼痛[5]。胸椎旁神经阻滞是指在患者椎旁间隙注射麻醉药物,对交感神经、肋间神经及脊神经后支的神经冲动进行有效阻滞,使其无法向大脑皮层传导,从而减轻患者疼痛感[6]。在本次研究中,麻醉后30min及术毕B组MAP、HR较A组均更低(P<0.05),且A组麻醉后30min及术毕MAP较麻醉前均更高(P<0.05),提示联合麻醉方案能够使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分析原因主要是,单侧胸椎旁局部神经阻滞一方面能够降低局部交感神经紧张度,另一方面局部区域阻滞,不会明显扩张容量血管与阻力血管,还能够将疼痛信号传导有效阻断,从而使心血管应激反应减轻,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7]。

手术创伤可导致局部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引起炎症反应。IL-6是常见炎性因子,其对B细胞增殖具有刺激活化作用,同时能够刺激肝细胞使急性期蛋白合成分泌加快,从而使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IL-10是一种抑炎因子,其能够通过对活化T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进行有效抑制,发挥抑制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从而抑制炎症反应[8]。在本次研究中,术毕及术后6h B组IL-6水平较A组更低,IL-10水平较A组更高(P<0.05),提示联合麻醉方案能够进一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分析原因主要是,联合麻醉方案能够发挥更好地镇静镇痛作用,通过将疼痛刺激传入大脑皮层有效阻断,对局部细胞因子释放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减轻炎症反应[9-10]。而术后2h、6h、12h B组NRS评分较A组均更低(P<0.05),也再次证实联合麻醉方案能够取得更佳的麻醉效果。此外,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更低(P<0.05),说明联合麻醉方案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胸椎炎性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比较的 Meta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