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氏中医外科内外结合治疗乳腺疾病思路探究

2022-12-12赵凤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赵氏外科乳房

赵 婧,赵 铮,赵凤林

乳腺疾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往往以外科治疗为主,对于没有达到手术指征的乳腺疾病如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等以随访观察为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学对于乳腺疾病的诊疗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最为宝贵的当为历代医家们流传下来的经验。及时而系统地总结医家们的学术及临床经验,对发展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也是中医传承创新的重要之笔。

陕西省宝鸡市赵氏中医世家自鼻祖赵铎创门至今,历经以二世医哲赵蔚春、三世医杰赵镜堂、四世名医赵怀德、五世传人赵凤林为代表,走过了二百多个春秋,学识广博、德高艺精、疗疾神效,在当地声望颇高。笔者为赵氏中医世家第六代传承人,积极继承家族治疗经验,对各种乳腺疾病以赵氏内服方药配合外治为主要治疗方法,临证十余年,效果颇佳。今就赵氏中医外科对乳腺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思路进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内治总体思路——解“郁”为主,以通为贵

对乳腺疾病的治疗,赵氏中医外科倡导师古而不泥古,参诸论创己见。吴师机认为,“郁”可使气血失和,气郁则血滞,在妇人多发乳病。妇人情志不畅,善郁而致肝气不行,血脉易滞而痰浊易凝,乳房诸症多由此而诱发。乳腺为肝经循行之所,肝气“郁”则乳病起。“郁”则脉络不畅,乳汁不行,日久化热,则生乳痈、乳疽。“郁”则气滞血瘀、水湿内生,湿聚成痰,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搏结肝经则生乳癖,日久邪聚化毒、正气亏虚则生乳岩。现代医学也认为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社会和家庭压力等与乳腺疾病联系密切,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生气、大怒等不良情绪,尤其处于抑郁状态或伴有抑郁症的女性,其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1]。

以上论述说明各类乳腺疾病无论良、恶性均与“郁”有关,乳络以通为贵,“郁”而不通贯穿乳腺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在乳腺疾病的治疗上,《外证医案汇编》云:“治乳症,不出一气字,……无论新久虚实,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疏络理气之品,使其乳络通。”赵氏医家在临证之余,精读《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著作,综前贤之说并结合家族多年之临证体会,认为诸多乳疾皆以“郁”为核心病机,气滞、血瘀、痰凝为基础,故当以理气解郁为主法贯穿治疗始终,同时给予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使乳络疏通,气血流畅,痰郁皆消。如此溃者易敛,郁者可达,结者消散。在临证时常用疏肝气之四逆散作为解郁基础方,青皮、陈皮、丹参、郁金、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理气解郁之品等随证选用。疏上焦之郁,常用苏梗、厚朴、桔梗、川芎;疏中焦之郁,擅用青皮、陈皮、佛手;疏下焦之郁,惯用乌药、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若肝气横逆于上,则加用半夏、沉香、降香、苏子等降气解郁,也可配合理气解郁之经典方逍遥散,使坚者自软,溢者可收[2]。

2 重视外治,内外同调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具有简、便、廉、验的治疗优势,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作用持久。乳腺疾病接近体表,炎症类病变体表可见、肿块结节大多体表可扪及,故而外治之法可透过肌肤直达病所;且内治整体辨证与外治局部辨证互相呼应、相辅相成,能体现出乳腺专科辨证的优势。赵氏中医外科创制了很多外用药,在膏药的组方上颇有心得,特将外用膏方用药特点做如下探讨。

