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投放有效性探究
2022-12-11吕文静徐岱楠
吕文静 徐岱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材料是游戏的重要物质基础,材料选取的种类、数量、更换时间要适应幼儿的学习需要。本文从材料提供、观察识别、经验分析、个别支持、反思调整五方面展开思考,探索区域游戏材料有效投放的路径。
材料提供
教师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符合幼儿经验、兴趣的游戏情境,结合游戏目标,提供安全、卫生且具有结构性的材料,保障幼儿原有经验的运用与迁移,支持功能区的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是,适当减少游戏材料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幼儿的角色交往。因此,教师可将游戏材料分为固定性材料和流动性材料。
观察识别
教师要采用游戏构想路径图、区域关联路径图、同伴关系路径图和观察记录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教师可用摄像机记录幼儿的游戏路径,观察幼儿的興趣点和兴趣的浓厚程度。游戏后,教师根据当天的视频资料整理观察记录表,利用路径图更好地观察、支持幼儿。
经验分析
教师通过时间路径图和观察记录表进行分析。以小班为例,9月份,幼儿对材料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没有目的性,以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为主;10月份,幼儿使用材料的频率提高,前期投放的材料产生了新的主题,新的材料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11月份,幼儿对游戏比较了解,愿意与人合作游戏,但规则性、责任感较弱,游戏材料堆放混乱,整理意识弱;12月份,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幼儿角色意识增强,互动也更加频繁。
个别支持
材料投放后,一般是由幼儿先观察、操作、思考,教师再及时指导、提升,使每个幼儿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每种材料的投放都可以分三个层次在游戏中循环使用,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反思调整
一是环境调整。幼儿在熟悉环境后,经验会逐步丰富,这时一成不变的游戏环境将难以支持幼儿游戏兴趣,因此调整游戏环境是教师支持幼儿游戏的重要行为。
二是材料调整。首先,材料种类的调整。丰富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角色行为的产生,完善幼儿角色行为的内容。而游戏材料比较单调时,容易导致幼儿无关角色行为的发生。其次,材料数量的调整。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充足时,可以减少幼儿的争吵次数。添加玩具的同时还要关注幼儿对哪些材料有玩腻现象,一旦确定就需要暂时性删除材料,等待幼儿重新出现兴趣。最后,材料调整的时间。材料的动态调整能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兴趣与需要。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对材料的态度,从而做出决策。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思考、深入研究材料的投放策略,发挥材料的催化作用,为幼儿的区域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最大支持。