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2022-12-12肖玮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支点 2022年12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发展

肖玮(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部署,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解决方案。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现实考量和未来发展作出的正确研判。

一、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一)新发展阶段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在经济领域,当前我国已经从追求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考虑能源、资源、环境、人力、资金等诸方面的限制因素,在条件制约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采取相关措施渡过难关,与此同时,国内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据统计,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曾有16个省份把钢铁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一旦遇到产能利用率下降、竞争加剧,这些地方又囿于政绩、税收、就业等眼前和局部利益,通过继续扩大产能来保护无效产能,通过信贷支持来保护“僵尸企业” 。加之,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我国曾经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也在逐渐下降。而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解决,就必须扩大内需,实现供求的平衡。其次,在社会领域,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方面,更在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实现国际间更加畅通的交流合作,需要我国加快开放脚步,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二)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推进新发展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国际分工”,以产品内分工为基本特征,我国一直以来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全球价值链,采取“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战略,即出口大量低端产品却进口高端产品,形成“世界工厂”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改革初期人口红利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叠加疫情的冲击造成世界经济普遍低迷。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其他国家经济的反超,采取各种反全球化,贸易壁垒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措施。他们一意孤行采取单边行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其次,全球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权力趋于分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阻碍着全球的平衡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身发展遭受危机,控制世界的能力以及意愿都在下降,而新兴发展中国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球发展越来越“多元”。最后,面对外部发展的不确定性,各国对国际规则和相关制度的安排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新时代背景下,以前只依靠几个大国就能决定世界大事的时代已不适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不可能通过暴力行动取得霸权地位,世界急需重建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维护各国的切身利益。中国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发展局势,必须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发挥国内的独特优势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立足于中国的长远发展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当前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保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扩大国内需求

“国内大循环是指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往复循环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需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即在国内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畅通循环。把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二者之间更好的适配性。一是供需循环。不管是实现消费需求还实现供给需求的需要,生产依然在四个环节当中起着主导性的地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供给。我国制造业发达,但在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不足,部分技术项目还不能自助提供,因此产业链遇到堵点,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二是生产要素循环。首先,劳动力流通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劳动力转移为企业生产提供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拉动经济增长。其次,闲置土地资源要素的盘活带动地区建设,提高收入的同时拉动居民消费。

(二)国内国际相互促进:吸引全球资源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这并不是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曲解为“去中国化”。第一,中国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010年我国加入WTO,为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2020年中国签署RCEP等措施都说明我们并不是闭门造车。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中国非常愿意和更多的国家在商业方面签署高标准的贸易协定,加快中欧的投资协定,加快中日韩等贸易协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面临瓶颈,处于世界低端链条的分工模式对扩大内需的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倒逼国内必须实行改革,从出口导向转向更侧重内需增长的发展战略。

三、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立足于国内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而不是闭关锁国封闭式的发展。这一伟大构想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国梦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从消费结构看,2019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28.2%,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从贫富差距看,201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5,收入差距较大 。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消费,应以缩小收入差距为重。一是健全防止返贫机制。2020年如期实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得以消除。但相关地区要确保摘帽不摘责任,保证脱贫人口收入能够实现稳定的增长。二是扩大就业。疫情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企业遇到困难,居民就业成了最大的问题。国家通过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不仅有利于企业重新焕发活力,还能在提高就业的同时为中国经济作贡献。三是健全分配机制。完善再分配机制,增加政府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补贴,减少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增强低收入人群的安全感和提高消费预期,从而实现在其他领域的消费。

(二)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基础作用

消费对经济起着基础性作用,通过挖掘消费潜力实现经济的增长是必由之路。首先,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消费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供给端要更加注重高质量产品的研发,深化供给侧改革,诚信经营提高自身品牌效应,满足人民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企业实现跨国际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其次,更加注重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始终将人民的安全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让人民吃得安心,用得放心,加大对破坏市场秩序的企业的打击力度,提高国民的消费预期。再次,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消费模式。通过创新带动消费动力,如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又如可利用北方天然的资源优势,开展有关滑雪项目,创新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的动力。

(三)体制改革:破除妨碍流通体制机制

从生产到消费的实现过程中如果流通环节受阻,那么经济的循环就会受到限制。高额的物价是国民千里迢迢去国外疯抢消费品的原因之一,但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据报道,目前我国运输业的成本高出发达国家1倍,高出美国3倍,流通费用占一般商品价格的50%,占农副产品价格的70%,高速公路等高昂的收费负担中的绝大部分,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被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 。因此出现国内生产的产品在国外比国内便宜不少的现象,破解这一难题国内首先要从降低物流成本着手。一是通过新基建的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开拓城乡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减少物流壁垒降低运输成本。二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人民负担,解决交通运输高昂费用的问题,最终实现国内经济的循环畅通。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扩大开放程度,推进“一带一路”深入发展,实现沿线沿边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实现国际间的畅通循环。

(四)加强合作: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中国始终坚持在合作中求发展而不是与世隔绝式的自我发展,但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障碍。如:我国要素市场尚未发育完全,许多中小微企业很难公平地使用各类资源要素;一些民营企业进入市场比较困难,有些地方性规定有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从科技创新上看,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 。为破除发展障碍,应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首先,要健全内外贸发展的法律法规,引导建立公平的规则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统一整理相关规则,筛选出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以及和国家对外开放原则相违背的条例,及时废止或者重新修订。其次,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即在同一生产线,依据同一标准和同一质量要求生产可出售的商品,破除以前因外包的标准不一而无法使用国内资源生产所引起国内生产过剩和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的弊病。同时,加强国内生产质量监管,提高服务质量,缩小内外销产品的信任差距。最后,推进经营一体化,完善经营许可、登记审批等机制,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推进国内国外的融合发展,为国内商品的出售提供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内消费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消费ABC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