外治、内治者“医理药性无二”,施治患者可有殊途同归之妙,但由于外治膏方用药治病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外治膏方用药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内服汤药。外治用药之法如下:(1)疾病常寒热相兼,虚实并见。《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云:“用汤头治一症往往有寒、热并用者,有消、补兼行者。”吴师机《理渝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有鉴于此,遣药组方制膏常寒热杂陈、补泻兼行,以适应错杂的病情。(2)膏药热者易效,凉者次之,攻力猛而补力宽也。药性有缓急、力有强弱之异,故性缓之凉药可借热药之势,力宽之补药假攻药之猛烈,可由皮肤毛窍内达脏腑,直趋病所,迅速发挥药效。(3)内服汤药多一病一方,日可一易。所以用药数少力专,然而“外用膏主通治,统六经,用药百病一方,月才一合”[2],故膏方用药少则十几味,多则数十味,以适应病情变化用药之需。

赵氏中医外科创制了以“赵氏一笔消膏”为代表的数十种外用药,其中赵氏一笔消膏是赵氏中医外科治疗乳腺疾病的常用药。该药历经赵氏六代家传,经数百年的临床验证,配方制法一代代精良流传至今,现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中医药保护名录。该药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破结软坚、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生肌敛疮之功效[3],主治各种痈疽、疖肿、无名肿毒、痰核流注、瘰疬、疔疮、皮肤顽癣等,在疮疡初期消肿止痛,成脓期提脓拔毒,破溃期去腐生肌、保护创面。

赵氏一笔消膏由白杨树穗、虎耳草、透骨草、鲜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山慈菇、草河车、鲜商陆、没药、乳香、血竭、儿茶、三七、冰片、广丹16 味中药组成。白杨树穗于秋分之后采集,其色黑,味苦涩咸,可入心脾肝肾之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清宣肺气、健脾化湿的作用,为方中主药;虎耳草、透骨草二味引药入于皮内,有搜风解毒之功;紫花地丁、蒲公英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方中要药;没药、乳香、儿茶、血竭活血化瘀、散结通络、去瘀生新、敛疮止痛;商陆破结攻坚、利水消肿,其性寒,质重而渗入血络;广丹去毒生肌敛疮;冰片辟秽解毒。

将以上药物熬制成膏,储存瓷罐内备用。用时将药膏涂于患处,厚度1~3 mm,纱布覆盖。疮肿有形时,涂膏于疮的周围,纱布剪开中心覆盖,以备收敛;如疮疡平塌漫肿,涂膏于疮面之上,以备消散。该药膏药源广泛,制作方便,确是中医外科外用膏药的一种良方。在乳腺疾病中,对于各类乳房肿块、乳痛症、急慢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男性乳房发育症等均有良效,配合中药内服,内外同调,疗效显著。

3 临证经验

笔者从数年临证观察并结合家族多年的临证经验,在临床中贯穿赵氏内外同调治疗乳腺疾病,屡有殊功。以下以乳痈、乳癖、乳岩3 种常见乳腺疾病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3.1 乳痈——疏通乳络,解“郁”清热 乳痈即现代医学的急慢性乳腺炎,是乳房部位最常见的外科化脓性疾病,常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其中以初产妇最为多见。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胃中湿热蕴结,乳汁淤积,乳络失宣,乳汁郁久化热,热甚则肉腐,肉腐则成痈。《圣济总录》曰:“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蕴结,即为乳痈”。或产妇时有乳头破损,外结黄痂,阻止乳汁外流,排出受阻;或产妇乳多、乳浓,致乳络不通;或断乳后,宿乳蕴滞不畅所致。临床常见起病较急,突发高热,乳房肿胀疼痛并有硬块,表面微红或焮红灼痛,乳汁闭塞不通,兼见胸闷、烦躁、口渴等症。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属,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临证多从肝胃两经辨证治疗,治疗过程中注重“解郁通络”调畅气机。

