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2022-12-12高一璟
高一璟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和保障。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2021 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近年来,云贵川三省党委、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总结先进做法和经验,调研组赴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石林县圭山镇矣美堵村和宜良县九乡乡明月村进行实地考察。
1 实践现状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找到突破口到持续健康发展,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郫都区、江口县和石林县对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多方探索,对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1.1 产业融合促乡村全方位发展
战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西部,属郫都区、都江堰市和彭州市三区、市交界地,地处横山脚下、柏条河畔,距成都市40 km,是成都市“绿色战旗· 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的核心区,也是“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战旗村景区”组团的核心区。
战旗村秉承“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理念,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思路,探索新业态、新模式,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统一运营集体性建设用地等集体资产。2)引进7000 余万元的社会资金建设特色商业街,打造大地景观333.33 hm2,建成生态湿地、郊野公园和20 km 的乡村绿道。3)将战旗村创建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110 余万人次。2020年,战旗村产业产值达3 亿元,村集体资产超8000.0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 万元。田园风光和乡愁意境已成为战旗村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
1.2 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发展
鱼良溪村位于江口县闵孝镇东部,距江口县城20 km,是铜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县、镇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以及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鱼良溪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村党总支书记杨再炼于2014 年创新提出“十个一”工作法,党总支按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开展“党员身份亮一亮、党的精神学一学、惠民政策讲一讲、产业发展带一带、群众困难帮一帮、矛盾纠纷劝一劝、群众意见听一听、个人不足找一找、履职践诺评一评、名利好处让一让”等活动,建立了“民心党建+”的工作格局。在村党组织带领下,利用S303 和S305 穿境而过的优越交通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挖掘黑皮甘蔗、富硒西瓜品牌优势及鱼良农业公园、鱼良溪大峡谷等自然文化资源价值,以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拉动城镇经济增长。当前,鱼良溪村已成为当地闻名的富裕村,形成了春赏梨花、夏啖西瓜、秋捕泥鳅、冬采草莓的全季节性的农事体验活动及梵净山观光旅游活动。2020年,鱼良溪村1082 户实现户均增收5390元,4588 人实现人均增收2670 元。
1.3 民族文化做突破提升乡风文明
矣美堵村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南部,2020 年1月矣美堵村被列为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近年来,矣美堵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果园变乐园、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等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全链条生态产业体系,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矣美堵村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优势,打造康养休闲、科普研学基地;围绕“云南人民闹革命,圭山打响第一枪”的革命历史,依托朱家壁墓、革命纪念碑、“一支人民的军队”纪念广场,打造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围绕彝青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挖掘传统民宿、歌舞、服饰、习俗、餐饮等文化,打造“云上人家· 秘境彝青”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为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020 年至今,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1300 万元用于矣美堵村的开发建设。矣美堵村结合“绿美云南”行动计划,对村庄道路、庭院、隙地旁、村内房屋的外立面进行绿化、美化改造,并将彝族的彝青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改造,建设美丽乡村。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矣美堵村正加快建设高端旅游服务中心、高端休闲度假民宿及农家乐客栈等第三产业服务中心,引入乡村振兴开发有限公司模式,聘请乡村CEO,逐渐形成集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少数民族村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1.4 龙头企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明月村处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西北,包括明月、阿路龙、大比者等11 个自然村域。2019 年始,明月村委会引入县级龙头合作社——腾欣烤烟合作联社,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出发点,打造高质高效连片水稻示范种植基地,挖掘传统文化及民俗,将核心区错落梯田、阿路龙彝族古村、石板河生态秘境等乡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展沉浸体验式农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初步建成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合作社聚焦“有生态、有特色、有基地、有规模、有主体、有业态、有市场、有品质、有智慧”九大要素,已投入资金1200 万元打造三角梅景观道路3800 m,种植彩色水稻3.87 hm2,种植高品质水稻133.33 hm2。依托阿路龙田园综合体,村民每户每年仅田租一项就可增收4100元,农户不仅可以收取土地租金,合作社的务工收入也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2 路径分析
2.1 干部积极履职尽责
四地干部思想解放、创新进取、风清气正、勇于担当,给调研组留下深刻印象。于四地接触到的“三农”干部、宣传干部、乡镇干部及村干部成员均熟悉镇情村情和本职工作,对家乡充满热爱,对乡村发展尽职尽责,既扎实稳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又积极学习新思想、创新乡村发展模式。鱼良溪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村支书期间,助残、助困,带头攻坚,被当地村民称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领路人、村组干部的当家人、优良传统的守护人、鳏寡孤独的贴心人。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雷厉风行,锐意进取,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一条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融合的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战旗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承诺。石林县干部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要求,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齐心协力,严把生态保护关,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使“三农”工作从大开发向大保护转变。
2.2 政府与乡村和投资方有机结合
政府、乡村与投资方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四地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农村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之一。1)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政府在规划、项目选点、选商等各环节、各方面都应做到因地制宜和精准发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农民和投资者的风险,确保工作的有效性。2)政府统筹建立长效预警、管控机制,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将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能力。3)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发展模式,三社(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融合促三变,盘活村级集体资源,助推产业升级,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4)因地制宜共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创新产业引导、资源开发、资产盘活、中介服务、资本运作和扶贫开发等发展模式,并积极拓展村社共建新领域。5)拓宽融资渠道,吸引产业资本投入。政府高位统筹,整合各类上级和本级财政资金。例如,成都市充分发挥政府平台公司融资功能,鼓励各区(市、县)采用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对一些支撑性的关键项目进行投资建设[3]。
2.3 发展农旅产业
围绕农村产业发展这一重点,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农旅结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4]。1)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石林县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围绕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高效林业,以一家一户的农林经营主体、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打造石林特色农业品牌。2)延伸农业产业链。贵州省江口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建设冷水鱼培育、养殖科技园,配套发展产业研发和食品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3)农旅融合,推动城乡要素和产品流动,形成城乡顺畅沟通的市场体系。郫都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发展成果为主要特色,依靠花卉、都市现代农业、生态人文、非遗作坊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建设“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等农旅融合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促进农旅产业发展。
2.4 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彰显乡村文明建设水平和乡村魅力的重要指标。四地乡村环境整治摒弃了粉墙、扫地等浅层次改造,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升村庄硬件设施,提高村庄治理能力[5]。1)提升村庄硬件设施。铜仁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1 km,建成“组组通”公路1.2 万km,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组组通公路,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2)以农村基层组织为实施主体,强化村落环境管理,确保环境整治的长效化。矣美堵村分类实施古村落保护行动,统筹推进保护工作,挖掘保护彝族彝青文化,以文化滋养精神,增强村民护村自觉性。3)保护农耕文化的独特性。各地根据不同的地理景观、生态条件,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同时,四地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大地景观再造工程、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化形式不断推进环境整治,推动各地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向美丽乡村蜕变。
3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集体经济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夯实基础,最终实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