初起高热者,治以疏肝理气、通络清热,处以柴胡、黄芩、牛蒡子、瓜蒌、橘叶、枳壳、蒲公英、王不留行、青皮、丝瓜络、路路通,外敷清热解毒、凉血清热之赵氏一笔消膏。如稍有寒热,或高热已退、硬块未消者,用和营通络之剂,处以当归、赤芍、川芎、瓜蒌、蒲公英、枳壳、鹿角霜、王不留行、川楝子、延胡索、丝瓜络、路路通,外敷赵氏一笔消膏。若内已成脓而未熟者,加用和营通络托毒之剂,处以当归、赤芍、丹参、炙山甲、皂角刺、乳香、陈皮、川楝子、蒲公英、连翘、丝瓜络,外敷赵氏一笔消膏。如已溃者,用九一丹药线嵌入疮口,外盖黄灵丹。黄灵丹也是赵氏中医外科的自创膏药,处方为雄黄10 g、冰片3 g、白矾30 g、枯矾30 g、轻粉16 g,具有止血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主治痈疽。

病例1,女,28 岁,2014 年6 月3 日因“右乳房肿胀疼痛8 d,伴有持续性发热”初诊。患者产后6 d 授乳时乳头破碎,疼痛甚剧,继之乳房突然肿胀作痛,全身恶寒发热,骨节酸楚。自述曾静脉滴注消炎药3 d(青霉素类,具体用药不详),热退未尽,乳房疼痛依然不减,每次授乳后乳房疼痛如针刺。体格检查见右乳肿大,按之内上象限有一大小约4.0 cm×4.5 cm 的肿块,质硬而坚,压痛明显,无波动感,皮色如常,乳头破碎处已结痂,乳晕表面伴有丘疹,无滋水渗出。舌红,苔薄腻,脉微数。西医诊断为急性乳腺炎,中医诊断为乳痈(气滞热壅型)。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和营清热通乳。内治药用:柴胡10 g,青皮6 g,蒲公英15 g,当归10 g,赤芍10 g,银花15 g,麦芽30 g,丝瓜络10 g,路路通10 g,甘草3 g。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外治:局部敷贴赵氏一笔消膏。用药7 d后复诊,发热已退,乳房肿块缩小,压痛减轻,授乳后仍感乳络疼痛,去上方中蒲公英、银花,再加香附、瓜蒌、鹿角霜,连服10 剂后乳房破碎已愈,且痂皮脱落,乳汁通畅,疼痛消失。

按语:产后乳头破碎疼痛,不能使乳儿吮尽乳汁,乳汁积滞不得外流,加之产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以致局部气血凝结发为乳痈。在治疗时用柴胡、青皮疏泄肝气,蒲公英、银花清阳明胃热,麦芽醒脾健胃,丝瓜络、路路通疏通乳络,合当归、赤芍以和营。局部辨证:热毒壅盛。故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消痈之赵氏一笔消膏外敷。复诊时热退身凉,上方去清热药,又因结块尚未消,故加理气通乳之品香附、瓜蒌、鹿角霜,经辨证加减治疗后消退而愈。在治疗中,乳痈患者时有使用抗生素后虽然热退但遗留僵块,该僵块质地坚硬、皮色不变,若迁延日久不消会成为其他乳腺疾病之宿根,此时用温阳解郁通乳之法尤为重要,复诊时加鹿角霜的用意即为此[4]。

3.2 乳癖——解“郁”散结,调理冲任 乳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增生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和肿块。Page 等[5]在20 世纪末提出了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多阶段发生、发展谱带式模式”假说,即正常细胞→一般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积极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一方面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对于超声显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在3 级以上或伴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尤其诊断为乳腺不典型增生者,早期干预是乳腺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对于该病,外科治疗所遗留的手术瘢痕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创伤,而且也存在过度医疗的争议。药物治疗更易被医患接受,其作用值得重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三苯氧胺)是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这类乳腺疾病的药物,但该药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增高罹患子宫内膜癌、深静脉血栓、子宫肌瘤及卵巢癌等的风险[6],而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优势明显。“乳癖”之名见于《中藏经》后明清各外科专著。《疡医大全》有云“乳癖乃乳中结,形如丸或坠胀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随怒消。”《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中曰:“有乳中结核,形如丸,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乳癖的发生与肝、脾和冲任二脉等有密切关系。肝脾不和者,病前常有情志不畅史,或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故乳房肿块常随喜怒而消长;冲任不调者,其症状常与月经周期相关,表现为经前疼痛、肿块明显,经后减轻。因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宫,故乳房疼痛及肿块常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在乳癖的治疗上,应认真分析察明病因,果断施方小剂缓投,意在水到渠成,立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调理冲任之法。赵氏外科创制了经验方“乳癖散结汤”,用药为柴胡、枳壳、白芍、白芷、山甲、山慈菇、丹参、郁金、甘草,对肝胆郁热者加丹皮、山栀、白花蛇舌草,肿块坚硬伴有瘀血刺疼者加三棱、莪术,乳房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等治之,可收良效。

病例2,女,39 岁,2019 年3 月21 日因“左乳肿块1 年余”就诊。患者1 年前双乳时有疼痛,左乳肿块明显,疼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劳累、情绪不佳或精神紧张时疼痛亦有加重。外院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双侧乳腺增生;左乳结节,大小为1.2 cm×2.0 cm,BI-RADS 分级为3 级。患者无乳腺癌家族史。刻下,两乳胀痛,左侧明显,伴有压痛,疼痛连及两侧胸胁;烦躁易怒,伴有口干口苦,纳尚可,大便偏干,夜寐梦扰;月经周期提前,20 d左右一行,略有痛经。舌淡红、苔薄略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双乳腺增生、左乳结节,中医诊断为乳癖。辨证: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摄冲任。方用赵氏乳癖散结汤加减。处方:柴胡12 g,炒枳壳15 g,白芍12 g,白芷10 g,炮山甲3 g,山慈菇12 g,延胡索15 g,川楝子6 g,天花粉15 g,丹参15 g,郁金15 g,丹皮15 g,栀子9 g,甘草6 g;每日1 剂,早晚分服。外用赵氏一笔消膏。7 d 后复诊,用药后双乳疼痛明显减轻,口干口苦明显缓解,但仍夜寐梦多。再拟前法加减,原方去行气止痛之延胡索、川楝子,加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 重镇安神,且牡蛎亦有消痰散结之功效。1 个月后三诊,乳房已无明显不适,此次月经未有提前,28 d 左右来潮,夜寐好转。体格检查见左乳外上象限肿块质地变软,较前缩小,压痛不显。守方治疗3个月后,患者乳房无明显不适,月经周期亦恢复正常。用药半年,复查超声显示左乳肿块消失。

按语:本例患者为中年妇女,乳房肿块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伴有情绪烦躁、心悸失眠等症,与肝、脾和冲任二脉密切相关,正如《外科正宗》所云:“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也”。治疗以赵氏乳癖散结汤为主方,结合患者肝气郁而化火之证,加用丹皮、栀子清肝热,川楝子散理气止痛,天花粉清热生津,全方有疏肝理气、解郁清热、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局部辨证:气郁化热、气滞血瘀,配合外用赵氏一笔消膏清热凉血,散结止痛直达病所。之后随症加减,药证合拍,其证自愈。

3.3 乳岩——消痰“解郁”,调补阴阳 乳腺癌在中医中被称为“乳岩”“乳石痈”。该病的发生、发展是因虚致病、因实而虚、虚实夹杂的过程,在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的基础上,毒邪内蕴,血瘀、痰凝、气滞等有形之邪搏结,停滞于乳络日久,正虚邪实,而发为乳岩。中医有“怪病多痰”“久病多痰”之说,《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朱丹溪《格致余论》有云“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疮陷,名曰乳岩”。大量临床研究也表明,不良的情志刺激与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郁”[7-8]。笔者导师魏品康教授在乳腺癌的中医治疗中也提出“痰郁共治”理论,并以此为治疗原则临床颇获良效。以上论述均强调了“痰”和“郁”在乳腺癌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赵氏中医世家认为该病的基本治则是以消痰解郁为主,配合调理阴阳。“消痰”以祛除肿瘤产生的内环境,同时给予“解郁”,以畅气机、通乳络。气机调畅,痰郁难生,癌细胞无生之源头,邪祛正安。据此创制乳岩解郁化痰方,用药为法半夏、山慈菇、大贝母、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青皮、柴胡、白芍等。该方由化痰消核丸与逍遥散化裁而来,方中法半夏、大贝母、山慈菇化痰软坚散结,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消痰,以上合用杜绝生痰之源;白术、柴胡、青皮、白芍等养阴柔肝,行气解郁。诸药合用共奏解郁化痰之功。

病例3,女,47 岁,2020 年8 月2 日初诊。患者于2020 年2 月16 日在外院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0/12(+),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术后化学治疗6 次,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中。现烘热汗出明显(每日8 次左右),口干明显,左乳偶有胀痛,情绪欠佳,纳尚可,大便偏干,夜寐欠佳。舌红苔薄白略腻,脉细数。辨证:痰郁互结,冲任失调。治以消痰解郁,调补阴阳。拟方:法半夏12 g,山慈菇 10 g,大贝母10 g,薏苡仁30 g,柴胡10 g,郁金12 g,青皮15 g,淫羊藿15 g,巴戟天15 g,仙茅15 g,知母10 g,黄柏10 g,生地12 g,天花粉1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6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服用2 周后复诊,烘热汗出较前次数明显减少(每日2 次左右)、程度亦有减轻,夜寐较前好转,自觉略有脘腹胀满,大便偏干;诊见舌厚腻,脉弦细。原方去青皮,加藿香15 g、佩兰15 g、制大黄15 g。再服14 剂后烘热出汗、饱胀感等症基本消失,大便通畅。此后继续门诊随访,至截稿症情稳定,未见复发、转移。

按语: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1 位,死亡率居第5 位[9-11]。痰与郁是乳腺癌致病的两大病理因素,两者可随气的升降转移至其他部位。肿瘤患者术后痰郁的有形部分被祛除,但生痰生郁的内环境依旧存在。如果不加治疗,其生痰环境会继续滋生痰浊,易导致肿瘤的复发或转移[12-13]。本方解郁化痰、调补阴阳,立法有序,配伍严谨,在针对乳腺肿瘤病因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兼顾改善患者症状。乳腺癌的治疗还应注重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乳房属于肝经循行之所,故在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治疗中,亦会注重对脾胃功能的顾护,常用黄芪、党参、山药、炒麦芽等健脾益胃之品,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目的。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乳腺癌术后配合中药治疗能降低乳腺癌复发率、转移率,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14]。此外,笔者还结合动物和细胞实验研究了以“痰郁同治”为治则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类方剂能诱导乳腺癌前病变细胞MCF-10AT 的凋亡,对二羟甲基丁酸联合雌激素和孕激素诱导的雌性SD 大鼠乳腺癌前病变模型有明确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影响PI3K-Akt 信号转导通路、上调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诱导细胞凋亡有关[15-18]。

4 结 语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应用于乳腺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优势明显。赵氏中医外科在乳腺疾病的治疗上坚持内外结合,在掌握其气滞、痰凝、血瘀、阴虚、阳虚等病机的基础上,将“解郁”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临床上针对病机,灵活化裁,选择相应治则治法进行内治;同时注重乳腺疾病的外治法,以家传膏药“赵氏一笔消膏”为代表的外用药配合中药内服,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笔者今将赵氏中医外科六代积累的乳腺疾病治疗经验加以总结,以期为我国中医事业的传承发展贡献家族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赵氏外科乳房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做决定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应县河疃村赵氏家族4年对49位优秀学子颁发励志奖牌
赵氏孤儿
药王孙思邈
赵氏的祖先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